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锦集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锦集

《希利尔艺术简史》是一本由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著作,68.00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一):艺术从一点小情趣开始

上周末大清早吃过早饭顺便去附近的黄埔图书馆。本想找贡布里希的大部头,结果在书架旁边看到这部科普著作《希利尔艺术简史》。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V.M.Hillyer),美国杰出教育家、知名学府卡尔维特学校的校长、卡尔维特教育体系的创建者。希利尔深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乏味,立志为孩子们编写一套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历史读物,由此《希利尔艺术简史》应运而生。

艺术这一宏大主题,由小处入手,端看教育家深入浅出的本事。希利尔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类,从远古岩洞,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直至近现代,讲述了主要艺术家作品的传承演变,这样整理对比更容易了解。

看过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后再看这部科普读物,可读性虽然挺强,却少了更深邃的艺术感知。作为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我总是一方面渴望获得专业的分析赏识,另一方面不想陷入到时而自卑时而傲慢的纷乱情绪中。

艺术是什么,它是实在的生活,也是汲汲追求,也是虚妄的梦想。所以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会常常陷入到向内自省和向外仰望的双重链接,平凡与伟大不止一线之隔,更是常常在曲折中转换着。所以,最终失去了方向感,也迷失了自己。

作为外行普通人,不如把虚无缥缈的艺术看清看淡作为一点生活的小情趣,在遇见、停留、欣赏、享受的过程中回味刹那欢喜。

而书则是最好的媒介之一。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二):让美学开口,讲它自己的故事

美育在近年提倡的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然而,很多家长会疑惑,要如何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最简单的方法是带孩子到美术馆欣赏优美的作品,或者带孩子在城市中体验生活的美感。但进入美术馆之后,问题接踵而至:这件作品讲的什么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完成这样一件作品;纵观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它又造成了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不简单,需要家长掌握极其丰富的美术史知识,再用小朋友能够理解的话语,把故事复述出来。这可能是家长们最头疼的地方了。

希利尔作为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深感讲述艺术史的艰难和学校教材的枯燥乏味,于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孩子们编写了一本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艺术史读物,也就是这本《希利尔艺术简史》。

这本《希利尔艺术简史》最大的特点是用故事讲述艺术的源流。比如,在绘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古典主义画作一般表现宗教故事,而不同的画家会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同一个故事,希利尔在书中就讲述了不同画家是如何选择的。至于印象派,希利尔讲述的故事就更多了。印象派从巴黎塞纳河边发迹,画家们看到,清晨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港口的渔船即将出海,岸上则散布着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同样位置,光线大约每五分钟会变化一次,画布上厚重而固定的颜色难以表现此时光影的变化。于是,印象派最典型的绘画技术应运而生。

从绘画本身到绘画背后的故事,希利尔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从里到外讲述一幅画的形成。在涉及到艺术流派时,希利尔将同一流派的各个艺术作品做了对比,力图从细节展现出这些画家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孩子们在读完这段内容之后,能够对不同绘画风格有所区分,还能够得知不同流派的起源发展以及典型作品。

除了绘画,《希利尔艺术简史》这本书还介绍了雕塑和建筑的故事。在介绍我们最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希利尔先介绍了希腊雕塑艺术的普遍特点,才讲到这位震惊世人的维纳斯雕塑,并且介绍了雕塑名字来源于发现地“米洛斯”。搭配的卢浮宫中维纳斯的雕塑图片则可以让孩子直观看到艺术的魅力。

问题思维是这本书的主线,希利尔在介绍的时候没有单刀直入进行讲解,而是用一个个问题启发小读者,让读者思考艺术的发展和转折,以及不同艺术之间的变化。这对儿童来说才是欣赏艺术作品之外,最应该接受的美学教育。

这本书无论讲解文字还是主线思路都很适合做美学教育,但是该版本翻译水平有限,词句几乎维持了原文的语序,没有调整成合适的中文语序,阅读中会觉得文字比较拗口。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三):希利尔艺术简史:以此见美育

