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摘抄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摘抄

《老成都·芙蓉秋梦》是一本由流沙河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一):日渐消逝的老成都

有这样一座城,把3000年的时光浸泡在一盏茶中,闲庭竹椅,笑谈着世外的云卷云舒。

有这样一座城,把千里沃野的方圆垒砌在一桌牌上,无问西东,固步着红尘的方寸之间。

有这样一座城,把锦官内外的故事演绎在一场戏里,万化千变,闹腾着素日的锦时闲情。

这座城,3000年来只有一个名字。

这座城,3000年来从未迁过地址。

他,叫成都!

一个年轻的老成都人,用素笔和足迹涂彩的成都记忆。

https://mp.weixin.qq.com/s/imjxD54KDf4mv-YwmRmg9A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二):梦里不知身是客

公交上读《老成都•芙蓉秋梦》。摇晃的车厢里读到抗战片段,成都遭逢日寇大轰炸,平民箪食壶浆修机场,盟军B29轰炸机远袭归来,报载日本无条件投降,都不禁潸然。我们的民族是经历了如此的磨难到了今天,多少同胞先人逝去矣,多少国际情谊待珍重。沙老头脑清楚,专门写过一篇《中国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他依靠的就是这样的亲身经历,依靠的是个人清晰的记忆,所以真切,因而动人。

沙老的回忆自民国溯往,零星提到己丑鼎革后的蓉城“新”貌,写到老街旧店,偶尔会带一笔今为某某,拉一根细线,将历史与现实联结在一起。可是参照当前,即便是沙老写作这些文字的当时(十余年前)存在的,现在也渺茫无可寻了,这在喟叹城市命运之余,多了一分无力的愁绪。逝去的待人追忆,可是逝去的速度却丝毫不减,肉食者读此书,会有所深思而改悔么?

(说一句,几年前读沙老自传《锯齿啮痕录》,可将本书中未提及的又一段个人与城市之命运接续。在下笔写这篇笔记的今日(五一六)特别需要一提。那本书里的沙老还是如此博闻而有趣,但命运却令人唏嘘。读史鉴今,古人有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能逃出这咒诅的周期律么?)

全书有回忆,亦有史笔。成都城载千年,旅游书往往只提金戈铁马兵不厌诈之三国,沙老偏偏惜笔于后蜀孟昶,这位末代皇帝。说起来,成都又名蓉城,其遍植芙蓉的旧事自然与后蜀相关。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暖心情话反复在流沙河、冉云飞等蜀地文人口中吟诵,如今读到沙老说孟昶和花蕊夫人也曾在大慈寺居所窗外流连吧,才理解这一份情思,老诗人是借古事表达对个人情感和精神最大的尊重。而这也应该是一个城市最具深意的情怀,恋城,其实本是恋人。沙老说,成都人称贡院街为皇城坝,何者皇城?前蜀后蜀也,成都人恋旧。恋旧,一词点出城与人之情,踏踏脚下的土地,似乎可以听到时间的回响。成都之所以让人来了不想走,当然不能只是吃食和肉欲。

阖上书,恍若梦醒。梦里不知身是客,来蓉三年,依旧无法开口说川话,不知觉间口语里却带上了成都人的语气,我因此认为自己也是成都人了,特别是读完这样的书。在未来带着孩子在成都的街巷间徜徉时,也可脱口而出这座城市的故人和故事,那自是一件美事。期待成图每月一次的沙老讲座,还要再去见见这个智者和老人。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三):有一种爱叫乡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可谓“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擅诗能文,深厚扎实的国学蕴底,在行文中能体会到先生的才学厚度与展扩的思想境界。笔名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我们的名字惯用三字,所以将“河”字补之。先生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时代”接受过各种劳改,累计长达20年,可见其命运的“青睐”与锤炼。书中先生的成长经历,唤起我强烈的感念之情,我们这些成长与生长在和平中的后代人,真是幸福的无以复加,那些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奉献出生命的人,用血肉之躯为我们这些后人换来了安稳富足的生活。

本书以出生地为切入点,在时间与空间的相交融中,跟着先生那时时流淌着情感的笔,探看家族、人物、城池的荣衰。浏览从古至今,日新月异地成都。如今的成都虽是旧貌换了新颜,但通过一张张老照片,那曾经的蹉跎岁月,过往云烟通过岁月的沉垫锻造出他独特的气质,他承载着的历史底蕴无时不在昭示着他仍就健硕的生命力。这是一部个人成长中充满满目疮痍地见证史,亦是一座城市静默中的血泪发展史。以一类推,地大物博的我国,多少地区都是在这样的时间缄默中变更着发展着。一地一城汇聚起来的就是整个华夏几千年来的传承史。

当我们捧起这本书,仿佛通过先生的笔端站到了先生的身旁,跟着先生一步步走在成都,那一条条街道、一爿爿小店、一个个茶馆、一样样吃食也都在眼前、鼻端、舌间蕴化开来。听,一首歌曲的旋律此时正好响起,“……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伴随着这样深情的歌声,我们更能体会出一个人把他乡变成故乡后深切的爱乡之情。

岁月流转,物事人非,时移世异,变更不了的却是一代代人流淌在骨子里的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厚意。多少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吟咏中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流在心间,行于指间,吟出舌间。从王维的这首《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中就能体会到自古人们根深蒂固地恋乡情结。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飘萍,那一缕对故乡的眷恋与无法割舍的情愫,已经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壤中。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四):充满个人印记的老成都

