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座城池》读后感精选

《一座城池》读后感精选

《一座城池》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座城池》读后感(一):再读有感

晚上花四个小时读完了《一座城池》,这可能是第二次读,除了个别词句,没什么印象了,但确定读过一次,似乎大概是在某个消失的时间里吧。喜欢书中的自由,有些散漫,这就是自由的表现吧。离奇,荒谬,赤裸裸的世界,展现在眼前的时候,不自主的惊叹,人哦,这就是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可以放弃时间,忘掉名字,抛开道德,无视规矩,信马由缰,过那种荒诞的生活,他一定存在在那不为人知的时间中。

《一座城池》读后感(二):《一座城池》#读书札记#

断断续续一年多了,终于把亚朵随手拿的这本书看完了。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亚朵怎么也不催催我还书,也许再逼着自己早几天看完。 很怕丧失阅读的激情。现在最不想做完的就是读完一本书,因为太难开始一本书。选书的时候总是抗拒。越来越抗拒。不好。 回到本书。回到本书之前,应该会先回到作者一会儿。接触韩寒是我初中吧,第一本当然是三重门。很顺溜的文字,很简单的意思,带着聪明的吐槽,是有点钱钟书的小影子。但觉得他有吸引力还是因为三重门书背上他的一张大头照,有点我当时暗恋对象的样子,那时候任何有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的影子的人事物我都着迷。看他第二本是零下一度,没把我逗死。我自诩笑点高呢,但几个俏皮话就能让我闷在被窝里笑到床抖。为啥蒙被,因为他是个很争议的不是,早早退学,妈妈眼里的误入歧途的男孩子,不让我看他书啊,怕当成精神偶像一起走偏了。我哪有那才华和魄劲呢。有了也不会现在憋屈成这样不是。即便韩少后来出点桃色新闻,我嗤之以鼻,但对他还是并不厌烦。他确实很有才华。他的书,电影,我也不排斥,所以感觉多多少少基本都看过吧,但后面看到的书就是没有太多印象。这本不知道他什么时间写的,我翻完也不会有很深印象。但里面仍满满他的风格。黑色幽默,讽刺着,戏谑着,抨击着。一本正经扯犊子。文字很滑畅,是个用笔高手。对了,哥们儿写的几首歌的词,我还是很认的。 书我总结不出来,天马行空着,男猪脚饼两个兄弟,一段窘迫却自在的生活,光怪陆离的社会,结尾看得很想毁灭。一段一段的意识,我没有搞懂他追求什么,但我觉得他在追求。 会反刍赌看过的已经忘掉的他的书,就像回望自己的青春。

《一座城池》读后感(三):读《一座城池》

本来打算用一天时间看完《一座城池》的,结果因为一些缘故,花了两天。其实如若以小时计算,也就一天。至于到底是两天还是一天,那就看人怎样去理解了。就像当年北京奥运会一样,美国人说我们奖牌榜第一,中国人说我们金牌榜第一。其实都没有错。

尽管很早就听过韩寒的名字,但是他的书还是第一次读。说实话,我对韩寒、郭敬明这一类人有一个捆绑的影响,而我对郭敬明的小说印象并不怎么好。这主要是因为在读大一的时候看过他的一本小说《悲伤逆流成河》。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学生,并且最后大多以死亡收场。我觉得这种结局有点渗人,学生时代尽管会面临很多人生问题,但“罪不至死”。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他的小说。

韩寒的这本《一座城池》,是一个微信公众号送的,本来也没打算看。后来微信公众号“中图网”推送了一份愚人节书单,里面正好有这本书。我心想,这本书我刚好也有,于是就拿起来看了。然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想法。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三个大学生,或者刚毕业,或者在校。时代背景应当是上个世纪末,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应当是邓丽君去世后、张国荣去世前的某一个时间,故事的时间跨度也就几个月。“我”与健叔因为替朋友的群殴站场而最后从上海逃离。身无分文,最后拿着仅剩的两块钱买了一张彩票中了五千块钱撑到了故事的结局。在逃难的地方结识了某工业大学的大学生王超。三个人围绕着这座城市,开始了他们的故事。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首先是因为它描写的是对象是大学生,年龄上和我差不多。故事中“我”和健叔的困惑,在我们这一群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其次还在于故事的文笔犀利而又幽默,或者说是犀利的幽默。在阅读的过程中,几次忍俊不禁。刚毕业的大学生,满腹经纶却又一无所有,内心的苦闷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幽默去化解,那么日子该得过得多没意义啊。

文中的幽默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它包含了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批判。人际关系的冷漠、人的道德操守的丧失等等。在调侃女大学生当二奶这一现象就说,不要想是女大学生堕落了当二奶,而应该想是现在的二奶有追求了,去上大学;在说到漂亮女生的奢侈时说,官员和漂亮女生的收入是不能用工资来估算的;在说到“上流社会”时,调侃道,明明都是下流的人,聚在一起时怎么就变成上流社会了。还有讽刺公安局警察,医院医生等。我还记得故事中的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在“我们”公寓楼下的一个小卖部半夜着火了,所有人都在围观看热闹,消防车迟迟不来,这让很多人心急如焚。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难得见到一次消防车灭火的“盛况”,消防车如果再不来,火就该灭了。当消防车终于姗姗来迟,准备要喷水灭火时,一个老婆婆冲到前面浇了一盆水,火灭了,这让很多人大失所望,为了不留下遗憾,他们强烈要求消防员对着“遗迹”继续喷水,理由是怕死灰复燃。

这种情节或许有点荒诞。但是其背后所讽刺的现象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普遍的。文学不同于历史,历史的书写一定是力求真实的,可是文学的书写可以虚构。但是好的文学作品,在书写的虚构情节背后,一定是反映社会真实的。我不喜欢所谓的“心灵鸡汤”,所谓的“治愈系”。我觉得所谓的“治愈系”并不能治愈所有人,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一样,尤其是没有这种不需要经过痛苦就能治愈疾病的药。有人看了《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可是他(她)的灵魂并没有散发出香气。有效的治愈应当是刮骨疗伤式的,文学也应当如此。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过阿来的一段话:“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如果说,有一些文字是心灵鸡汤,那么,还有一种文字应当是人生烈酒。好喝的鸡汤味道千篇一律,醉人的烈酒味道却各有不同。这就好像,长得好看的人怎样都是漂亮,长得难看的人却各有各的丑。

这个故事的结局更富有戏剧性,或者说,更加荒诞。城市的南方发生爆炸了,而那个方向正是各种政府机关所在的方位,于是,人们认为所有的警察都去那里了,于是,他们认为自由了,于是,骚乱便开始了。人群首先冲击的是一家婚纱店,将里面的东西一扫而空。当然,其他商铺也不可能幸免。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冲击婚纱店的情节,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荒诞,一方面,刻画人们的贪婪,另一方面,嘲讽人们的无知。其实看到最后,我并没有笑,因为笑不出来。我也没有斩钉截铁的认为作者是在表达些什么,因为我并不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我只是说出我的感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整个故事发展到最后,作者也没有交代人物的来由,也没有交代人物的最后去向。时值冬季,城南依旧火光冲天,地上的雪还没有化,而整个城市却仿佛陷入了一场狂欢,在这个冰火两重天的世界。

——2018.04.0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