这是一本十分通俗易懂的科普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西方艺术史,里面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艺术大家,从绘画、雕塑、建筑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在长时间阅读这类正史后,其实多多少少会有些疲劳,那些严肃的文字使阅读变得枯燥,但是希利尔很懂得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创作这本书,他让一个枯燥的西方艺术史变得有趣了起来,里面的故事哪怕是成年人阅读也不会觉得乏味,所以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孩子,也适合那些对艺术史不是很了解的人们,让人们觉得艺术史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平易近人,而非高高在上。希利尔曾说:“撰写本书的理念,不是如何叙述更多的内容,而是怎样叙述才能让内容更少……留下来的内容却不至于是干巴巴的‘骨架’。”

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艺术流派,用最经典大师的故事,里面还有精美的插图,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十分值得。说到这里我想补充,这本书很适合和家长一起看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看完后扔在了家中,我母亲大人也看了起来,而且津津有味。不过与此同时也在扼腕叹息,因为这是美国人著作的艺术史,自然是没有我们中国的艺术史论的,而翻阅市场上的中国艺术史论,很少有这种科普类做的如此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籍,这不由的让我对美学教育感到一丝的惋惜。

“美育不仅能提高道德情操,而且也能促进智力、体力的健康发展,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这是道德目的所涵盖不了的。”借这这本书,我还是想要说说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起了美育,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视但是不行动是很多家长做出的一个决定,他们在观望。这样导致很多的家长认为美育是不重要的,我带过一个学生,已经小学四年级了,我问她,一个正方形切掉一半后是什么样子,她支支吾吾半天后摇了摇头。这明显是对一个物体的认知、想象力不足,这便是美育的不足。美育的落后也会导致孩子们的联想力不足,就像是我们看到一个圆会想到足球之类的球状体,但是有些孩子会被局限于填鸭式的教育中,失去了想象力。我觉得这是尤为可怕的。联想力、创造力,对美的一个认知,都是影响着未来很多的一个看法。所拥有的的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融入进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应用。

我小的时候也是觉得没有什么,后来长大,见到的人多了,去教了一些学生之后,我才发现,有些东西真的是可以从小改变的。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句话,一本书,一幅画就会改变孩子的认知,所以现在在面对这些儿童科普书的时候,其实多多少少有些敬畏的心在其中,大约是因为这些书拓宽了视野,补在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之中。

希利尔是以为杰出的美国教育家,其实纵观他的一生并没有做出什么轰动世界的事情,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和他所出版的一些书籍,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让我们变得更好。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四):读后感

这是一本艺术的书。它介绍不同流派的画作风格。

现实主义:狭义地指19世纪中后期一场起源于法国的艺术运动,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生活;印象派:是19世纪60至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艺术流派。它抛弃了古典艺术“绘画中最重要的就是线条”的告诚,着重于展现光影的改变而否定轮廓。代表作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野兽派:1898年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种现代绘画风格。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他们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相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新艺术: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准确地说,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可分为直线风格和曲线风格,装饰上的和平面艺术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表现主义: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与法国的野兽派几乎同时出现。艺术家着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尤其是恐惧、焦虑等负面情感,对现实往往扭曲和抽象化;立体派: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以多个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描写对象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造成了众多垂直与平行的线条交错,散乱的阴影并没有使立体主义的画面因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布拉克;未来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的艺术思潮,强调对科技、工业化等元素的呈现;形而上画派:1917年初,基里科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称呼自己的作品为“形而上绘画”。画面将真实与非真实两种元素,犹如缠绵的梦境一般融合在一起;抽象主义: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组约,蓬勃于20世纪50年代。它抛弃了对外在物的再现,纯粹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要素。它只是一种风格样式,和“具象艺术”相对;达达主义: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它诞生之初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这个流派就和它的名字一样,追求偶然和无意义。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或许,你会把学校当成囚禁自己的牢笼,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知识的囚徒,那么,请把这本书放在你的抽屉里或枕头下。这是一本不会被老师没收,也不会被家长禁读的课外读物。