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却在成都生活了很多年

沉湎于蜀地的闲适安逸,至今尤为未生腻,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块很神奇的土地。

在外地读书时,绝大部分同学,听到成都二字就心生向往,想必是满街的茶馆,满巷子的美食,满城市的美女让每个贪玩好耍的年轻人都很难以拒绝。

所以写成都的,就很难免俗,不得不去写写“美食”“美女”“美景”,真正让老成都来写,我就很好奇会不会也写成个旅游指南。

流沙河先生没让我失望,作为资格的老成都,也是老成都文艺界的瑰宝,他笔下的成都未曾流俗而是处处刻着自我印记。

流沙河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家庭的变迁,从自己的祖辈经历开始细数,写他鉴证或听说的成都历史,成都的历史并不像他所塑造的民众性格一样,闲适平淡,而是充斥着战火、争端,甚至——屠杀,但是这块肥沃的土地却在一次又一次蛮狠的伤害后,很快重塑,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加倍融合起来,历史的洪流,裹挟个人和城市的命运一刻不停的向前,这座城市和市民骨子里乐天知命的基因也因此深深地根植下来。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流沙河先生写他念书时候的老成都,看他回忆校门出去左拐是什么路,往前走有个什么小吃摊,最火的吃食是什么,什么伙食量大管饱,对于此时的穷学生来说,指南针就是一间又一间的小吃铺散发出的香气。很多吃食,比如皇城坝的牛肉饼子到现在也是驻守在原来的位置,就不知道味道还是不是那个味道了。

那时候的人也是有古意,成绩好又穷的学生有书读,富家纨绔子弟也有书读,各读各的也不相扰,学生一心求学,老师一心教学,人人视学识浅薄,作弊剽窃为奇耻大辱,如此难得的文化风气,读来又欣慰又感动,题外话,没想到远近闻名的石室中学也是真正的老资格了。

再有,在流沙河先生的叙述下,很多曾经不明觉厉的地名就清晰且亲切起来了,九眼桥、浆洗街、洗面桥、高升桥、上东大街、大慈寺,春熙路,每个奇怪的地名里都蕴藏着一段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有些地方是经久未变例如百年未变得繁华商圈变春熙路,有些地段则一改再改今非昔比了,例如曾是香火地、征战地、居民区、红灯区的大慈寺,如今又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圈新星。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城市传记,要说缺点吧,可能就是配图有时会跟文章没什么关联,流沙河先生也没有刻意去组织文章结构,所以稍显散漫吧。

但是没人写书评~真太不科学了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五):一个人的历史

庚子年的倒数第二个晚上,倚窗读《芙蓉秋梦》。应该说,这是属于流沙河的一部成都微观史。

我生于成都,长于成都,30多年期间虽穿插他乡求学、工作,但离开的时间总共不过七八年,而内心从未真正离开过这座城市。算来流沙河老先生应该还算是未出五服的远房亲戚,因此更有几分亲切。因此,读《芙蓉秋梦》,更比他人多一分感怀乡愁的意义。

流沙河是30年代生人,他在金堂的老家有座云顶山,山下有圆觉庵,山上有慈云寺,皆属禅宗,慈云寺方丈法号妙庄,7岁出家在圆觉庵,彼时寺院破败,他用尽一生,将两座寺院恢复起来,香火渐旺。2004年, 流沙河夜游慈云寺,与妙庄和尚闲话俗家事时,发现原来二人是表兄弟。写下一首诗赠与老和尚。“黑雾遮天路已穷,香灯续火竟成功。禅堂闲话俗家事,老衲曾经是表兄。”妙庄和尚,我称大舅爷,是我奶奶最小的弟弟。如今,老和尚已圆寂多年,流沙河去世了,诗,还刻在老和尚的灵塔背后的碑林中。

奶奶出生在广汉向阳场,也就是改革开放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的那个地方——这是后话,当年奶奶家被当地人称“李家龙门”,是向阳场的一户大乡绅。只可惜家道中落,命运多舛,早年嫁到成都,丈夫却吸鸦片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便留下我奶奶年纪轻轻守了寡。祖父是晚清秀才,生于资中县,按照当地习俗,我一直称他为“公公”,生于19世纪末年,曾是袍哥,后加入国军。据说本有一房太太,后送去了台湾,公公不知何故,没有前去。解放后,经人介绍,娶了奶奶。

奶奶40岁生父亲,彼时公公已过半百,父亲28岁得我。因此我的童年,两位老人比别家孩子更老一些。老公公喜欢唱川戏,我童年的睡前故事没有童话,是《八仙过海》。依稀记得他们讲过一些关于老成都的一些往事,只当成了故事。

奶奶则生于辛亥革命前,她公公分别卒于本世纪初和上世纪90年代,流沙河书中所写种种,他们皆有经历。昨夜读书,仿若梦回童年,坐在星桥街的老院坝的竹椅儿里,听他俩闲话。豆豉、泡菜坛、牵牛花……

读到书中流沙河对成都大轰炸的记忆,不禁垂泪,临睡辗转。

遥想多年前,奶奶还在世时,曾讲起大轰炸后成都的惨状,东大街树上挂着胳膊和腿……也想起曾在国军航委会任职的公公和曾经总到我家来串门的、参加过远征军的老哥们。

在世上时,他们偶尔讲起乱世种种总是云淡风轻。可惜那时自己年幼无知,只当成了故事。如今庚子将尽,新春又至,奶奶和爷爷早已驾鹤西去多年,留下偶然重逢那段历史的我,独自懊恼怀念。

当真如流沙河所言,人生如梦,正似孟昶遍植城上的芙蓉,曙花,早白,午红,夕紫,夜落。

一岁又将尽,是为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