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精选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精选

《阁楼上的疯女人》是一本由[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上下册)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8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一):不是不读,缘分未到

读之前期望很大,以为其中会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其实它是摘出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就作品而谈作品。像是外科医生,分析每个人物对于结构的意义,去挖掘每一个隐喻,偏技术性。努力读了三章,隐隐觉得打开了另一扇阅读小说的大门,揭示了把小说“读厚”的方法。以前总觉得好小说的情节必须合情合理引人入胜,现在看来那些匪夷所思的情节走向中暗含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许该以全新的态度去读小说了。

认为每一章都适合作为书的导读,对于没有读过被分析作品的读者来说,《阁楼上的疯女人》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二):随看随记(未完待续)

两位女性学者从自身经历开始研究女性作者被遮敝的生涯。父权制无处不在,谢谢她们打破坚冰。只读到10%,还有些生吞活剥但是已经目不暇接。2月3日只读了一节。这书该记笔记,她们已经拎出一条线来围绕谈文学作品里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榨,该用笔记记下来。“女为悦己者容”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女性的枷锁。 白雪公主的故事分析得非常透彻,耳目一新。继母王后向内看,被囚禁在魔镜里,魔镜的声音就是父权的声音。至2月9日读完第二章,20%了。开始细细分析各女作家在十九世纪身份上的分裂。至2月13日,读完第四章,分析简奥斯汀以及笔下的人物在父权制威压下的转展腾挪。主要分析她早期作品和《诺桑觉寺》(北怒寺)后面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更加透彻,不读这本书真的不知道玛丽的文学渊源。看到分析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了。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三):疯人感想

(对不起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在文学批评中夹杂文学分析的作品,我的问题对不起。)写得还挺好,但是对某些书的分析我不太喜欢,感觉并没有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可作者又实在是在分析中夹杂了一些个人感情(或许是我感觉错了)。也正通过这个分析吧,能看到以前的人们对于女性的压迫以至于作家(指奥斯汀等)笔下的很多人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很可悲。其实我个人读小说的话不太会想书中所写的这些事比如说女性作家的个人倾向啊之类的,有时候只有读过了或一个作者的书我读了很多才会想。哎我不喜欢文学批评的文章也有一方面因为我可能会受影响,再一个我觉得再客观理性的分析多少也会夹杂个人感想,而我不太喜欢听人单方面的批评,如果是对话会好点(在说什么)。这本书正好让我想到之前写作课老师和我们说author是从authority过来的……哎,果然中外对女性的压迫都是一样的……一个作家写出这样那样的文章,并非都是作家的错啊,嗐……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四):记录个人感受

这是一本我看的很着急的书。因为辅修论文的选题与女性写作有关,于是只能囫囵吞枣,将没有含化的理论下咽,尤其是讲到我还没有阅读过的作者和作品之时,更是觉得晦涩难懂。与之相对地,阅读到熟悉的文本批评时会有一种战栗的错觉,胸腔里有蝴蝶在振翅,那些已经查明或者还未发现的幽暗河流被尖锐的笔优美地点破,总是忍不住激动。 本书虽然不是小说诗歌,但文笔犀利之余不乏诗意,如在讲《呼啸山庄》时形容阴暗的庄园是“隐藏与重影之家”、谈及荒原意象时的“墓地、荒野、风暴、属于那些在黑暗中飞翔的东西的非理性王国”等。因此在阅读其他因为我没有读过相应文本所以云里雾里的章节时总是觉得遗憾,要是看过《教师》等书一定是别样的感受。希望在阅读完书中提及的文本后后能有机会能再读一次。 最后想提及的是译者的努力,如此优美条理的行文与译者的下的苦功脱离不了干系,最近又在看《至少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在了解了翻译工作的琐碎与执着后越发敬佩。尤其是译跋中对本书的介绍、分析与批评,让我这种没有相应基础的外行也能够对本书在学术上的意义和局限性有一定的了解。

《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后感(五):阁楼上的疯女人

中文译本读得如此坎坷,没有强制要求,我可能不会找原版再去读了。 标题的两个关键词: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前者指涉简·奥斯丁、勃朗特、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艾米丽·迪金森。后者关乎囚禁与逃跑、王后的窥镜、孪生子与幽灵,等等。了解女性主义批评的必读之作。 讲到玛丽·雪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那会儿我还在读初中,某次课上,老师提问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名字。我在底下念叨,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对周围学生来讲太冷门了。写出《弗兰肯斯坦》的玛丽·雪莱,大家只当她是雪莱的夫人。这也是父权中心的延续表现。回到那个《阁》书起点性的讨论,笔是阴茎吗?或许是。 整个译丛总序写得非常出色,来自李欧梵教授。序中提及“后殖民”相关问题,我跟小谢讨论过。我的基本看法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等有推翻经典动作的批评流派,容易在确立他们的经典这个过程中犯错。比如“后殖民”一切问题归结到西方本位主义和权力论述,在对待西方白人作家作品是采取偏颇的否定态度。重构、评判经典的标准是在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问题上是否做得“平等”,这种做法实际忽略了文学层的西方传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