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象和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象和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象和我》是一本由[肯尼亚]达芙妮•谢尔德里克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和我》读后感(一):动物能教会我们很多

人类已经怎样特别了呢?人类在这个星球上不断扩张。穿上更精美的衣服,住上更舒适的房子,开上更高速的车子,从事更加高效的工作,享受更加技术的生活。

我们已经不是动物。除了有肉体之外,我们可能没有了动物的其他特征。

我们不再在自然呼吸、生存。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大地上,我们把内心缩小,为了生存而追寻金钱。

没有自由,没有奔跑,我们就会抑郁。为了不抑郁,我们消费,我们享乐。

我们失去了自由,这些对于动物而言,本是天经地义的。

《大象和我》读后感(二):另一个王国

一对传奇夫妇与荒野、野生动物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的情感。

达芙妮•谢尔德里克与丈夫大卫在肯尼亚创办国家公园,致力于对野生动物的守护,他们一生抚养了无数动物孤儿,并让其重归野外。那些绝美壮阔的风景,与野生动物间真挚的情感,为守护自然与盗猎者所作的种种抗争,为抵抗人类的贪婪而进行的无休止的努力,听她道来,娓娓动听。尤其是那些描写动物的片段,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黯然神伤,不由得为这些地球上的美丽生灵肃然起敬。

全书结尾,作者引用亨利•贝斯顿的话,作为对大卫自然观的表达:“我们对动物需要有更智慧更玄妙的观念,它们在一个比我们更古老也更完善的世界中成长、圆满,有着我们已经丧失或是从未拥有过的敏锐感觉,在我们永远听不到的声音中生活,它们不是我们的弟兄,也不是我们的附属,它们是另一个王国,和我们一起身处生命和时间之网,也和我们一样是共同分担地球的壮美与阵痛的囚徒。”

达芙妮•谢尔德里克也是个奇女子,她作为有妇之夫爱上大卫,最终与前夫和平分手,还维持了终身的友谊。而与大卫的爱恋,又是那么的心心相印。整个情感经历真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达芙妮•谢尔德里克的家族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从苏格兰移居至非洲,透过达芙妮•谢尔德里克的家族开荒拓土的故事,第一次了解了那段殖民往事的纷争与残酷。也算是一点额外收获吧。

《大象和我》读后感(三):从童年到老年

达芙妮从童年开始就和动物有亲密的接触,字里行间里感受到她多么热爱这一切。在和第一任丈夫关系破裂后她搬回城里“我在一家公司里找了份文秘的工作,城市里的生活让我难以忍受”。我想她不爱在城市里的生活,大约就像我无法接受广袤的土地动物每天和动物一起的生活一样吧。

早年,她冲动的早早结婚,即使在肯尼亚也是个非常早的岁数,当时他们肯定对方是对的人。然后在20岁她就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和她丈夫在一起,她放弃了去英国免费念大学的机会,在本地念了个教会学院学的是文秘。以中国式的观念来看,这是个可以称作失败的开始的人生前20年。她的丈夫从事的就是动物保护工作,她的第二任丈夫大卫从事的也是动物保护工作。

关于她做的工作我有一堆疑问

动物保护?这是份什么样的工作?够让孩子接受教育嘛?她的孩子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嘛?她的丈夫离世以后她如何继续下去从事这个的呢?达芙妮并没有接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但她的工作在国际上获得了影响力,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由于是略读的,加上跳了几章,目前还没有答案。

读到最动人的情节便是,大卫带着达芙妮在国家公园,他们看到了一只羚羊,大卫说快我们低头假装喝水,就看着那洁白高贵的身影也踱过来站在他们身旁一起喝水,好美好。

《大象和我》读后感(四):人类从不孤独

《大象和我》这本书是在浦东图书馆的书海里随意行走时遇见的。我一直以来对荒野和动物有着深刻的期盼与热爱之心,于是将它抽出,小心翼翼抱回自己的座位。

序言讲述了作者与珍爱的大象亲人埃莉诺重逢时发生的一件乌龙。立刻就将我吸引住了。闭馆前借回家,在书中经历一遍她生活在野生王国,与大象相伴的人生。

这本书相对轻松好读,我花了三天430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毕。

作者达芙妮以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了肯尼亚的一切。她幼年时便极其喜爱野生动物,童年时也无时无刻都有它们的陪伴,没有离开荒野的动物们拥有可贵的单纯和无邪,这些是时代生活在钢铁森林里的人类所失去的品质,但却可以回到动物身边重新学习。

