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的读后感大全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的读后感大全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一):珍贵的回想

杨绛的百岁人生,经历了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经历的各种事情。这本《杂忆与杂写》,写的是她一生中觉得有趣的一些事情。杨绛的笔触,放在现在每篇都是很美的推文。 她写自己养过的猫花花儿,每天深夜在活动范围内迎候参加三反运动的杨绛回家,却又不肯在“院系调整”后,随着杨绛一家搬走。钱钟书说“狗认人,猫认屋”。这只猫也出现在其它作家的故事里,比如有人就写过钱钟书因为花花儿和隔壁林徽因家的猫打架,拿着竹竿去帮忙的故事。杨绛写这只猫第一次爬树时下不来,他们把它救下来,小猫眼中的感激。村上春树在《弃猫》也写了一段小猫爬树的故事,小猫一直爬到大树的树顶,不敢下来,一个晚上都在树上悲哀地呼救,第二天就无声无息了。这是村上春树小时候心中的遗憾。

她写自己与傅雷的交往,讲傅雷对翻译的一丝不苟,而严肃的傅雷,只在钱钟书等朋友面前展现笑容。这也是我们在《傅雷家书》中,从傅聪等视角来看,总是觉得傅雷冷冰冰的原因。经过名家指点的杨绛,翻译了《堂吉柯德》,而她最喜欢的妹妹杨必,则翻译了《名利场》,姐妹们翻译的这两本书,都是她们的心血之作。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选择译者如此重要。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二):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直都很喜欢杨绛 在心里乱七八糟的时候看到她的书毫不犹豫的就买了

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一边读她的书,一边心里就会慢慢宁静下来

突然想起了以前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看到的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不觉我们睡着了,梦里花落之多少“

她跟三毛相比 多了几分知识分子的从容,多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诚挚

杨绛的散文好像也有分期

人生的前半期的散文 明显要更书卷气一些 但是又透露出灵气 从不过分华丽

到了后半期 以回忆性散文为主 风格愈发的平实

她写的东西很杂 好像万物皆可写 写陨石 写她生命中匆匆的过客

写得都还颇有趣味

多少人羡慕她和钱钟书的爱情

我也羡慕

但越看她的书,就越明白

他们俩是因为自己是自己,所以才得到了对方的爱

只有做自己 才能获得爱

借用俗套的话“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这人是彩虹,是因为契合了你的心,能够让你打从心底里的赞美与爱

人生路漫漫 努力加餐饭吧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三):摘抄 | 流浪儿·读书苦乐

流浪儿

古人往往用不同的语言,喻说:人生如寄,天地是万物的逆旅。我自己呢,总觉得我这个人——或我的躯体,是我心神的逆旅。我的形骸,好比屋舍;我的心神,是屋舍的主人。 我只是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而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 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头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 我钻入闭塞的舍间。经常没人打扫收拾,墙角已结上蛛网,满地已蒙上尘埃,窗户在风里拍打,桌上床上什物凌乱。我觉得自己像一团湿泥,封住在此时此地,只有摔不开的自我,过不去的时日。这个逼仄凌乱的家,简直住不得。 我推门眺望,只见四邻家家户户都忙着把自己的屋宇粉刷、油漆、装潢、扩建呢。一处处门面辉煌,里面回廊复室,一进又一进,引人入胜。我惊奇地远望着,有时也逼近窥看,有时竟挨进门去。大概因为自己只是个“棚户”吧,不免有“酸葡萄”感。一个人不论多么高大,也不过八尺九尺之躯。各自的房舍,料想也大小相应。即使凭弹性能膨胀扩大,出掉了气,原形还是相等。屋里曲折愈多,愈加狭隘;门面愈广,内室就愈浅。况且,屋宇虽然都建筑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不是在水上,不是在流沙上,可是结实的土地也在流动,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转啊!上午还在太阳的这一边,下午就流到那一边,然后就流入永恒的长夜了。 好在我也没有“八面光”的屋宇值得留恋。只不过一间破陋的斗室,经不起时光摧残,早晚会门窗倾欹,不蔽风雨。我等着它白天晒进阳光,夜晚透漏星月的光辉,有什么不好呢!反正我也懒得修葺,回舍吃个半饱,打个盹儿,又悄悄溜到外面去。

读书苦乐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可惜我们“串门儿”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