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特根斯坦之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维特根斯坦之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维特根斯坦之家》是一本由亚历山大•沃(Alexander Waugh)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根斯坦之家》读后感(一):维特根斯坦迷们必读之作

“作为一个被自恋和自厌的冲力削残的年轻人,《简明福音书》带给路德维希的,是那久久寻觅的彻底自我改进的契机——一次对自己个性中所有最让人生厌部分的清洗,一次有意识的从凡夫俗子向耶稣、先知一般的神性完人的自我提升和转变。”

这本书讲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他的钢琴家哥哥保罗及其他兄弟姐妹的故事。引人入胜~

《维特根斯坦之家》读后感(二):哈布斯堡王朝的荣誉是自己的道德和公民义务

“1914年的奥匈军队无论装备还是训练都很差,士兵的战斗力和身体素质都没准备,但是他们却狂热地渴望战斗。士兵们求战心切的情绪蔓延开来,马上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错误。在交战开始后前几天,他们就打下己方三架飞机,上面不得不再三下令说,不许向飞机开火。8月20日,在亚洛斯拉维斯,两个并行的奥地利骑兵师突然转向,开始互攻。”(P90-91)

其次,维特根斯坦宫殿里的成员并不都如保罗或路德维希那样具备先见之明。他们的姐姐格蕾特代表了奥地利大部分国民的意见,凭信这场藏匿许久的冲突将创造利益。再者,对战局的估计也并不在先见之中,换言之,人们都“坚信捍卫哈布斯堡王朝的荣誉是自己的道德和公民义务”。因此,战争若无法避免,其合理性就是自明的。

1915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大姐赫尔梅娜开始为他的弟弟库尔特在美国逗留而焦急。她写信给最小的弟弟路德维希说:“如果每个人都挺身而出并遭受了痛苦,唯独他没有,那他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他会感到自己似乎被永久地贬值了。”赫尔梅娜的意见则代表了更为广泛的一种心理:既然开战是合理的,那么逃避或不参战在某种意义上都将是耻辱。

《维特根斯坦之家》读后感(三):几乎接近于失去理性

在世纪末维也纳富丽堂皇的冬宫 里生活舒适安逸的维特根斯坦家族很难说是模范家庭。家长卡尔是个残暴的独裁者和上层社会的骗子,在职业上说是个工程师。他儿子路德维希(Ludwig)曾在曼彻斯特大学进行过独创性的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研究。作为非常富有的钢铁大亨的卡尔操纵钢铁价格,榨干了工人的血汗,也榨干了胆小怕事的妻子莱奥波迪内(Leopoldine)的血汗。她曾经因为脚伤疼痛难忍而整夜睡不着觉,可不敢动弹,害怕动一下就会惊醒了脾气暴躁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细腻体贴;作为妻子,她贤惠而又神经过敏,所有的个性特征都被粗暴地抹去。

这个家庭的成员个个身心都存在严重障碍,像个沸腾的大锅。母亲莱奥波迪内深受腿部疼痛的困扰,最后眼睛也失明了。孩子们都有问题,姐姐海伦(Helene)受到胃痉挛的困扰,姐姐玛格里特(Gretl)遭受心悸和心跳过速的折磨,曾经找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寻求治疗性冷淡的建议。姐姐海尔曼(Hermine)和杰罗姆(Jerome)都有 both had dodgy fingers的毛病,哥哥保罗(Paul)断断续续地发疯,小路德维希很难说是精神非常均衡的人。家族中几乎所有男性成员都时不时遭受无法控制的几乎接近于失去理性的程度的阵发性愤怒。

《维特根斯坦之家》读后感(四):维也纳豪门的传奇人生

世人皆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不论是否能理解他那晦涩的哲学思想,只要提到维特根斯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哲学家。然而,深入思考下去,是怎样的家庭诞生了这样的人物?这本《维特根斯坦之家》向读者全面介绍了维特根斯坦这个家族,从维也纳豪门的变迁中,我们也能窥见大时代的变化莫测。

