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读后感大全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读后感大全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是一本由青兮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一):那样的时代再也回不来

寒假在苏州、上海一带游荡时,得了老乡惜顾关怀,我获赠才女青兮的新著《一半温馨一半冷儿》,讲沈从文和张兆和旧事。沈从文是我最喜爱的民国作家之一(另外一个是梁实秋),加上二人故事带着点儿传奇色彩,我拿到手就爱上了此书,简直到了弃姑苏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不看、挚爱焖肉双菇面不吃也要看完的地步。在平江路等昆曲社开场时,恰好随身带着,伴着清茶,细细读了大半,酣美不可言。

故事其实在大学时候已经知晓:从文先生对张兆和一见钟情,借着批改作业对兆和发动了情书“猛攻”,几百封情书写下来,最后终于烘暖兆和的一颗冷心,二人坎坎坷坷相伴一生。看完除了因才子佳人故事会心一笑,更多的感慨却是对着书中折射的那个时代——那个写着情书、有点儿慢的时代。

沈从文到底给张兆和谢了多少情书?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考,因为经历纷乱,二人许多书信已经散失,能见的也多是因为当时流行将情书上报而保留了下来。但是仅仅就是这保留下来的一点书信,也叫人慨叹才子从文的深情和不懈。先生被下放干校劳动,兆和二姐允和来探望,看见张家一片散乱,妹夫从文拿着一片发黄旧信老泪纵横,一问才知道,那是当年兆和回复的第一封信。

现在的恋爱青年,谁还会写信!想起了他,拿起电话就可以丝丝绵绵絮语不尽,不方便接电话还有微信呢。简单了、快捷了、直接了,可是却也少了许多味道。写着情书的时代,那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盼和怅惘,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忧伤和无奈,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欢欣和急切。可是如今,大雁不再传书,鲤鱼不再传书,前者已经被捕猎人赶入山林,后者则成了需要厨师祛除土腥气的死物,食客也不一定喜欢——谁还吃肉粗腥气的鲤鱼。没了情书,爱情就少了点真挚、少了点缠绵、少了点回味,变成了快速消费品。每个人都在追逐爱情,都期盼着能有一份迅速感情,然而当激情消退,就食之无味、弃之不惜,便开始新的搜索。于是,我们都变成了带着点期待又不十足珍惜的“现代人”。

诗人北岛说:现在是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细节。诚哉斯言!闪烁迷离的霓虹灯遮蔽了星空,银河成了难以辨识的传说;滚滚人流中,我们神色漠然,谁也不会注意路旁花刚刚开出艰难的第一朵;喧嚣滥情的流行歌曲在KTV响起,唐诗宋词成了考试中才会遇到的无聊分数;我们倾心于迅速成功人士,却忽视了身边最爱我们的人;亲友围坐的饭桌变成了埋首手机的聚会,唯一的高潮是上菜时的拍照声声;旅行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或者是机场免税店的疯狂抢购。世易时移,生活在喧嚣浮躁中遗落了美感,我们则在物欲横流的街头模糊了曾经铭刻的初心。

诗人顾城说:黑色的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个娱乐至死、迅速消费的时代,我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将视线从手机和电脑移开,去品一杯清茶、看一本闲书、写一份书信、讲一讲和收入无关的旧事。即使从文兆和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我也愿意在自己一亩小小心田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二):爱情是糖,相守是盐

爱情是糖,相守是盐

·刘颖·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写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与婚姻,这是一部让人拿起来读就不愿放下的传记。作者青兮用平常视角看大师的爱情,描述中有很多少女的趣味,和印象中我们所常见的传记很不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如同一部偶像剧,后半部分则像一部家庭剧,让我们每一个人看见自己的人生。

