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大屠杀》是一本由[美] 戴维·M·克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7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屠杀》读后感(一):在《灭绝的年代》后读《根源、历史与余波》

和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的著作相比,克罗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更像一本自我确定的教科书。在弗里德兰德尔的几百页历史中处处读出的是悲哀的克制。我想这种克制代表着从最黑暗的地方出发对人性充满怀疑和降低的期待。(克罗把西欧的营救行动刻画得非常英雄主义,索尔无疑看到了西欧各国救或沉默的各类行为中的复杂因素。)正是这种克制让我在两本书的对比中更加信服于罗马教廷庇护十二世不甚光彩的形象。当然了,在如此残酷和复杂的战争年代,最好不要苛刻。面对死亡的威胁,犹太人内部群体也有分裂;克罗地亚的大屠杀更让人惊醒,从宗教偏见到政治性排异再到种族灭绝,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群体对任何异族和不同者的“清理”。克罗以“战犯终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收尾,而法律恰恰是战争中无法依赖的东西,法律是结果,不是原因,是人性坚实时的利器,也随着文明的覆灭破碎。

这本书到第七章读来非常清晰,第八章以后观点和评价渐渐大于了事实。而这种观点近乎《辛德勒的名单》,直白、正直、正面,也更简单。到最后一节进入以色列对战犯的审判,我的情绪就如50、60年代的战后大众,在余下的十几页对战犯的追究中慢慢暗淡下去。一切都结束了,欧洲大陆的历史消逝,集中营被解放,可是人类死了。幸存者哑然无声,新生是另一面墙,他们无法前进,我也只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干涸。

《大屠杀》读后感(二):种族主义最丑陋的表现形式

【藏书阁打卡】所谓的大屠杀是种族主义最丑陋的表现。此书能让你从客观的角度、大量的数据、清晰的脉络去了解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残疾人等群体所做的泯灭人性事件的根源、历史、余波。正如它的书名一样明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犹太人屠杀事件从未间断,无论是宗教的宣传还是民众的歧视,无疑都把这个民族推向一个危险区域。不但是德国,对大屠杀受害者的迫害范围扩展到整个欧洲,很多国家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宛如一个婊子。作为一个母亲,当读到无数个儿童已各种可怕的方式惨死纳粹脚下时,多次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二战后揭示出一个相当残酷的真相:正如犹太人的二战遭遇,可战后却被刻意湮没。很多曾经对其犯下罪行的人居然在短暂的监狱生活后自能得到自由,简直难以相信。那些二战后的幸存者可谓死去的被忘记,活着的犹如已经死去,而经历如此苦难的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在战后,大屠杀更是被美国政府刻意淡化,原因不过源自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纳粹战时对犹太人实施的大屠杀是令人惊愕的,而现在时代已远,我们对之又了解多少?不禁感慨就发生在国土上的南京大屠杀以及本世纪中其他造成平民大量无辜死亡的事件同样如此,而日本帝国主义军人在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似乎被遗忘的更快。这段历史,不该被人类亡矣忘矣。(另外批评一下译者,书中用于形容集中营、灭绝营投入使用时多次用到“开张”一词,考虑到国人阅读理解的习惯,不觉得不严谨、不严肃吗?)

《大屠杀》读后感(三):我再未见到另一只蝴蝶

“他们哭、他们笑、他们祈祷、他们歌唱。他们珍爱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而奔忙。”然而他们被惨绝人寰地灭绝,想想就觉得人类真可怕。

脉络清晰,每章开头都有大事纪年表,帮助梳理,对读者真的很友好,翻译也很顺。读之前对大屠杀了解不多,只知道针对犹太人和所谓的低等人群,读了以后才了解吉普赛人、同性恋、残疾人...都难逃魔爪。整本书从犹太民族的起源入手,到基督教世界渐渐升腾起的反犹情绪,再到杀戮年代,在最终审判处收尾,让读者对大屠杀有了全面的了解。

阅读过程中无数次感叹人类真是个可怕的物种,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是用来造福人类,而是用于集体屠杀计划,但当一条条人命都化为一个个统计数字的时候,却弱化了那种可怕,反而是单独的个体在叙述的时候因为有足够的感情,更加揪心。但即使最终幸运地被解救出来,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对他们没有了恶意,没有了集中营,依然摆脱不了被排挤被驱逐的命运。

然而,再黑暗的世界也会有光,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被关押到集中营里,却不放弃反抗,坚强地活着,并且尽量提升生命的质量的人,特别是沙赫特在特雷西恩施塔德隔离区进行的《安魂曲》演出,和孩子们写下的诗歌,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尊严和勇气,是对纳粹和死亡最大的藐视。

最终审判有太明显的成王败寇的感觉,大屠杀进行时不进行实质性的干预,德国战败后却打着文明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对其审判,“摆样子公审”真的很贴切,审判以后的大部分战犯服刑期也是一减再减,甚至直接自由了,犯罪成本也是极低了。如果没有战败,屠杀大概率会继续进行,所以说,在大屠杀这件事上,全人类都是帮凶。

