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是一本由(美)麦克威廉斯(McWilliams, N.)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读后感(一):我是所有的人格

【2022年阅读完本01号】

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这个,我是所有的人格,看分裂觉得自己分裂,看自恋觉得自己自恋,看神经症觉得自己神经症。

这本书并不会带来愉悦流畅的阅读体验,因为需要常常停下来思考,而且文字的信息含量真的很大,我读20页要花1.5h-2h的时间,感觉脑子都会很累。基本每页都在写写划划。

相信是需要多读几遍的书籍。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读后感(二):personality的概念含混,并且是以解构的视角看待personality

Nancy的personality diagnosis讲防御之重,单单是防御就三章。《理解人格结构》里,personality structure只有在书名里出现过,书里面的内容,只围绕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character organization进行描述. 难道对这些概念的运用是那么随意的么?diagnosis是对于character的diagnosis,而没有对personality做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clinical process: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这本书的书名有误导,让人误以为是对personality进行diagnosis。其实不然,diagnosis的对象是 psychoanalytic character, 而不是personality. 而这些charact而与DSM对于personality的分类相似度极高。而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标题是types of character organization,分类又是以各种personalities出现,比如说schizoid personalities, paranoid personalities,未提到character了。貌似personalities = character? 书中也没有对这个两个概念进行澄清,就这样“偷换概念”地用了。通篇读这跟书,我的理解是, 以psychoanalytic 的视角去理解DSM的对于personality类型的解释。我始终无法理解书中的“personality structure”中的structure与书中的character和organization的关系是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插一句,就说精神分析的概念太混乱,读者大概知道我讲啥意思就行,不必深究。深究死得快。这么说,我就很安慰了。

我对于personality这个概念理解,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合体。而《理解人格结构》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要去理解人格作为一个“整合体”是如何运作的,相反,是“解构”人格。将一个有机整合体的人格进行大卸八块,看看每一块都是咋回事。搞清楚书的重点,是要介绍各种防御机制,并且要将DSM的personality的分类与精神分析的character分类对应起来。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读后感(三):推荐其中关于自恋人格的第八章

这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人格结构的工具书。简短而调理清晰。对初步认识来说非常有用。

比如:

最近关于自恋人格的消息非常之多。

网上的信息,当然宣传了自恋人格的概念。但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实在是让人越来越困惑。

本书的第八章,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自恋人格的内部逻辑:羞愧和嫉妒;以及外显: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交替。

自恋者:

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

十分在意自己在人眼中的形象,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

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

因自恋而沽名钓誉对他人造成伤害。

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和恐惧感。

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他们内心确认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又随时可能暴露。所以当面对那些看起来踌躇满志的人,具备他们所缺乏的特长的人,嫉妒之心会油然而生。嫉妒也促使自恋型个体擅长对他人评头论足。自己的不足之处遭遇对方的完美无缺,最好的方法就是竭力谴责,蔑视货嘲弄,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自恋者的防御方式:

主要依靠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两者一吹一唱。

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到极端贬低。

他们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批评对象的不同取决于被贬低的自体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

(受害者会怀疑自己的情商、自己的真诚,甚至自己的基本存在感。是一种全盘被抹杀,被视而不见的感受。受害者,还会感受到:厌烦、激惹、极度困倦、以及隐约的无用感。 其中,极度困倦是最令人不快的。 受害者,被他们当成维持自尊的工具,而非独立存在的人,这是中剥夺人性的态度。 所以受害者,在面对自恋者的时候,一定要尤其注意对自己弱点展现不含偏见的现实态度。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自恋者:爱的能力缺失

对自恋者而言,自我价值及其重要,他人只是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被利用的对象。他人被视作自恋的延伸。

所以他们无休止地索取,却吝啬点滴的付出。

自恋者内部的自体两级状态:

虚伪、羞耻、嫉妒、虚妄、自卑

VS

浮夸、自傲、蔑视、防御性自立和虚荣

自恋者的内心体验通常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徘徊

自恋个体一旦察觉他人的不信任或对现实的不适应,便会产生主动回避。

自恋者会竭力否认懊悔和感激的态度。因为对失误的懊悔相当于承认自己的缺陷,而感激他人意味着表明自己的软弱。

他们缺乏真心诚意的道歉和发自肺腑的感谢,进而导致与他人的交往日趋紧张。

自恋者在面对批判时,会恼羞成怒,因为他们脆弱的自尊无法承受任何打击。

受自尊驱使的人不会轻易感到内疚,也不会努力补偿自己的过失,而是尽量回避自己的失误,并四处防范,唯恐被人揪出辫子。

自恋者极度害怕暴露缺陷。

羞于向他人寻求帮助,自己相信承认需求等于暴露弱点。在寻求帮助时,体验到耻辱感。

傲慢、自负、无动于衷。

所以,自恋者,主要是出于羞愧和嫉妒的影响。

他们的防御手段:理想化 Vs. 贬低 的两级之间交替进行。

自恋人格与精神变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轻微自恋 – 重度自恋 – 精神变态 是个系列变化。

精神变态与自恋的明显症状都包括:

主观空虚感,需要依靠外部因素来维持自尊。

作者推荐的延伸阅读:

《童年的囚徒》|《天才儿童的悲剧》

《羞愧:自恋的阴暗面》

《自恋入门》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读后感(四):翻译太太太差

两颗星是给作者的,扣的三颗星是扣翻译的!!!

读的时候有些地方觉得不明白,就找来了英文原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整本书的翻译太太太太太差了!很多地方和原文出入很大,有些地方就干脆翻译错了,还有的地方估计翻译自己并不理解内容意思硬翻的,最莫名其妙的是有些地方直译就很好,不知道为什么翻译非要自己瞎改意思,疑似为了显得专业??强烈怀疑是老师交给学生干的。

举几个例子,

1. 正文第一页第一段,第二句英文原文和书上的翻译如下,

WTF,我想请教这位翻译,for example 如何理解?从语义上作者是要举例说明什么?metaphors为何翻译为含义?Two axes指的是什么?“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含义这样的二维方向”你来跟我说说都是啥??

上面是吐槽,下面是我的理解, for example 是插入语,接着上一句阐述,进一步说明这本书内容是按作者她个人的理解来写的。 metaphors就是隐喻,精神分析里面一些概念都带有隐喻,大家懂的。 two axes指的是101页表4.1的二个维度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 例如,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和隐喻,人格结构的组织按两个维度(注:101页,表4.1)对我来说理所当然,而这一点对有些分析家来说可能有些勉强,因为他们以其他的方式组织人格的多样性。

2. 第9页,简直无力吐槽,贴英文前两段大家自己看吧,句子都不难,

书上的原文和我自己的翻译就不写了,直接吐槽吧,小毛病也略了,比较大的问题就已经够多了

(1)第一段第二句,书上的翻译是什么鬼??翻译好像根本没搞清楚句子结构,原文作者在表达说“虽然两种评估可以共存,但我写这本书是more the exception than the rule”,翻译把一个连贯的意思拆成了两个句子,而且中文和英文对应吗、对应吗、对应吗???

(2)第一段最后两句话,翻译是在拉矛盾吗???Nancy写的多委婉,她对以DSM为代表的诊断体系的尊重,怎么在中文里面变成了满满的对立???而且,中文翻译的乱七八糟,根本对不上。 reservations,保留意见,多么委婉的说法,作者说“我简短的提一下我的保留意见”,翻译说“对于xxx,我不敢苟同”,这个味道大家品品。。。

作者说,“我的一些保留意见可能在新版DSM5出来的时候会be quieted”,翻译说“其中某些内容在新版DSM5中将会被删除”,结合中文的上一句,翻译似乎认为DSM4中一些内容(作者不同意的内容)会被删除。WTF???这个理解是怎么来的???难道是眼花把quieted看成了quitted,再混杂了自己的猜测??