偶像剧深受追捧,就是因为那些爱情美得浓烈,那些情话美得缠绵,那些戏剧化的转折美得不真实,远比现实来得精彩和梦幻。沈从文与张兆和年轻时的恋爱故事,就很有青春偶像剧的意味,青兮在书中将沈从文的追求过程呈现得浪漫且妙趣横生。沈从文生长在偏远湘西,不是高富帅,也不算凤凰男,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潦倒文艺男青年;张兆和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家境殷实,教养良好,家中四姐妹个个才情出众。牧羊人与公主,完全符合当下浪漫偶像剧的人物设定。彼时初相遇,一个是初登讲堂的木讷大学讲师,一个是坐在第一排旁听的校花级美女,“癞蛤蟆十三号”爱上了“天鹅”,于是发动长达三年九个月的情书攻势。“情书圣手”笔下那一封封或炽烈或幽怨的情书里外,让人看见笑,看见泪,看见疯狂,也看见纯真。当沈从文终于用行动俘获了张兆和的家人,得到了其父亲对婚事的应允后,沈从文得到了一份“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情书兼喜报,乡下人终于成功逆袭女神。他们的恋爱故事一波三折,读来令人欲罢不能,不忍释卷。由“顽固地不爱”到爱,张兆和对沈从文态度的转变看似多少有些突兀,青兮在书中解析时说“愿一生读他的信,受他的爱慕,是她唯一的虚荣”,真是说透了女生这种因感动而接受的心理。就这样,沈二哥与三三偶像剧般地相恋了。

这本书将一半篇幅留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跌宕起伏的青春,也将另一半篇幅留给了他们婚后平淡的相守岁月。于是,在爱情走向婚姻之后,我们看见了张兆和“女神变厨娘,洗手作羹汤”的转换;看见了情书变成家信,串联起生活的琐碎与温暖;看见了在颠沛流离时张兆和表现出的坚韧、睿智和无私;看见了尽管妻子有如月亮皎洁,也依然无法阻止星光的出现,沈从文也像大多数世俗男人一样有过彷徨;看见了他们恩爱之外的分歧,艰难之时的扶持;看见了年老之后并肩而行,相扶而坐的满足与从容……多少夫妻的一辈子,相伴到白头,不就是这样走过的吗?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相比于偶像剧式甜如蜜糖的爱情,这样长久的相守,更令人感动。青兮笔笔描绘出来文字都有着极强的画面带入感,让人想到许鞍华的电影:强烈的女性视角下,平凡生活状态里慢慢沉淀出的朴素真情。

这本书描述的是大师沈从文的平凡爱情,但青兮并没有把张兆和作为沈从文的附属品来陪衬,而是给了她独立的“位置”。青兮所描述的那位读书时一心向学、单纯执拗的张家三小姐,透着一股子倔强的魅力。她也带给了沈从文数不清的灵感,没有她,可能就没有《三三》、《边城》、《湘行书简》。青兮也着重提到了张兆和被世人忽略的写小说和做翻译的才华,如果不是嫁给沈从文,也许她的名字会更加响亮。沈从文离去后,她也曾想像冰心、杨绛那样写作,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整理出版《沈从文全集》。但即使张兆和没有成为林徽因、杨绛,与丈夫并驾齐驱,也依然有她的幸福,而这幸福是不须后人评说的。与其说张兆和为沈从文所做的是牺牲,不如说是成全,爱情就是一场对于所爱之人的成全。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有流光溢彩的光鲜,背后也会有不为人知的暗疾。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爱情是糖,带来甜蜜,多了会腻,少了无味,却也能活;与之厮守是盐,或咸或淡,渐渐习惯,觉不出美味,可是没有盐,生命还能继续吗?

——转自2014年12月30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三):绝版的传奇

青兮新书《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书写的是文坛伉俪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半世情缘,渐次读来,却仿佛在看一个个绝版的传奇。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一场绝版的遇合。

一个来自湘西凤凰的小兵,在大都会北平经过努力多年,终于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受胡适提携,来到上海中国公学担任讲师。初次登台,战战兢兢,竟闹出了“等我五分钟”“等我十分钟”的笑话,而此时,坐在第一排的大二英文系女生张兆和,早把这位蹩脚先生的窘态尽收眼底。不知从何时起,沈从文爱上了校园里这位剪着短短头发的女生张兆和,把一封只写了一行“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的情书送到了她手里。接着,一封又一封痴狂的情书如狂潮一般涌到了张兆和面前,一心求学的她通通置之不理。一面是顽固地要爱,一面是顽固地不爱,你追我躲的局面僵持了三年有余。后来,沈从文终于开窍,不再寄希望于独白情书。张兆和毕业的那年暑假,他直接来到苏州九如巷3号张公馆面见心上人,与张家姐弟打得一片火热,加上此前厚厚的情书铺垫,这次的“不请自来”终于敲开了女神紧闭的心门。日久情深,张兆和终于给沈从文拍了一份“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电报情书。