战后驱逐日耳曼裔人的行为,和大屠杀也没有实质的区别,总之,人类就是可怕的物种,越了解,越觉得没救了。

《大屠杀》读后感(四):泯灭之路——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

关于屠杀这一沉重历史主题的书籍,通常仅需要对屠杀的场景进行如实的刻画就能激起读者心中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施暴者野蛮行径的愤恨,从而引起深度共鸣。但是如果这类书仅仅能激起同情和愤恨,而不能引导我们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想来也算不得高明。想要在引起读者情感激荡的同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需要合理的组织相关历史材料,还需要在引入作者本身思考的同时结合材料进行严谨的论证,此外,在论证时还需要尽量克制作者自身的情感好恶,做到客观,冷静。从这几点看来,《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就是这样一本严谨、冷峻、沉重又发人深省的书。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总让人有一种置身黑暗囚笼的感觉,这囚笼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囚笼,法西斯主义者的囚笼,更像是全人类的囚笼。从作者对犹太人遭遇的大屠杀根源的追溯,我们能够发现,大屠杀的产生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早就埋藏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

在本书中大屠杀指的是在二战期间(1933年至1945)年中,纳粹德国及其同盟国给犹太人以及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吉普赛人和残疾人)带来的那场灾难。整本书从整体结构上来讲,首先从犹太民族、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历史开始,从而进一步引出了20世纪早期的种族主义以及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在整体历史的基础上,再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开始,对其个人反犹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剖析。从历史溯源可以看到,在欧洲反犹主义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教义的冲突一直存在,而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看来,其反犹主义和其个人的遭遇没有必然联系,前期其对反犹主义的鼓吹更像是为了博取政治支持的一种手段。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整个大屠杀时期(1933-1945)屠杀的具体历史的描绘,主要包括德国及其各同盟国的反犹历史进程和大屠杀的实施过程、措施和这场惨剧的真相。从过程上来看,各国的反犹进程大体上先是通过立法剥夺犹太人的工作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再通过宣传,放大普通民众对犹太人的仇恨,再诉诸于民间和政府的暴力机关,最后发展到由国家机构统一执行灭绝计划。其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纳粹德国的党卫军中的特别行动队最为残忍。其制定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套完整的,并且完成初步执行的种族灭绝政策。通过对大屠杀历史场景的再现,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不仅向我们再现了那幕凄绝的人间惨剧也通过大屠杀亲历者口述的引用向我们传递了受害者的绝望与无助。此外,作者在这部分不仅关注了大屠杀的主要受害者犹太人,还对其他诸如吉普赛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受害情况进行了探讨。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这两类人在事后反省中很少被提起,作者引用的历史史料也稍显单薄。

在通常的历史教育中,我们会认为大屠杀的施暴者仅仅是德国纳粹。但是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揭示了更为宽泛意义的施暴者。那就是欧洲德国的胁从国、征服国的傀儡政权、以及中立国。在大屠杀的过程中,德国的胁从国直接作为德国的附属,实施与德国类似的反犹政策,并且有不少国家有向德国移送犹太人的行为。而作为德国征服国,由德国建立的傀儡政权更是扮演着走狗与打手的角色,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波兰和法国的傀儡政权。而作为中立国的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甚至美国等在屠杀中过程中都有拯救数万犹太人性命的机会,但出于对本国利益以及国内潜在的反犹主义的担忧,这些中立国都只对犹太人遭遇的大屠杀做了一些象征性的努力,在其中仅仅是某些个人以私人的名义在努力。中立国中仅瑞典一国在拯救挪威的犹太人中的行为堪称举国义举。在阅读本书第二部分时,我不时的为犹太人的凄惨遭遇而感到悲伤,而在阅读者第三部分时,我更多的是在为全人类而感到悲哀。在遭遇大规模如此灭绝人性的灾难时,我们几乎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都能冷漠的选择袖手旁观。不仅要问,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在经历几千年文明的育养后,还如此的根深蒂固吗? 也许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大屠杀期间的几十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切面,但大屠杀带给整个人类的疮疤却应当被永久铭记。本书最后一部分中关于大屠杀之后的审判、逃犯的追捕以及受害者的索赔的记述,并未能带来任何补偿快感,更多的是沉痛的思考。因为在战后,还有许多围绕着受害者的“死结”等着去解开。不仅包括受害者身体和精神损伤的康复、也包括对反人类罪犯的追捕还包括无家可归,也无公民身份受害者的安顿。此外,诸如苏联这类战胜国,其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受到审判的一天。也许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对很多“大屠杀”幸存者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仅仅意味着另一场斗争的启幕——这一次的斗争目标,是生存权和公民权”。 大屠杀的出现是整个人类文明计划的悲哀,它的诞生不仅是由于种族间的生存资源争夺,也是由于人类对同类之间生存权的漠视,更是由于某些种族对整个人类的背离。在全人类中达成不同民族、信仰、肤色的人都具有平等生存权的共识,是避免此类惨剧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