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锦集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锦集

《陈寅恪与柳如是》是一本由徐迅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一):真实历史的痕迹让人更感慨。

看书途中几度落泪都是因为那些明末殉国的英烈,书里花了不少篇幅详列了部分人名以及他们如何殉国就义的。以前模糊知道这段历史,知道很多英烈忠臣举家殉国,就是远不如看这种用最简单的陈述产生出最深的震撼。 怎么说呢,就是原来符号化的历史事件在你眼前变成了一个个有名有姓真实存在过的血肉。真的是忍不住流泪,有的阖城文武官殉难死,有的全家殉国,有的师生合门自焚,有的宁死不降被杀,有男有女有长有幼,都慷慨赴死……越是轻描淡写,越是惊心动魄。 为什么陈寅恪先生要在病痛缠身之际花十年写《柳如是别传》,我有了一点点浅薄的理解,他要留存下来不单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精神,目的其实是用一段历史去传递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是“文化”,魂是“气节”。当然,我的理解肯定只是皮毛,但我依然为之震撼。 我也认真想了一下,如果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会如何选择,像钱谦益一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我安慰,留作联络之用?还是从容赴死? 我绝对选后者。其实,死不容易,生更难。钱谦益此后半生都活在这种山河尽落自己却苟且偷生的愧疚,生前羞见挚爱,死后愧对友人的痛苦里。太痛苦了,想想都觉得不能接受。我觉得还不如来去干净。 平生所说,都是鬼话;呼吸之间,都是鬼气;他人所见,都是鬼影。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二):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

陈寅恪,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文化大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其家学渊源,博学多识,凡涉及的领域,皆以精湛独到的研究成为绝唱。被誉为“教授之中的教授”。而其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耗费十年的时间写成了洋洋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以下简称《别传》)。柳如是不过是曾流落青楼的一名女子,何以陈寅恪这位国学大师对其情有独钟?学术界曾猜测、争论,莫衷一是。本书作者梳理了学术界对《别传》的七种评说观点,并认为,要解读《别传》,首先要理解陈寅恪其人,进而方可诠释“民族”、“独立”、“自由”之本义,从而拨开笼罩于《别传》上的层层迷雾。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揭开陈寅恪撰写《别传》的心曲。本书以陈寅恪揭示王国维的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上溯至明末,下迄近现代思想文化之钜劫奇变的感受与评价。

本书独特之处在以剧本的形式,让陈寅恪、柳如是、胡适、王国维、鲁迅、吴宓、钱谦益、霍金等相处于同一舞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使本书内容贯穿古今、打通中西,使四百年的历史成为起承转合的一个整体。

作者通过本书告诉我们:两朝更替中士人的心态及其选择,以及史学家陈寅恪通过《别传》到底要表达什么。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在陈寅恪看来,新文化运动虽然主张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但是却只有观念的移植,没有文化的复兴,结果是异说兴起,祸患剧烈长久,莫可究极。

作者徐迅说:“文化于我们,也许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幸福感的来源,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爱恨情仇之所依托。没有中国文化,所谓的‘中国人’就没有任何意义”。

本书用纸非常好,如果在内页边白处标明所属第几幕及名称,更方便阅读,也使书的装帧设计更上档次。

文字指瑕:第79页注释第一行“宋郞”的“郞”当为“郎”。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三):追回我们血液里流淌的传统文化

陈寅恪与柳如是

“异代红颜梦亦真,遥空凭吊故乡人”陈寅恪与柳如是,一个晚晴人,一个晚明人,相隔三百年,陈寅恪却写了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原来,陈寅恪写得是柳如是,心里写的却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丧失……

徐迅先生文笔犀利,那年陈寅恪写柳如是,这年,徐迅写陈寅恪。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心。这本《陈寅恪与柳如是》是一本话剧剧本,如若没有《柳如是别传》,也不会有这本《陈寅恪与柳如是》;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眼睁睁看着西方文化入侵,国人一味追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那样一个时代分崩离析,也不会有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反思。这本书是中国文人对中国文化深深的渴望与追思,这是他们的心曲。这个时候用“二字”实在是无奈,看看我们的现在,看看我们的文化,对于中国人这三个字我们还有多少的坚持?一个民族保持和遵循某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包括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不是因为什么特殊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个文化传统通过语言和教育已经内在化为群体的价值,进而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以致变为行为。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那些传承,在被西方的一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人所理解的美德、幸福、正义、自由慢慢的远离了我们文化所拥有的“独立精神”。中国人确实丧失了维护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对西方文明的无限崇拜和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彻底否定,从而被剥夺了尊严和自尊。这是这本书的灵魂。

文化对我们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幸福感的来源,也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方式。虽说这本书是用虚构的方法,去努力再见这一历史的真实,可在庞大背景中写出来的话剧剧本,在我们心中和教育中仅存的对中国文化残留的眼中,读着也许不那么深邃,可渐渐的,我们的灵魂深处也会反思,究竟我们身上还有多少中国传统文化。