身为大家闺秀,她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也不要什么聘礼,究竟是爱上爱情,还是爱上沈从文,只怕当时张兆和自己也说不清,而青兮在书中说得贴切:“愿一生读他的信,受他的爱慕,是她唯一的虚荣。”更让人感到殊为难得的,是身为张家的一家之主张武龄,像当初把二女儿允和嫁给穷小子周有光那样,他也把三女儿许给了一穷二白的沈从文。试问,像这种对儿女婚事毫不干涉的开明态度,名门贵族中又有几人?

最让人羡慕的,是那一封封绝版的水上情书。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这段迷人的情话,是沈从文蜜月期回湘西老家时,在风雪飘摇的小船上写给远在北平的新婚妻子张兆和的情书,出自他们的一匣水云私语《湘行书简》。小船顺着清洌洌的沅水飘然而下,沈从文或站立船头看两岸风景,或拥被坐在船里就这孤灯遥想心上人,一程山水,一程书。这一幅行舟写信的浪漫画面,青兮在书中《写在沅水上的情书》一节中将它描绘得甚为浪漫,读之如饮佳酿。可为之沉醉之余,也有一丝遗恨:在这个一日千里的高铁时代,缓慢的舟行早已被淘汰,如这般柔情的水上情书还会再有吗?

的确,不会再有了。曾经湍急的沅水被大坝拦成了平静的河流,冲走了沈从文笔下无尽曲折的诗意;鸣笛的轮船和游艇招摇呼啸,惊醒了两岸晨梦中的鸟雀;飞快的世界有了手机可以立解相思,空白的信笺已无人开启。

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一种绝版的相濡以沫。

青兮说:“一生只爱一个人,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才女嫁给才子,当女神的光环不再,轰轰烈烈的传奇谢幕,平平淡淡的人生登场。爱做梦的沈从文心上生出了一种倦意,甚至曾偶然地爱上别人,是张兆和的隐忍与宽容,让他渐渐找回了失去的理性,回归了家庭。抗战时一家人逃难、避居昆明,内战结束后,沈从文封笔、自杀、转业,接着是抄家、下放的岁月,一路走来,几多风雨,张兆和始终相伴左右,不曾离弃。

沈从文走后,张兆和耗费所有心力整理《沈从文全集》,一如既往地做着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更令人叹服的是张兆和的直率与坦诚,她在《从文家书》后记中反躬自省“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在爱人走后用尽最后的力气弥补曾经的过失。青兮在最后一节《在仍有你的世界里旅行》,将这份竭尽心力的爱写得荡气回肠。

掩卷沉思,其中的传奇又何止以上三例?沈氏家族中除了沈从文的身世坎坷,更有其父沈宗嗣、其兄沈云麓、其弟沈荃、其妹沈岳萌,个个人身上都有一本传奇故事,串联演绎起来就是一部精彩至极的电影,青兮在书中兼有写到。合肥张家四姐妹的婚恋故事亦是对对精彩,青兮从她们的童年写起,字字吸引人,读者一径挖掘下去,即是无限的风光。更有散落于书中的文人交往,如沈从文与巴金、徐志摩、林徽因夫妇, 亦是君子之交以心不以利。凡此种种,或大或小,或显或隐,皆动人矣。

一个充满传奇的时代结束了,到而今剩下的都是大抵相似的故事。幸好,我们可以翻开那些传奇故事的摹本,如《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重温那些纷繁的精彩。

(戴熙)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四):用传奇挽留岁月 ——谈《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