路德维希过于耀眼的光芒使家族的其他人变得黯然,然而,鲜为人知的维特根斯坦家其他兄弟姐妹也是才能超群而性情古怪。对音乐如痴如醉的热爱可能是将这群古怪的人聚集到一起的唯一因素,除此之外,基因相同的他们相似的神经质及固执使得其“骨子里都不是能聚在一起的”(见本书172页引用的路德维希写给赫尔梅娜的信)。他们都相当苛刻、锋芒毕露,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维特根斯坦家族,也走着与其他德语国家公民相似的道路,为战争而狂热、受鼓动参军、被纳粹迫害、移居美利坚,最终其后代在美国归于平静,不再折腾。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家一直饱受自杀之痛。从疑似自杀失踪的汉斯,在维也纳自杀的鲁迪,到饱受自杀想法困扰的保罗和路德维希,像受诅咒一般,自杀是维特根斯坦家的噩梦。

天才自闭、敏感、古怪,但不是说具备这些特征的人都是天才,正所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维特根斯坦家的保罗和路德维希,他们的确是天才。即使是维也纳非常挑剔的乐评家,也会对保罗的演奏不吝赞美之词;路德维希在剑桥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对他的固执与喋喋不休感到抓狂,但没有人否认他的天才。从罗素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位导师对路德维希欣赏与无奈相交织的复杂心情。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维特根斯坦家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保罗,在一战中失去了一只手臂,这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使得本来就性格古怪的保罗变得更加喜怒无常。维特根斯坦家的兄弟姐妹们本就经常发生冲突,保罗的意外使这冲突更激化。还是音乐,充当生活的美好的调剂。

与专注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不同,本书作者将路德维希置于维特根斯坦家族中,用较多的笔墨叙述这个维也纳豪门的兴衰变迁,其他兄弟姐妹的性格与事业成就,尤其是被公众长期忽略的钢琴家保罗。作者文笔流畅,叙述的故事性很强,将豪门的家族故事娓娓道来,鲜活生动。他们性格古怪,才华横溢,热爱音乐,在历史上奏响一曲传奇乐章。

《维特根斯坦之家》读后感(五):真正的维特根斯坦家族

是从《维特根斯坦之家》才意识到这个家族的厉害,竟然可以出这么多的名人,如哲学家,音乐家等等,竟然还可以拥有这么多的财富,富可敌国都不为过。作者亚历山大•沃(Alexander Waugh),英国作家、BBC音乐评论家,通过他的笔下,独到的见解,给我们讲述这个家族的故事。通过保罗、路德维希、赫尔梅娜、格蕾特以及其他亲友之间的故事,娓娓向我们道来这个奇特家族的奇特事情。

维特根斯坦家族是维也纳显赫的家族,若是说家族的财富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成的,成功或许有家族联烟的成份,但是也不乏他们自身对于商机的敏锐判断,及时的做出调整,其自身努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拥有财富,不去发展,只会坐吃山空,而发展的后果,有可能败,也有可能翻倍。

作者所展现在我们面眼的,不是成功后的卡尔,而是从小开始长大的卡尔。那个有叛逆期的孩子,就如同我们所曾经历过的一样。被家长拿来比较,被家长拿来训斥,似乎只有努力证明,才能对得起自己,证明他们看错了。实际上证明起来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卡尔可以说是非常胆大的,他离开了家,去了别的地方,后来更甚至离开了这个国家,他想做的无非是让父亲认同他,而不是总被哥哥们压下去。各种工作他都有做过,或许正在有了这些社会经验,看过了各种人生百态,卡尔的眼光才变得犀利,或许也有家族基因哈,这和以后他成为大企业家也是有关系的。

或许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成功的一面,而成功背后的一层,或是几层,我们却未能了解.凡是有成就者,必吃得苦也是比常人多.如钢琴家保罗,却失掉了右臂,成为了左手钢琴家.可想而知,失掉了右手,对于常人来说都是痛苦的,更何况于是钢琴家,没有了右手,如何去调奏出美妙的音乐呢.喜欢和热爱还不相同,保罗对于钢琴的热爱近乎于疯狂,这也成就是他的一生.

或许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做到对某一事情的热爱,挚爱,从而做出一番事业来.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人可以说是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运的,毕竟名人能人强人辈出的一个家族,自身的压力也很大,或许正是这样,有压力才有动力,以致于这个家族不断的名人辈出。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流着维特根斯坦家族的血,那血里有这种挚热的因素,导致了他们对于某事的热爱,成就了他们的一生。人无完人,再是天才,再是能人,也会有缺点的。人正是因为有了缺点才完美。我们不必感叹他们神奇,也不必感叹他们的各种性情。他们坚信于自己,定不可让人人喜欢,又何必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呢。这确实是也是值得我们一看的。

不可否认,这个家族确实在历史的篇章下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认识他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