达芙妮遇到并收获了真爱,他们都深爱自然与动物,特别是大象,这种神秘的生物,它们拥有与人类无异的情感与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深刻,甚至于三十五年前曾经救助关怀过它的人类朋友,也能一眼认出,并给予亲热的拥抱。

然而,贪心的人类为了一些把弄手中的小饰品和丰厚的利益而不加节制的射杀大象。大象的寿命与人类相似,可以在地球生活七十年之久。但是人类的几只夹竹桃毒箭便可以使一整个大象家族消失。

而达芙妮与她的丈夫大卫所做的事情,就是尽力的挽救大象的种族,他们组织反盗猎军队,救助失去母亲的大象孤儿们。他们对一切动物都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爱意,所以他们的救助站里,还有犀牛,羚羊,鸵鸟甚至沙鸡等等。这是一个不同物种组成的庞大家庭。

太阳砸在这片荒野,而每个孤儿终有回归自然的一天。 这是一片真正的伊旬园,大卫因过度劳累和一些遗传因素去世,达芙妮和孩子们带着他的心愿将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发扬丰盛。文中提到关于救助中心的纪录片《回归野性》,更加生动的体现出了达芙妮与她的大象朋友的生活。

我穿梭在城市中,想到森林深处的野生朋友,人们与动物长途跋涉,寻到自己的归属。

人类从不孤独。

《大象和我》读后感(五):动物不是人类的附属,和我们一样是共同分担地球的社美与阵痛的因徒

《大象和我》一书中,达芙妮描写非洲的句子让人看着很踏实, “砸下来”的阳光,海潮般的牛羚,对于“秃鹰之地”、察沃、内罗毕等广袤之地,这些形容都不为过。

“将野兽看做纯粹的无感情的机器,是巨大的谬论,毫无理性,无需辩驳。”

大卫在一次给达芙妮的回信中,这样写:“天越来越黑,大象则跟我挨得越来越近,直到我被法图玛和坎德里夹在当中,一只手轻轻地搭在他们的前腿上,它们的步伐也调整得跟我相适应。黑暗中,我知道它们过了其他几个象群,我可以听到它们的声音,甚至闻到气味,但大象孤儿们主动避免跟象群接触,大概因为直觉地知道我的存在不会受欢理。这真是一次卑微却又激动人心的经历。我觉得就好像生活在它们的世界里,我的安全要完全依靠它们它们保护着我,就好像我是它们中的一员。”

达芙妮和大卫对于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很透彻。每一个野生动物都是“借给”我们的,不可能永远“属于”我们。就像小象法图玛和坎德里那样,在足够大的时候,最终还是会加入野象群在野外生存。

他们用最原始的标记方法对大象做检测,发现大象四小时摄入六十四种植物。象牙的长度决定等级,严明的等级尊卑制度,喝水以及选坑位的时候往往高阶层的大象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我们对动物需要有更智慧更玄妙的观念。它们在一个比我们更古老也更完善的世界中成长、圆满,有着我们已经丧失或是从未拥有过的敏锐感觉,在我们永远听不到的声音中生活。它们不是我们的弟兄,也不是我们的附属,它们是另一个王国,和我们一起身处生命和时间之网,也和我们一样是共同分担地球的壮美与阵痛的因徒。"当然,不只是动物,还有植物。

兰花、唐菖蒲、木槿、巨型半边莲,还有屡次出现的猴面包树。许多非洲人将这种树视为他们祖先灵魂的栖居之所,它的花朵转瞬就会凋零。树皮上的皱褶、印痕、皱纹中隐藏着生命。据说每一个猴面包豆荚中都埋着一名在1500年到1720年葡萄牙占领期间的葡军士兵,而当地人长久以来也深信每棵树上都有神灵居住,以至于修铁路时工人们无论如何都不肯砍掉一棵树。

感谢达芙妮·谢尔德里克和大卫·谢尔德里克夫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