用传奇挽留岁月

——谈《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

易理林

说起沈从文,这定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他以独放异彩的艺术风向引领文坛一帜,而尤以小说本色当行。诚然,这更多地是对专业读者来说的,而至于说到一般读者,最让人津津乐道地,还应属其与张兆和的爱情传奇,岁月流驶,这传奇依然执拗如斯,活在无数读者心中,又可说是另段佳话了。于是,理所当然的,凡为沈从文立传的,这爱情传奇就会不得不提。而青兮所著的《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正是这样一部“传记”,当然,却也不同,它是以沈与张的爱情故事来作主线,将他们二人从相识、相恋、相爱到相守的曲折历程娓娓道来,再经纬起彼时的历史场景,蔚有大观。此间或许没有多么厚重的历史展望,但却在诸多温情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情的沉浮,正如她自己所说,“但求能在这传奇的速写中,抽丝剥茧,烛照心灵”。

实际上,从爱情的视角来描画一个人的一生,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将其爱情创奇化的预设。然而,这一担忧在沈张的故事中则大可不必。读完全书,青兮以独到的笔力以及驾驭轻熟的叙述腕力,将沈与张之间的情感长卷徐徐展现,淋漓之处,着实可圈可点。不过我所感兴趣的,却不特是这份笔力,还更有另外的东西,即她以丰富的史料并辅之以不凡的分析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更为生活化的沈从文“形象”,因之也成就了这部作品区别于其他诸多为沈从文作传的作品的优长。于是,书中第四帧的“枯萎的野玫瑰”同“虹影星光”两节的叙写就尤可珍贵。这两节分别写的是沈从文的妹妹沈岳萌的一生坎坷以及沈从文婚恋中的一场“意外”,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叙述的那样:“如果说张兆和是沈从文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那么九妹岳萌,则一直是二哥沈从文心中最心疼的玫瑰”。的确如此,自1927年九妹与母亲为避战乱,由湘西而至北京同沈住下开始,岳萌就伴随着沈二哥,一直到抗战的胜利前夕。在这数十年间,沈或许是有感于自己的遭遇与人生挣扎,“从一开始,沈从文就希望把美丽的九妹培养成林徽因、凌淑华那样的才女,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并以此来摆脱湘西女人的命运,过上好的的生活。然而,命运却总不按常理出牌,或者是沈的期望太过綦切,或者是九妹的毕竟缺乏天资,最终事与愿违,岳萌先是精神失常,最后在建国后的一场大饥荒中寂寞死去,而沈从文当时也是自身难保,世事如此,令人怃然。此外,对于沈从文的那场婚恋中的“偶然”,青兮亦是用饱蘸深情的笔墨为我们展示了沈的另段“无声”的情份,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见证了沈张两人的故事在岁月长流中不褪的风采。我想,这两个故事的加入,不仅是可以更深入地去理解沈张二人的情缘,也会有助于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具有情感温度的回眸。

最后,可以说,阅读完青兮的《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我仿佛能觉察到沈张两人数十年相依相守的时光在眼前一下子就松绑了,散开成一个一个平凡却令人追念的故事,充满着感动。当然,从这一角度来写作沈张的故事,或许不会是最后一部,但可肯定的是,《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无疑是第一部。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五):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文/橘川大人

很久之前,你是追风的少年;很久之后,你我依旧年幼。读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情史,挥挥洒洒,如春风细雾,婉婉道来,在很短的两天内,走完了他们久长的一生。行至人生的最后一站,沈从文被作者这样写道:尽管两鬓斑白,但笑起来像个天真的孩子,伤感时又泪流满面。窃以为,那个时代的文人骚客,无不有着强健的初心,丰沛的情感,低回流转的心思,和一席单纯良善的少年心地。朴素温润如阴丹士林旗袍的张兆和,在晚年看着二哥写给她的封封书信,却也能如豆蔻年华的少女一般,两颊绯红,眼角润湿。

