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摘抄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摘抄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是一本由汪黄任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一):无感

年轻时读诗,倾心钟意的是顾城、舒婷、北岛、海子等一派朦胧诗人,对汪国真之类直白励志诗很不以为然的,觉得喜欢汪国真的会掉价。现在年级大了、经历多了、诗也不读了,心态反而变了,也许是时代变了促使看法改变。文艺作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有发行量就有影响面和好评度,就会有效益,就是好作品,汪国真有其独到处。忽然间有一本小汪写老汪的书摆在面前,勾起了久远记忆,特别看到老汪当年还是78届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看到汪先生过世时仅59岁,更添对老汪的仰慕之情和惋惜之意。虽然书抓住了眼球,但是阅读是失望的。小汪的叙述偏离了主题中心,过于强调自我了,读者想看更多的老汪,想了解更多的老汪,偏偏书中都是小汪的零零碎碎。如果小汪文笔出彩、经历精彩也罢,流量能从老汪导入而来,停留驻足在小汪这里,也是成功之举,可惜小汪很是无感,一地鸡毛。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二):你印象中对父亲的印象还深刻吗?

看完了一本书名叫《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的回忆录。汪国真老师是我国当代诗人、书画家;他的辉煌成就发展期或者说成名的年代并不在我们熟悉的时期,作为90后的我们那时才刚刚出生,也只能在长大之后才会知道了。这本书是四舍五入95后的汪黄任写的回忆关于与父亲汪国真相处的点滴生活。 也不知道是太迟钝还是反应慢,我总记不住小时候的事情,当然长大之后的事情也不一定记得住,但比小时候的零星记忆还是要多一些。很佩服作者能从五岁开始记事,能记住很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这么多年后通过书写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见。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父亲特别的感情,就像作者描述的幼时因父母分离跟着母亲生活在外公外婆家,平时都由外公外婆扮演爸妈的角色,但心里始终都是可以区分出自己谁才是父亲,是不可替代的。 对年轻时候父亲的印象,有的人记得,有的人模糊。很羡慕作者对父母亲的婚路历程也知道,也许我们也可以多与父母交谈,聊聊往事,而不是每天沉湎手机,宁愿对着手机傻笑也不愿与父母交谈。我们对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一无所知,也忽略了他们在慢慢老去,我们自己也在成为父母的路上。人生充满不确定性因素,作者很遗憾没有在父亲生前参加一次他的讲座,但父亲对他提点的话,平时也都对他讲了,还为他写了的诗歌“去建一座美丽的城市,证明自己是最富有创意的设计师”。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的成长,即使有的时候不能常伴在身边,这种亲情血缘是不会被距离阻隔的。通过作者与他父亲的故事,我应该反思自己,作为不再年轻的青年人与父母长辈们平时也要多联络感情,亲人间相处的时间尽量多安排一些,这种机会在时间的脚步下只会越来越少,在生活中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多出时间与家人在一起,不要等到后来回忆都没有什么东西。 生活本身就应该被珍惜,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等等,并不是所有相遇都会长久,总有人在你的人生中中途退场,我们虽有遗憾,但也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活的清醒一些,把生活过得简单。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三):中国式父子

亲子关系是我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一门学问,当代诗人汪国真认为他与儿子的关系“似闺蜜”,而儿子汪黄任认为与父亲的悲喜常常不能相通。为什么两人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从书中我们可窥探一二。

正如封面所说“每个中国家庭,或许和他们父子一样都有一座看不见的城池”,诗人汪国真的家庭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家庭,注重道德、礼教,但同时也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家长专制。而作者因为父母离异,从小跟随母亲长大,并没有受到汪家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与母亲一样,对这样一个家庭是一种反抗、厌恶的态度。作者个性鲜明,有自己的想法,而汪家对他来说压抑了他的个性,因此他对父亲汪国真从一开始的崇拜态度开始慢慢转变,父子二人的关系表面上仍是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终于在作者高考后爆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父亲”的形象都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不断产生变化,在作者这里也不例外。父母离异后,父亲汪国真在北京,而作者跟随母亲回到河南,与父亲分隔两地,父子二人的接触较少,但是当作者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大诗人汪国真时,内心对父亲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在作者上中学时,与父亲的接触多了一些,但是因为经历和思想的不同,父子两人常常产生分歧,比如偏科的我,数学成绩比较薄弱,在我利用其它科目的时间在恶补数学无果后,父亲却只关注我的分数,坚持他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观点。因为高考,两人的矛盾爆发,作者也因为父亲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心生厌恶。最后,作者也开始理解父亲,本以为和父亲还有很多相处时间,还可以一起去做很多事,但终究天不遂人愿,父亲归于远方。我们常常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去教育别人,殊不知方法会过时,人也在不断改变。

我听过“汪国真年”,但却没有读过汪国真的诗。书中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汪国真,他的身份不再是诗人汪国真,而是父亲汪国真。在汪国真与儿子的相处中,我们能更真切地去了解这位诗人,再去读他的诗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四):无声

