绿林网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读后感锦集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读后感锦集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是一本由IT经理世界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读后感(一):这本书——一般般!

内容不多,本书很一般。不过,对互联网和产品人来说,还是有点启发。本书主要通过小米、乐视、特斯拉、苹果等大众科技商业公司的故事,总结了一些大产品的特点:比如参与感、用户至上、深度参与、极致的工业设计等等。在本书结尾提到,只要具有其中一个特点,就可以称为大产品。

但是,对做产品的人来说,这点东西远远不够。因此,看这本书的意义,还不如去看中国最牛逼的产品经理微信之父张小龙的180页PPT,这是2016年他在内部讲话的内容。作为一线产品经理,他不仅创造了Foxmail邮箱,而且打造了微信这样伟大的产品,以致微信今天已被称为国民级应用。

不过,说回来,《大产品——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这本书还是有很大的亮点。尤其是,这本书介绍小米的参与感和苏宁的转型,从科技商业的角度做了很好的阐述。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读后感(二):拥抱变化,勇于创新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来写的,介绍了以小米、腾讯、阿里的成功,同时表述了传统行业面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继而被迫和主动转型。全书讲述的案例都属曾经或当今的企业巨头们的事件,结合当前时代介绍了以小米、腾讯、阿里拥抱时代发展的创新性所带来的成功,讲述了其是如何创造成功,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大产品”。

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企业是如何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下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求颠覆的精神和领悟力,让我对移动互联网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领悟到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多变的用户需求,进而成功创造这个时代的“大产品”,继而到抢占整个生态市场,若要在这个时代成功打造自己的“大产品”,一定要快,比用户快,比竞争对手快,还要不断创新,不断了解新领域的知识,应对未来不可预计的变。本书没有太多的实战指导,但足以让产品经理领悟到“大产品思维”,跳脱狭隘的眼界,更深层次领悟到产品经理需具备的能力,同时保持敏锐,保持学习,拥抱变化发展,勇于创新,精准掌握用户需求。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读后感(三):内容为王,互动为后,兴趣为主

北漂结束回武汉,机缘巧合开始接触话剧的产品化运作。刚开始做这个难度还挺大,每天的工作推进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后来在做SWOT分析的时候,将没有先例列入了机会,同时也列入了威胁,因为完全没有成熟案例可循。

所以在书店看到《大产品》这本书,大概浏览了下书中诸多的互联网产品案例,就果断入手,希望能从其中获得些许启发。后来细细看完这本书,发现所有的大产品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遵循的都是“内容为王,互动为后,兴趣为主”,最后创造出自己的品牌的规律。

首先有点难度的就是内容:该如何确保自己花时间设计的产品会让观众满意?或者说很快就能实现一个好创意,怎么保证这个创意真的有粉丝群体?

其次就是互动,如果设计的产品没有给观众带来任何的附加值,观众就一定会离开,而且永远不会再回来。因此如何提高粉丝的黏性,观众真正想要的和真正愿意买单的究竟是什么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推敲的问题。

最后就是兴趣,既然推广一个文化产品,就要瞄准一个粉丝群体,然后设计出一个产品来满足他们的兴趣,最后培养他们使用该产品的习惯,一个粉丝群体就算建立起来了。

在明确这些问题后,再加上对剧场已有观众群体的分析,我得出了以下几点:

1、既然玩的是话剧,毫无疑问话剧相关的图片和内容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非常鲜明的品牌色彩。简单的说就是要有范,要NB!

2、目前剧场的观众主要以大学生、年轻白领和知识分子为主体,消费的是文化。因此剧场的相关活动物料整体布局设计要有美学修养,讲求调调儿,有足够的文艺范儿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

3、确立独特的文化底蕴——武汉方言。武汉话和北京话一样,都具有艺术性和戏剧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听北京话像听相声,怎么听,怎么可乐;听武汉话则像听戏,有板有眼,铿锵有力。戏剧较之于相声,或许更可称大手笔、大制作,于是就有了“板眼”,就有了自己的独有的艺术性和魅力性。

4、话剧宣传中多用互联网语言,根据话剧内容和性质,提炼出几句经典网络语为推广点。

5、注重互动营销的重要性,即要积极与观众和粉丝之间互动。

目前总结就这么多,要开始干活了~

《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读后感(四):到底什么是大产品?

这年头什么都爱带上个大字,大数据,大环境,大电影,大制作……产品自然也带上了个大字。

但大产品究竟是什么?与一般的产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综合《大产品》这本书里的内容,可发现大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结合大数据,不再闭门造车。当技术资料在网上触手可及,技术理念不再像以往那样神秘时,企图像以往那样搞技术垄断或光吹牛皮的产品只会被淘汰。当今的科技普及率迫使制造商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在海量数据里挖出用户的兴趣点,精准把握用户的敏感点?如何使产品获得更高效益,覆盖尽可能多的潜在消费者?这些在以往只能依靠人工预测和估算的问题,如今全部可以依靠数据分析的手段来实现,而大产品就是在数据理论结合创造力诞生的一种理论上可实现盈利最大化的新产品类型。

2、以吸引用户、打造独一无二产品的理念为核心。结合用户专属感,体验式营销,饥饿营销,工厂直营等方式煽动用户的热情,以粉丝的狂热营造出销售产品的良好生态圈。可以说,大产品不是纯粹由代理方销售,而是由供货方和粉丝在互相了解的情况下销售,比起传统产品来,更加贴近用户,也更适合做精准营销。

3、迭代更新快。单一的创新无法取得后续的发展,很多情况下,用户数增长的爆发力都与每一个微小的创新点相关联,不断迭代产品,使产品始终保持新鲜活力,是当今大产品的关键生存之道。

有关大产品的描述,大致就是如上的内容。书中还谈及如何创造大产品,仔细读来,会发现大产品其实就是比以往产品更深入一层,它拥有更好的普适性和推广性。

普适性:人人都是开发者,科技理念深入人心时,任何一个人的建议或意见,甚至独创性的功用,都可以影响大产品,从而改变产品的普及率。

推广性:饥饿营销,产品渠道管控,使每一个消费者在无形中成为了推广者。而且产品与社交网络结合时,足以建立一个产品使用者的生态圈。

当然,大产品也有其危害。产业链即将成为新时代下新的垄断形式,而产品生态圈更是令想要将产品做大的小企业闻风丧胆。如今的大产品固然节省了推广营销费,却在产品互相竞争的形势下沦落到不比利润比用户数,不比产品稳定性,只比产品迭代速度的怪圈里。

这种新形势在无形中垒高了入行企业的门槛,大产品固然好,可折腾得久了,对于大公司来说也算是赔本赚吆喝,而对于小公司而言则像是天边的馅饼,欲求而求不得。

都说互联网泡沫太多,大产品算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只是不知这泡沫会撑到多少大小,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文字都是看完这本书以后的随便侃侃,若有与我意见相悖者,且将此文看作笑谈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