作者希望得以保留的是“overall consequences of our having deferred to……”,我就想问问翻译,这部分英文完全跳过不翻译是为啥?而翻译成了“希望(省略号内的内容)得以保留”,如果是按翻译翻的,希望这些东西保留,那么下面应该接着讲这些东西的好处了,可为啥后面的段落都是相反的意思呢??实际上翻译理解的整个意思完全是错乱的,或者说这位同学根本看不懂自己翻译的内容!

(3)第二段,很多内容直译就好了,简单清晰明了,也没有长难句,为何翻译成这个样子???

implicit definition,翻译成“操作性定义”??? clinical experience,翻译成“治疗的理论”??? accept themselves with their limitations,翻译成“认识自身的缺陷”??? improve their overall resiliency,翻译成“提高整体的康复能力”??? (improve) tolerance of a wide range of thoughts and affects,翻译成“提升挫折容忍力”??? ……

从头到尾翻译问题很多,更多例子不列举了,太可怕了!!!

有可能去看英文吧,比中文好懂,中文太误导人了!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读后感(五):边缘型人格的心理咨询该怎么做?

心理咨询师接入的咨询个案,年龄段从幼龄儿童到老年人,从自主前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到一些公益机构转介的疑难个案。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面对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我们需要先评估,然后开展工作。

例如有位老人每天不定时开窗大声吼叫,周边的住户形容其声音“极其恐怖”。居委干部上门工作过几次,都没能遏制住老人每天的“狮吼功”。

据了解,这位是独居老人,与妻子离婚多年,与女儿也多年不来往。在居委干部的多次劝导下,老人无奈地表示:“我也没办法。我不吼不舒服”。

居民提议让老人的女儿多来关心,照顾老人,但女儿拒绝。周边住户抱怨道:老人不但每天开窗吼叫,有时还骑着自行车吼叫,把路人吓到呆愣住。

每次被居委上门后,老人吼叫的次数会减少一些。但没过几天,就恢复原状。

那么如果这名老人,进入公益咨询流程,可以初步判断为: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

针对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在展开工作时,有哪些需要知晓的呢?南希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对此作了非常详尽的讲解。我们一起来看看:

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更适合高度结构化的咨询。

咨询目标是:发展兼具整合、可靠、复杂和正性评价的自我感受。

也就是说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培养出三种能力:

1. 爱与被爱的能力

2. 能够容忍他人缺点、矛盾冲突的能力

3. 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独居老人在上海这个城市,会越来越多。但并不是大部分独居老人,都会出现案例中“吼叫”独居的情况。

有的独居老人,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并且在小区内发展出社交圈。例如有一起钓鱼的朋友,或是棋友。有的甚至能再找一个老伴。

那么这类独居老人,就能看到他们是具备上述三种能力,人格相对健康。所以对于边缘型人格,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向是帮助来访者将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逐步转变为以体验、情感和价值观为基础的交往模式。

1.咨询师要做到维护边界,忍耐情绪

由于边缘性来访者的自我状态不稳定,咨询师应特别注意营造稳定的咨询环境,即:咨询框架。

它不仅包括时间和收费的固定安排,更重要的是咨访边界的清晰界定。所有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流咨询都有严格的清晰界定(契约、合同、守则及自杀/自伤告知义务等)。

咨询师需要知道设置意义的重要性,大于设置的内容。

设置的意义代表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旦违规,必定承担责任。对于分离-个体化出现问题的边缘型来访者,纵容比惩戒危害更大。就像案例中的老人,他的边界感是比较差的。

边界感好的人,即使心里堵得慌,想要吼叫,也会关紧门窗,尽量减少带人他人的影响;不会像案例中的老人,特地要开窗,把头探出去吼叫。

但是边缘型来访者常常对边界的设定,愤愤不平,但至少他们能从中获得两个有利于咨询的信息:

1. 他们被视作成年人,相信他们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2. 咨询师拒绝不合理要求,为维护自尊树立了榜样