无声 之所以想看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汪国真,二是因为父亲。 事实上,我对汪国真这个人也并不熟。在没有拿到书的时候,我甚至一位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其实还是很想了解一下汪国真的生平的,据说曾经在义务教育的课本中曾经出现过他的诗词,而且还是要求背诵的部分,但是我穷尽一切,还是没有想出来我曾经学过汪国真的哪篇诗词。其实不了解汪国真的人我不止我一个,还有他的儿子,也就是本书的作者。 处于种种原因,作者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对父亲知之甚少,见面时间更是寥寥无几,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是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的儿子,汪国真对他而言,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从简单的两个字,到一个活生生的“提款机”,到“神”,再到“老头”,父亲才真正的住进了作者的心里。 其实,不仅是作者与父亲的关系是这样的,生活中,父亲大抵都是这个样子的——垂髫之年,父亲只是一个名词,束发之时,父亲就是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而立之年,父亲与我们而言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过了不惑,才发现,原来父亲也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伟大。 作者在描述与父亲的经历时,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父亲是个女儿奴,平时对我的疼爱远超于哥哥,而母亲却偏袒哥哥多一些,就因为对母亲处事不公,年少轻狂的我,带着心中的积攒委屈与不忿就离家出走。被家人追回来后,父亲对我的荒唐行为没有一句责备,只是点点头说“回来就好”,可至今我回想起来,我仍然忘不了父亲当时强颜欢笑的脸和早已湿红的眼眶。 以前,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现实版的“苏大强”,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永远的老好人,长大后我对父亲的形象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的不屑,觉得他活的太窝囊,他憋屈,他不自我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为这个家的和平和安定做出的牺牲和隐忍,他背负了太多的委屈和寂寞,却仍旧努力的给予我毫无条件的爱,支撑起我成长的一片天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父亲早已离我而去,他拼劲全力为我支撑的天空也早已不再,但是他留给我的爱,却足以让我继续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我想这就是父亲吧,无声,却是大爱。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读后感(五):汪国真之子讲述父子相处之道

说起汪黄任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父亲汪国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汪国真是我们著名诗人,很多人都熟记甚至背诵过他的诗篇。他的诗歌《热爱生命》、《挡不住的青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他的诗歌积极向上,昂扬洒脱,舒畅淋漓,深得读者喜爱。

我们只知道诗人汪国真,但是对生活中的汪国真并不熟悉,汪国真之子汪黄任的这部《城池 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完美弥补了这些缺失,让我们熟悉了生活中的汪国真,记录了汪国真和儿子的相处之道,汪黄任回忆了父亲汪国真的点点滴滴。

作者汪黄任,九五后,现就职于北京某报社,做编辑。他虽然没有像他父亲汪国真那样写了很多诗,但他现在做的工作和码字有关,文字优美流畅,深得汪国真先生的熏陶和影响。

汪黄任是汪国真先生的独子,这本书是一本记述父亲与儿子、亲密与疏远的故事,记录非常详细、清晰,让我们了解到了最真实的汪国真。作者今年才二十多岁,他回忆父亲的时间跨度不可能太长,本书从被出版界称为“汪国真年”的一九九零年开始,直到二零一五年汪国真逝世结束。

说起来父子相处之道,我也是深有感触。儿子和我父亲母亲从小就在一起,是他们把儿子带大的。我总觉得我和儿子关系非常好,每次打电话他也挺开心的,我回家的时候他也显得特别兴奋,可是因为长期不在一块,还是显得有些疏离,他几乎从来不在我面前撒娇、腻歪,说起来很是惭愧,听父母说儿子对我也是颇多怨言,只是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在我面前总是显得非常乖巧、顺从,越是这样,我心里反而越不得劲,想起来很是惭愧。

汪国真先生和儿子汪黄任也是这样,汪黄任没有在父亲身边长大,在早期的时候父子关系非常僵硬、生疏,形同陌路。虽然汪国真先生觉得自己和儿子像闺蜜一样,其实他的儿子觉得他和父亲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乐观,他觉得他和父亲的悲痛和欢乐经常不能相通。他觉得他们父子之间有座城池,因为血浓于水,他总希望贯穿这座城池,但是留下的那些断壁残垣总是不能完全从他的记忆中抹去。

但是因为那份亲情血浓于水,空间、时间、心理的隔离并不能阻碍父子之间的情谊在漫长岁月里生根、发芽,他从对父亲的埋怨、不了解,慢慢改变对父亲的认识,父亲作为大诗人的存在,和父亲的接触的逐渐增大,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可是就在父子关系逐渐和谐,岁月逐渐平和、父亲逐渐苍老时,父亲的时间却不多了,读到最后,让人泪目。

最后以汪国真写给儿子的一句话与各位共勉,"过去已成为历史,重要的是如何去写未来的日子"。好好活着,活好现在,活好未来,是最最重要的。也希望大家多逐渐衰老的父母多些理解,多些照顾,多听听老人讲讲那些过去的事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