2014.11.14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四):先生与文化

先生与文化

评《陈寅恪与柳如是》

陈寅恪是民国时期大师中的史学大师,教授里的教授,其学术成更为“三百年来独此一人”(傅斯年语)。其对于“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学术坚守,是后来学术研究者的标杆。大师晚年失明膑足,以十年光阴,不辞劳苦,写就八十余万言巨著《柳如是别传》,“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先生的用意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陈寅恪与柳如是》一书是对于大师与《柳如是别传》关系的探究,采用戏剧场景,穿越至柳如是、陈寅恪等人所处环境,或兼而有之,以探求先生之用意。

书中以陈先生为观堂先生撰写碑铭开篇,也是为探究陈先生所处战乱年代下的处境做一铺垫。新文化运动固然带来了“德”、“赛”先生,但其割裂了与传统的脐带,是近代中国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屡屡陷入迷途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了观堂先生投湖自尽的主要原因,“经此一死,义无再辱”。在《王观堂先生碑铭》中,先生道出了他对于文人的理解: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一是说出了他对于观堂先生的赞赏与钦佩,也是将他与观堂先生认同的“自由、独立”公之于世。

然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却难以摆脱世俗的窠臼,以及固有的现实,由此显示出“自由、独立”之难能可贵。先生耗费十年光阴去写柳如是,更是想通过柳如是的描写,表达他对于社会的理解。同样的乱世烟火,同样的怀才不遇,发出的对于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感慨,不就是先生的一个看法?

自古文人相轻的现象一直在这个伟大的国度发生,但关于自由的争论鲜矣。诚如胡适先生所说,争自由的唯一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对于世界存疑并且努力探寻其真理,上穷碧落下黄泉,敢于对任何问题存疑,才是真正的自由与独立思想。政治动荡期间保留下来的学术自由,仅仅发生在民国那几十年间,《陈寅恪与柳如是》是对于先生的一种瞻仰,也是对于那个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年代的一次怀念。

2015-4-14

文/乡村土狼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五):混沌的深渊

可能因为生活在南京的缘故,骨子里就有一股南朝遗恨的靡靡之感。每每听到词曲歌赋总有触动,窥见前仇旧恨很是唏嘘。这里就有念念不能忘的秦淮八艳。

秦淮河是南京的护城河,内河。主要河道环绕着秦淮区一圈。以夫子庙为主要繁荣区。可惜,除了河道,当年的夜泊秦淮近酒家已经消散在风中了。但是这并不阻碍游人对这里的趋之若鹜的心。有次,一位闺蜜来访。她是寇白门的脑残粉,可惜这里空余了历史之音却远去了古人之貌,秦淮八艳,现在尚存的遗迹也只有媚香楼而已。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除非家风不严,所谓的大家闺秀偏偏是最不懂得文墨的人。恰恰相反的是,那些风月场所的歌姬舞娘,因为常年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迁客骚人,柳永、苏轼、吴承恩很多很多的名家都是混迹于风月把酒言欢大谈畅事,耳濡墨染之下,这些女子反而是最懂得诗词歌赋也是最能与男人侃侃而谈的。这样比肩的红颜知己人生几何,能得到很多人的垂青也是理所应当的。

这里,就有我们最熟悉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和众所周知他最喜欢的柳如是。以及他万年为柳如是写的《柳如是别传》。对于这本传记也是褒贬不一。很多都在猜测这本书背后的意义。

这本陈寅恪与柳如是,书名很是能迷惑人。很多人都以为是在写陈寅恪与柳如是的关系或者是他写其传记的背后故事,其实不然。

这是一个剧本,没错,你没有看错,就是一个剧本。这个剧本中涉及的人物包括溥仪、鲁迅、胡适、徐志摩、陆小曼当然还有陈寅恪、柳如是。看名单你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个剧本,还是个穿越剧。因为这里的很多人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从书名可以探知一二。陈寅恪除了这本出名的柳如是别传以外,在当时是与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家,留有很多史料研究著作。所以作者可能是想以别人的口吻告诉大家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的初衷在哪里。为何一个国学大家抛弃了传统的研究而在暮年为一位烟花女子立传。而书中出现的人物,都是我们知道的名家像是王国维、鲁迅、徐志摩,甚至还有霍金。

这个点在于改革。这些人物无不都是新事物的领导者。鲁迅的杂文、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徐志摩的新诗运动、以及霍金的新宇宙理论。作者将他们融汇在一部作品中,是从思想精神的领域让人重新认识陈寅恪重新认识柳如是别传的创作。

新旧人物碰撞的背后是新旧文化的碰撞。但是这种时空的混乱人物的混乱思想的混乱会把读者绕进混沌的深渊。最后有点云里雾里,晕晕乎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