这是一本雕塑与建筑的书。它是一座长着脚的博物馆。虽然不及巴黎卢浮宫华丽,也不像伦敦大英博物馆那么宏伟,更没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浩瀚,但毫不起眼的它却把世界艺术史上几乎所有著名的绘画、雕塑、建筑都收入囊中。这本书像一部时光机,能带人穿越历史;又像童话里的金钥匙,能打开束缚思维的锁链。它是一本不会说话的活辞典。虽然不能全部解答孩子们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但起码能解释孩子们关于艺术史的诸多疑问: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出现在哪里?形似三角形乳酪的金字塔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残缺的维纳斯雕像到底美在何处。

《希利尔艺术简史》一书介绍了三部分的内容-绘画、雕塑、建筑。全书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展开,讲述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名家和他们的杰作,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有趣故事,如同一位风趣的导游带领我们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该书既有艺术理论,又有小故事,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希利尔艺术简史》读后感(五):艺术向导——读《希利尔艺术简史》有感

读到这本书,我就很迷惑,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书,希利尔会是谁?他是艺术评论家吗?经过查询才知道,希利尔原来是位教育大师,曾被誉为“欧美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奠基人”。据网上报道,“希利尔系列”作为欧美中小学生必读的经典读本,极富盛名,畅销全球近100年。20世纪50年代,“希利尔系列”教材每年通过货船运输到海外的重量,就超过了85吨。当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个读物名副其实,作者通过简单的一幅画,通过不同颜色的变更和图形的改变,将现实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行动画派等15个绘画风格体现出来,让人大呼惊奇,更快也更明了地掌握了风格之间的区别。今天读到的《希利尔艺术简史》讲述了全球视野下的绘画、雕塑、建筑三类文物,这三类文物是相互递进和补充的,先有绘画,之后进而雕塑,再往后进入建筑,一步一步从小到大,越来越宏观、越来越壮观。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普及度高的作品更是这样。比如作者希利尔的观察角度真的很意外。对于一些事情,我是真的没注意过,比如古希腊的画真的就没见过流芳百世的,更何况对于他们的画虽然大家评价都很高,都认为很逼真,但就是没见过。再比如对于耶稣到底什么样子,没有人见过。比如,作者对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绘画进行分析,通过事例分析两河流域的画中人物偏向体格健壮的人,标志是长发和长胡子,而对动物也是凸显强壮的狮子和公牛。再比如说到埃及的雕塑,指出埃及国王和王后全不穿袜子,都是光着脚。比如,他还会指出存在的错误,这是好多书都不敢写出来的。比如,在雕塑中,他指出所有埃及的刻画或陷浮雕都有明显的错误,一是所有人物的身体都是扭曲的,二是他们的肩膀和眼睛都是正面图形,但是其他部位却都是侧面图形,还真是。不过,有些我也没找到出处,比如说到伊西斯女神与我们在扑克牌上的看到的人物很像,究竟是跟谁很像呢?

另外,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习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在《巴比松的画家们》里提到米勒保存在美国波士顿的那一幅画更出名,但是没有说名字,让人很好奇,自己动手查了一下,原来是米勒的《播种者》。另外在《非写实和超现实》中,作者说到了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作者问读者,你知道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吗?然而,我们都没见过这幅作品,更主要的是书里也没有这幅作品。

当然,作者在绘画、雕塑、建筑中都没有提到中国,让人感到难过,更何况作者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想,为侵略者开脱,比如关于想去看亚述的雕塑,作者认为不是到亚述去看,而是应该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罗浮宫或者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因为作者认为这些雕塑被从古老的遗迹中挖出来后就被送到大型博物馆了,这样的博物馆就是上述三个博物馆。据网上资料显示,以上三个博物馆中也有大量中国文物,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卢浮宫博物馆也收藏多达两三万件的中国文物,为数众多的圆明园文物至今也没有公布数字。大都会博物馆有14000多件中国艺术藏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