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精选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精选

《巴托比症候群》是一本由[西班牙]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一):书摘

好像讲了个什么,好像又没讲什么。看别人为什么停笔,也就慢慢看完了。就记些被打动的话吧。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二):世间各态的不

“某些人的光荣或者优点在于写得好。至于其他人的,在于不写。”我想像我这样不写的人能找到一丝理由宽慰了吧。

每个作家的不,都有各自的不同,它们连起来构成了一本姿态各异的小说集。这本书开始读时可能会觉得是一本叙事的书,说是小说吧,可能是源于意识到最后的杜撰,在一些真真假假中度过。

记忆最深的应该是作者的想象力,杜撰了卡杜及其生平,和关于卡杜的文章《永远看起来像件家具的作者自画像》,当然还有这段墓志铭:我曾经尝试变成其他家具,不过并没有成功,连这事都不允许我成功。因此,我这辈子,也只当过这件么一件家具。只是,如果我们知道其他家具都是沉默的那么我的一生也就并非微不足道了。

最后我以为自己想当个诗人,却没想到其实内心深处我最想成为的是诗。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如诗啊。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三):短评字数超额了……

我要吹爆这本书!!! 好了,还是说点正经的吧。 马塔斯在书里面阐释了无数作家的“骗局”,写了无数他们的“借口”,久而久之让我越看越迷糊,我开始怀疑他写的所有东西是不是也是他设置的一个“骗局”。更有甚者,我完全不相信德兰给他的信,始终觉得那就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一如之前他所做的那样。 事实证明编者最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想法,即书里面很多作家以及作者说起来信誓旦旦的作品都是假的,都是自己虚造的,而且他自己还捏造出来作品,用自己照片冒充“作者”,浓浓的博尔赫斯味道。当然编者没有提德兰的信是假的,这一点我还是蛮遗憾的。 这本书其实我也不敢说很多,信息量很庞大,加之里面列举的基本都是西班牙作家(还有其他西方各国作家,基本没有东方的),让我极为陌生,虽然不至于看不懂,但终归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以至于不得不拿笔边看边记。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来自德兰的一封信:那些喜欢卖弄知识的读者还是会喜欢你(指马塔斯)所以……我也不敢继续卖弄下去了。 还有最后一点吧,因为里面例子我都不熟悉,而且估摸着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的心力一一考证,所以对是否真实保持怀疑。再加上他留下的那么多“例证”,更坚定了我的怀疑。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四):巴托比症也就是自我斗争的过程

Bartleby是麥爾維爾筆下以“我寧願不”來拒絕一切的詭異角色,現作者把這樣的角色幻變成一種病毒彌漫在文學世界中,讓眾多作家無法再提筆。

本書的敘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輕時曾寫過一本小說,但因為某種心靈創傷,他拒絕再寫。直到某一天,他開始寫日記,記錄那些和他同病相憐的作家封筆之謎。并嘗試尋找歷史的故事依據為大家打開“巴托比”原由的謎底。

這本書也似小說,也似日記,并沒有過往所期待的大標題給你標示出你的閱讀進階。簡單地在段落前面標示日記的開篇,通過對眾多名作和作家的“不”寫作進行各方面的解剖。至于最后是否能獲得個所以然,連作者本人從提筆開始就沒有答案。這鼓病毒會吹散至何時,我們又能作如何的對抗,從然未提。

封筆是作家身份的自我終結,或因自大,或因妄自菲薄,或是對讀者和時代失望,但都沒有江郎才盡的意思。創作本身就是作家想要創作一個全新的身份在這個世界行走,或與世界對抗,或用生命感悟。

对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而言,终日无所事事,是能量的最高贵形式。凝思似乎是他们每一刻都在用生命获取的东西。

這本書打開了我對文學一個新的大門,順便還安利了我買下了麥爾維爾的《Bartleby》、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Land of Memory》。

《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五):一些思考

读之前想是谁推荐的这本书来着,读之后想最好别让我知道是谁推荐的。我读完用了一周,这远不是我的阅读速度,我留给阅读的时间弹性算大的,一天八小时都可以。所以一周纯粹是因为太难读,每天读一小时都够够的了。它是一种很别致的难读,不像文学理论,即使难读也是成体系或者分层次。

它就把不再写作或者有写作能力但从未写作的人统称为患有巴托比这个病症。名字是由《抄写员巴托比》这本书来的,那本我读过,两本完全不是一个类型。想搞明白这书大概其说什么需要读差不多二十页,之后全是各种例子,例子给得像是作者搞了一个筛选器,把古往今来所有在西方文学领域的人都筛一遍,只要有没坚持写作到去世前的人就抓出来,赋予其一个理由。

这些人不写作或者不继续写作的理由还不一定准确,是不是主观放弃写作的也未尝可知,都是作者自行判断的。作者太爱给什么找一个意义了,事实上这些人哪怕真的是放弃写作了也未必有苦衷,或许就是没才华了。人生都没有什么真正抓得住的意义可言,又何况是才华,没有了就放手不写了。

我们没有必要把创作看得太过高尚,作为一个人来说,有权利选择做下去,坚持做下去,当然更有权利选择抽身离开。不用危言耸听,给“不写”以其它的代称命名,把出现相同或类似行为的人归类为它的症候群,试图让整件事拥有紧张兮兮的氛围。因为写作本身它就是痛苦的,我没见过一个作家说天天创作整个人开心得都不行了。马尔克斯算爱写的人了,能做到天天写,他都说写作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可见这事儿能令人愉悦的程度了。

读了几位西班牙作家,作品里紧绷感都挺明显,这本也一样。这本甚至不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直接是合并同类项大杂烩,都能感觉到紧绷。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现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