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佛光无尽》读后感摘抄

《佛光无尽》读后感摘抄

《佛光无尽》是一本由Charles Lang Freer著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光无尽》读后感(一):100年前的龙门石窟!

弗利尔是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这本日记是他1910年来中国考察龙门等地时所记。因为是日记,读起来很好读。尤其珍贵的是这本书里还配了很多老照片,也是弗利尔当时所拍,可以看到100年前龙门石窟的原貌!

《佛光无尽》读后感(二):与佛何关?标题党无耻炒作毁了一本有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的随记

此书英文原文为“A Thousand Graces”,如果翻译为‘万种风情’来描述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和艺术的精美和沉积,人们会感到其价值。然而,生拉活扯的搬出个震耳欲聋的‘佛光无尽’过分做作和炒作!

Charles Freer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收藏家,他收藏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艺术品,只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他的亚洲收藏更有效率和价值,我们尊重和研究他的事迹。然而,他从来没有对佛教佛法佛学有过任何的研究和涉入,仅仅因为龙门石窟是佛教雕刻群,就能将其与佛联系在一起视乎过于牵强。

《佛光无尽》读后感(三):如果龙门石窟碰巧是个道家雕塑群,此书名会不会命名为“道法无边”呢?

如果龙门石窟碰巧是个道家雕塑群,那么此书名或王博士的讲座会不会命名为“道法无边”呢?令人惊讶的是在被质问后,话题竟然被引入到宏大的ownership与access的话题上,现在又有人在这里居高临下鄙视”国人“们不知道收藏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我们认可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但是我们不是艺术品收藏的专家,我们芸芸众生的确对艺术品的收藏方式不感兴趣,我们对Freer当年买某个花瓶或古画花了几千美金类等于现在几十万美元的话题是那么的没感觉,我们尤其不愿意看到这般具有炒作和误导的书名,我们也有权利表达国博讲堂对自己的讲座内容不把关的失望。

《佛光无尽》读后感(四):《佛光无尽》有感:做收藏不是为了让别人嘲笑有钱人也是傻逼

刻薄地去批判国内藏家如何花大价钱来显示自己没品位真的是一件很没意思的事,因为过后想想这个现状就觉得很没意思。

比如说看到王中军的这个采访http://gallery.artron.net/20141107/n674250.html后,我觉得我什么也不想说了

“如我早起收藏陈逸飞、罗中立等大师的作品,与我从小受到的绘画教育有关,唯美的灰调作品在当时被我认为是艺术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表达方式。后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我也开始能够接受和欣赏一些如方力钧的当代艺术作品,自己的审美也随着社会环境和审美潮流的变化发生改变。当我之后自己重新开始画画,我开始关注印象派,也会趴在一幅作品面前看技法,看笔触。这些变化都是由于整个大环境发生了改变。”

罗中立,方力钧,印象派,自己的审美随着社会环境和审美潮流的变化发生改变。

这可真是变来变去,毫无逻辑,谁出名买谁啊。

只能看到对艺术品的冲动消费,和对艺术的不负责任。

当然王中军是没有那个义务去负责任的。对于这种个人行为我们无法吐槽,但如果国内大佬们普遍都是这种收藏心态的话,那就很值得吐槽了。自己的收藏尚且没有美学上的深度,遑论开美术馆对公众进行教育?

弗利尔的例子说明了研究之上的系统收藏既可以提升藏品的经济价值又能向社会贡献出文化价值。其实就经济价值而言,似乎佛像和玉器的升值也有其他因素在里边,但文化上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地做出来了,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使经济价值增加的。

为什么要去将这些东西收藏起来,是因为自己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价值,别人没注意到的东西,自己却发现了它无比美妙精彩的一面。弗利尔将中国的佛像比作大卫像,现在我们听起来就是肤浅无聊,但在1910年代,是对别人不曾注意到的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上的发掘。

昨天听了国博的《佛光无尽:弗利尔1910年龙门纪行》的讲座,讲座上有些观众表示自己过来是来听艺术与宗教方面的事情的,他们对“外国人是如何收藏这些艺术品的”这种问题觉得没有意义。我认为这反映了很多国人对收藏的作用的忽视。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私人系统收藏还是非常缺乏的,提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我们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希克、尤伦斯这些外国名字。

国内藏家都缺乏一种研究的心态和整体的心态。如

刘益谦王薇的“收藏艺术品十年之后让它升值”,他们很明显是制造业的思路还没转过来,做一个电子设备花10年研究它然后再让它发挥商业价值这可以叫沉淀扎实,但是这个尺度用在艺术品上就太肤浅了。

