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放弃的艺术》是一本由[美]佩格·斯特里普 / [美]艾伦·伯恩斯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一):学会放弃

佛教中的放弃:

佛教六度 布施:放弃对金钱的执念 持戒:放弃无节制地生活 忍辱:放弃“我执”,诸法无我,其实本没有我这个自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不要认为你不能被冒犯 精进:放弃懒惰 禅定:放弃散乱 般若:放弃痛苦 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不欲临,怨憎会,爱离别 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 涅槃寂静 五蕴 受色想行识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二):Redirection

读的是繁体版本,翻译的书名是《放弃的力量》。It's a very inspiring for someone who perseveres and is stubborn. the best part is the suggestions for redirecting yourself when you want to quit, but not "loser/lazy "quitting. And the way it teach you to set the goals that are meaningful. It's a bit difficult to read the part with too many psychological studies...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三):我为什么容易放弃和面对压力发挥较差

这是一本讲述什么是真正的放弃以及怎样去彻底放弃的书。

1⃣️关于目标分为:接近型目标(做了某事,就会达成某种目标),其动机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回避性目标(不做某事,目标就达不到),其动机在于维持生存状态。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所以婚后的生活我是特别能感受到我是回避性人格。

2⃣️放弃的形式:逃避式放弃(生活中存在习惯性放弃,让放弃成为逃避困难的惯性手段),对决式放弃(会让放弃成为承担责任心理),假装式放弃(尽管非常想放弃,但因为来回扯皮而无法做到)。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容易放弃的原理了。

3⃣️正确的放弃形式,开辟出一条道路,鼓励我们设定新目标(认知脱离、情感脱离、动机脱离,行为脱离)并舍弃妨碍新目标的旧目标(接近性目标还是回避性目标。)比如学会放弃某人。

4⃣️关于应对压力,有行为导向(关注行为本身)的和状态导向的(关注外界环境),我是典型的状态导向的,压力越大,发挥越差。

5⃣️谈恋爱时,对方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即间接强化手段死死的绑住了你。又因为投入太多而不舍得放弃。即沉没成本。

6⃣️有没有想要放弃的人或者事儿,考虑要不要放弃,首先考虑其动机是什么,观察动机是回避性目标还是接近型目标,然后多朝着接近型目标发展。放弃是创新出一个新的目标,给新的目标做规划,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即儒家的中庸之道。

7⃣️ 关于做了会不会后悔?人们在短时间内更容易为做了的事后悔,但是人们在长时间之内更容易为没做的事后悔。所以还是多去尝试吧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四):书摘

人为什么会坚持?1,近在咫尺的胜利;2,可得性启发,成功的先例,东北理发按摩;3,间歇性强化,PUA;4,承诺升级与沉默成本,损失厌恶心理;5,自动被套路,潜意识总结的经验,不自觉地按套路走,很难避免做出不明智的决断;6,难以走出的舒适区与固步自封。

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接近型,行动导向,另一种回避型,状态导向。前者定目标是为了实现它,后者定目标是因为不想发生什么事儿。

第一步:认知脱离,(1)你头脑中想白熊,你很难停止它,当你想粉红色大众时,白熊出现的次数开始减少;(2)好吃小饼干与难吃的胡萝卜,三组实验,不能吃饼干且要吃难吃的胡萝卜的最先放弃解题,如果人的精力被用于控制某种冲动,那么他控制其他选择和行为的精力就会减少;(3)蔡加尼克效应,指定计划无需实质性的进展,可以削弱蔡加尼克效应。

第二步:情感脱离。《正念的奇迹》,盯住感受看,这个感受就会逐渐降低。最每个人都会对熟悉的情绪模式感觉最为舒适,无论它让我们快乐还是痛苦。

第三步:动机脱离。做这个事儿,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接近型目标,还是回避型目标。

第四步:行动脱离。安排时间,实践新的目标。

心理学实验:如果面试中的问题有性骚扰的嫌疑,作为女士的你会怎么做?62%的女性认为自己会表达不满,问面试官为什么会这样问。这其中28%的人认为自己会离开,68%人认为自己会勇敢面对。模拟面试中,没有一个中途离开,甚至没有人当面挑战过这个考官。只有36%的人确实问过面试官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而这些人众的80%是在面试结束后问的,几乎没有人那么勇敢地表现。这个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我们倾向于过于简单化或过高地估计自己对一个未来的假设情形所做出的反应。

短期内人们会为做过的事儿后悔,长期会合理化行为;长期内人们会为没有做过的事儿后悔,因为很难合理化。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五):收益良多

高于均数效应:人们缺乏正确自我评估的能力,大多数人倾向于高估自己与他人相比所拥有的本领和才能,无论在驾驶技术、运动技能、健康以及管理等方面。

沉没成本悖论:当人们会坚持继续开一辆旧车,坚持失败的婚姻,等等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点在与他过去对一件事情上的投入。

人们总是倾向于简化自己的感觉,忘了大多数情况引起的是混合情感:新工作可能让人满意、升职可能让人激动,加薪可能让人兴奋,但与此同时工作的变化带来的烦恼和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样会让人紧张。

任何你一度向往的那个非同寻常的时刻最终变成了你习以为常的东西时,它几乎不可能为你带来预期的持续不断的快乐。 好的一面是,我们也会高估一件坏事让我们不快乐的时间。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对做过的事情更后悔,然而久而久之,没做过的事情会更加让我们后悔。

佛教六度分别是: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 1、施度。 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 2、戒度。 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 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4、精进度。 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5、禅度。 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6、慧度。 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辩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