当下人或许无法理解民国年代的爱情,无从体会那种悠长绵密的感情中被细细嵌进的温存和心动。生活节奏太快太快,我们已做不到走两三里地,翻几座山岭,去牵某人的手。我怀念那个从未见过却被木心描绘得如同诗画的年代:“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许久没有邂逅这样一本从视觉到内容都令人心生愉悦的书,精致的绘图,珍贵的照片,配上作者微妙贴切的文笔,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她阅读过的浩瀚书籍:林徽因,席慕容,张爱玲,郑愁予,木心,纳兰容若……熟悉的诗人和诗句次第展开,曾经,我也是那个爱诗的少女,也曾捧着舒婷的诗篇一遍遍阅读,为之感伤,为之潸然泪下,也曾在看过纳兰的词之后愁肠百结,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低回惆怅。如今这些优美的诗句被作者恰到好处地嵌进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情感历程中,如同雨后的林间小路,镶着一颗颗被水润泽后的卵石。

情书是一件多么神奇的物事,它可以穿越时间,在千百次轮回里面停留不朽,尽管纸页发黄变脆,时隔多年后展开读来,彼时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们毕竟要走很多很多的路,行许多地方的桥,看许多处的云,才能体会到一生能够完整挚爱的,只有一个人,不要求总是相伴左右,不要求一直车马同行,繁华入眼之后,难得的是洗去嚣尘,和那个拥有最朴素笑容的女子,白首不离。沈从文做到了,他一生跌宕流离,赢得过一身赞誉,也经受了风雪寒霜,见过千百种女子娇媚的姿态,也曾为之动心,为之辗转反侧,但是最后他选择的,依旧是那个与其鸿信传书的三三:清瘦,微黑,透亮如鹿的眼神,就像挂在沈从文夜色中的一枚月亮。

我欣赏张兆和的保守内敛,宽容大度,赞赏她的勤俭持家,低调隐忍。她也是有着一颗文学的初心的,正像书里所说,张兆和的才华,一直被沈从文的极盛光辉所遮掩,而她,却也甘心做那个操持家务、抚养后辈的“幕后人”,没有怨言和遗憾,也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沈从文安静的文学创作,保证他能有不竭的灵感来源。某人曾说,在一段完满的感情里面,必定至少有一方是做了容忍和退让的,若非如此,感情则无以为继。从这个角度讲,不得不说,张兆和是做了一定的牺牲的,岁月将她打磨得越发消瘦,她从学生时代被众人追捧的“黑牡丹”渐渐变成要为柴米油盐等生计发愁的灶前主妇。或许由此就引出一个亘古的难题:热恋时分,他看上的是她的清幽冷傲与文学灵气,她喜欢的是他绵绵不断的情话和富有韧性的追求,而一旦成了眷属,必定要落到土地上来,两人若都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家庭这个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于是一方主动做出牺牲,系上围裙出入厨房,而这时,那个情感丰富、需要不断施以爱情灌溉的倜傥才子,却渐渐开始疲于日常琐事,感到昔日的女神光环褪去,变得像那双布满茧的双手一样粗糙。因此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沈从文在见到高青子之后,会心动不已,后者千娇百媚,在内心爱慕着前者,沈从文在“白玫瑰”和“红玫瑰”之间犹豫了。

但是虹霓和流星只是转瞬即逝的璀璨,尽管月亮有阴晴圆缺,但还是每日播撒着清辉。沈从文将他与高青子的爱恋糅进了文学创作中,写完了,也就梦醒了。

阅读这些隔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的书信纸笺,若发挥想象力,不难觉得那时的人事会一一鲜活地浮现出来,王小波的情书直白,徐志摩的情书甜腻,朱生豪的情书读来不免会令人消极低沉,但是纵览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信,带着他独有的凤凰水城的灵气和秀婉,暗自生趣,语言也是清丽流畅,情到深处会令人莞尔一笑,不由地会羡慕少女时代的张兆和,能有一个如此爱她至深的才子认真细致地写情话给她,青春也不算枉度了。

从文一生,洋洋洒洒几十部小说,从一个毫无名气的文坛小卒,经过打拼一跃成为民国时代的执笔骄人,后又经新政权建立,遭摧残,艰难度过社会转型时期,直到后来看淡风云人事,名声又再次鹊起。漫长凌乱的一生,陪伴其左右的只有张兆和,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彼此成为装点对方人生的重要痕迹。

这其中的心酸苦楚、甜蜜感伤,我们只有通过经久不衰的书简去细细体味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