边缘型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显示:他们常被迫接受矛盾信息,即表现不良时反被纵容,表现成熟时,反遭忽略。人们可以对他们随心所欲,他们也可以对别人肆意妄为。

也就是说,边缘型来访者所遭受的无数剥夺和伤害,因此他们一定会更加渴求与索要,而不是表达攻击和愤怒。

来访者这样的渴求和索要,会“引诱”咨询师打破设置。例如来访在结束时仍然沉浸在很大的悲痛中,会让咨询师不忍心提出时间已到,需要结束了。但对于边缘性的来访者,咨询师给得越多,来访者退行的也就越多,会让咨询师愤怒。

所以咨询师可以温柔而坚定地告知来访时间已到,下次咨询师可以谈谈对于咨询师按时结束的愤怒。南希发现与其让来访者感激自己的慷慨,不如让来访者抱怨她的不近人情。因为过度满足可能使人退行。

作为咨询师,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来访者就是这位“吼叫”大爷,当他提出也想在咨询室中吼叫,你会如何回应他?

此外,边缘型来访者的状态,变幻无常,会贯穿始终,所以咨询师不必着急,主动提出需要增加每周咨询的频率。只有在边缘型来访者处于特定情况下,例如:咨询物质滥用而产生戒断反应,才需要按经典精神分析疗程,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咨询。

2.回应边缘性来访者的语言差异

边缘型来访者,会容易在咨询师的回应中,感到自己受到了指责和贬低。措辞的不够谨慎,会让来访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种反应源于他们缺乏承受困惑和矛盾的心理能力,缺乏自我整合功能,缺乏反思能力,很难将咨询师的解释,作为自身以外的信息进行加工。

所以咨询师必须在解释前做好充分铺垫,提高来访者的反思能力。这样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感同身受。

例如:来访者多次向咨询师表露自己是个自信且独立的人,并询问咨询师的看法。对于边缘性的来访者,咨询师的回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语言铺垫:你的确挺自信和独立,但有趣的是,你身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特点。比如你特别在意我对你的看法。

这种语言干预显得有些累赘,不那么直击要害。但这样更容易让缺乏反思能力的边缘型来访所接受。

那么像案例中的独居老大爷,如果提问:你跟你的女儿多年不来往,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来访者可能会觉得咨询师在攻击自己在亲情维系上的乏力。

3. 解释边缘性来访者的原始性防御机制

边缘型来访者很容易陷入被投射的境地。他们无法真正区分现实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比精神病性来访者具有较多的现实检验能力。但他们仍不足以厘清两者的关系。

因为他们的自我状态,不像神经症性来访者那样稳定,无法启用压抑这一自我防御机制。

所以边缘型来访者倾向于将他人的投射照单全收,并对号入座,以减轻内心的认知失调。

这是以此时此刻面质原始性防御的举例:

边缘性来访者会认为自己的愤怒,是由于咨询师的敌意被激发的。

咨询师的解释:看起来你似乎确信自己是坏人,而且非常恼火。但你会觉得我是那个坏人,是我的愤怒传染给了你。其实,你想,我们都有优缺点,应该不至于如此耿耿于怀。

在面对边缘型来访者时,心理咨询师不得不被动接受来访者的这种愤怒(或其他强烈的情感)。

例如案例中的来访者可能会非常愤怒于咨询师通过几次的工作,都没能帮助到自己,自己内心没能感受到丝毫的平静,并以此指责咨询师不够专业,甚至是在欺骗自己的钱财。

如果咨询师因此被激怒进行反击,则脱离了咨询师的位置;所以咨询师经常需要容受边缘型来访者的强烈情感,并给予做好充分铺垫的言语回应,然后针对边缘型来访者的原始防御进行解释工作。

由此,相信你也能感受到同边缘型来访者工作的难度了。当然,在你研读了《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后,你就能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技巧和理论工具。

对于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本书是值得翻阅的参考书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