再比如上边的王中军。

最近有些机构宣扬“中产阶级也要消费艺术品”,中产阶级的消费起来了,大资产阶级的品味还没上去,消费完一堆平平的作品后人们会不会怀疑消费艺术品的意义?中产阶级的负担本来就挺重,花那么多钱买个装饰品或连装饰品都算不上的东西,对他们好处有多大?艺术商业也要讲究互惠互利吧。当代艺术的发展或其他冷门艺术的崛起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大河涨水小河满,大藏家将一个美术系统做起来之后,小藏家收藏的同类作品也可以升值。而当代艺术的现状是大藏家只会跟在推手后面,要么跟着赚要么被套,而小藏家买回一堆装饰品。

机构在推广艺术品的同时,别只会喊买买买,得先跟藏家以一种合作的心态,做好艺术生态的建设。

《佛光无尽》读后感(五):弗利尔龙门之行

佛光无尽 弗利尔1910龙门纪行

本书是美国人查尔斯.兰.弗利尔于1910年秋天,确切的说从1910年10月19日到1910年11月14日,第四次来中国考察开封和洛阳等地的古建筑和石窟的日记和照片,主要对龙门石窟各窟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这些照片非常珍贵,这些100年前的照片中,有些佛造像比现如今能看到的更完整。

弗利尔是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和实业家。他出身贫寒,没读完中学,为了生计开始工作,后来事业成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使得他有条件大规模的收藏艺术品。他的艺术品味很快成熟,从初期的收藏欧洲大师的版画到后来成为亚洲艺术及美国绘画的收藏大家,慢慢的他对亚洲艺术的兴趣转为热爱,他开始像一些亚洲艺术著名学者和专家学习和咨询,潜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艺术巨匠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很快就成为美国公认的亚洲艺术收藏大家和权威。本书记录的是作者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中国之行,本来也有再来中国的打算的,但此后由于身体状况,不得不放弃中国行的计划。1904年,他决定将自己的艺术藏品捐给美国政府,来启迪美国人民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是有了弗利尔和塞克勒艺术博物馆。

看本书,很像在看作者的朋友圈,图文并茂,书中的照片质量极高,虽说希望图片更多点,但想想100年前的拍摄条件,能有这么多珍贵的清晰的照片已经很不容易了。此行的摄影师周裕泰,在北京外交使团区附近的哈德门路开有一家摄影馆,他全程陪同弗利尔。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写得《华北访古录》中的照片也是他拍摄的。

弗利尔是一个人了个队伍去考察,队伍里有他的向导,摄影师和佣人,以及到了当地请的照顾生活起居的佣人。因为龙门土匪横行,所以当地官员还给他派去了一些士兵贴身保护他的安全。作为一个艺术品收藏家,他的行为非常令人敬佩,这一路并没有想要把任何一件艺术品据为己有,期间有人送他小雕像,他也送了回礼,除此之外,就是在龙门的河岸边捡了些石头当纪念品,想起斯坦因的连蒙带骗,不由的万分唏嘘。

弗利尔对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有了解,沿路看到的各种建筑能根据风格说出大概的年代,典雅的是宋代的,繁杂混乱的是近代的。等到了本次花费时间最多的龙门石窟,更是多次在各个洞窟来回观看,拍摄,请专人做拓片,字里行间是对艺术的深深迷恋,龙门石窟主要是北魏和唐两个时期的作品,作者从其中看到希腊,甚至是埃及的艺术的踪影,感叹历史和传统非常重要,这些造像,在龙门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他表示龙门石窟的美即便用一生的时间也无法了解全貌,每次看完,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令人着迷而虚幻的美,背后是强大的精神内涵,不断的感染着人们。他当时计划下次来中国,去看看云冈石窟,可惜没能成行。

弗利尔对中国抱有深深的好奇和善意,从开封一路行来,对沿途的风物也有记录,印象比较深刻是到巩县宋七帝八陵那块地方,一派平和的田园风光,遇到一个当地人,一辈子只在方圆三十公里的范围内活动,没有去过更远的地方,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足。但能看出即便相对富足的地方,对这些千百年来留下的遗迹也不是很上心,要么任其破败,要么用粗陋的手法和材料进行拙劣的修补,这类修补还不如不做。就算经历岁月的风霜,自然沉淀下的残破遗迹,自有一番别样的沧桑感在里面,也是一种美。弗利尔在龙门的住处,有两面墙是纸糊的,屋里没有窗户,他受不了,提出要在纸墙上开个洞透气,等要离开的时候再重新糊个墙给他们就好,被保护他的士兵以不安全拒绝了,他的理由,反正晚上有士兵们保护,他觉得开个洞通气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他自己开了个洞,后来证明也没出啥问题。弗利尔有晚把床睡塌了,他笑称都怪厨子,让他每顿都吃太多了。

看书的过程中也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宋朝的七帝八陵,关于龙门石窟,更觉得河南和山西,陕西一样遍地都是宝贝,值得细细的去游历一番,得好好做做功课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