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读后感锦集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读后感锦集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是一本由顾诚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9.9,页数:2023-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读后感(一):读明清史还得是顾诚老先生的著作,严谨、靠谱、求实

“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如果没听过沈万三不要紧,但你肯定知道聚宝盆。 周人龙在《挑灯集异》写道:“明初沈万三微时,见渔翁持青蛙百余,将事锉剞,以镪买之,纵于池中。嗣后喧鸣达旦,贴耳不能寐,晨往驱之,见蛙俱环踞一瓦盆,异之,将归以为浣手器。万三妻偶遗一银钗于盆中,银钗盈满,不可数计,以钱银试之亦如是,由是财雄天下。” 《明史》中也有记载,沈万三富可帝国,连朱元璋在南京修建都城都是多得沈万三的慷慨解囊。后来因为得罪朱元璋,被发配充军。 难道沈万三真的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吗? 我们不妨看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专家顾诚顾老在这本《顾诚明清史文集》里是怎么说的? 顾老用严谨求实的态度翻阅地方县志、文集、墓志铭等史料,对沈万三的一生做了考究,发现事实与传说相去甚远。 沈万三不可能是元末明初的人。 明洪武元年(1368)时,沈万三(沈富)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39岁,上距沈万三的出生至少80年。《沈氏积善堂》诗可以证明沈万三死在元末,年龄不过六七十岁左右。 如此,《明史》中的发配充军就更不可能发生了。 沈万三有聚宝盆一说自然也不攻而破,而是被老百姓口口相传渐渐神话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 顾老对于《明史》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明史》的纂修者往往并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一经皇帝“钦定”便成了“权威性”的正史,影响非常恶劣。” 历史虽然有很多空白有待考究,但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以胡编乱造误导后人。 这套《读历史就该这样读:顾诚明清史文集》囊括了顾老对于明清时期疆土、卫籍、土地等制度;李自成、沈万三、吴三桂等名人;农民起义等战争的考译。背后都是顾诚先生参考上千份史料,极其小心的抽丝剥茧和极其严谨的推理考证所得,在学界具有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 我读完后,可以说有些内容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可想而知我们被某些不负责任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影响太多。想要真正了解明清史,就一定要看看顾老的著作。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读后感(二):读明清史还得是顾诚老先生的著作,严谨、靠谱、求实

“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如果没听过沈万三不要紧,但你肯定知道聚宝盆。 周人龙在《挑灯集异》写道:“明初沈万三微时,见渔翁持青蛙百余,将事锉剞,以镪买之,纵于池中。嗣后喧鸣达旦,贴耳不能寐,晨往驱之,见蛙俱环踞一瓦盆,异之,将归以为浣手器。万三妻偶遗一银钗于盆中,银钗盈满,不可数计,以钱银试之亦如是,由是财雄天下。” 《明史》中也有记载,沈万三富可帝国,连朱元璋在南京修建都城都是多得沈万三的慷慨解囊。后来因为得罪朱元璋,被发配充军。 难道沈万三真的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吗? 我们不妨看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专家顾诚顾老在这本《顾诚明清史文集》里是怎么说的? 顾老用严谨求实的态度翻阅地方县志、文集、墓志铭等史料,对沈万三的一生做了考究,发现事实与传说相去甚远。 沈万三不可能是元末明初的人。 明洪武元年(1368)时,沈万三(沈富)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39岁,上距沈万三的出生至少80年。《沈氏积善堂》诗可以证明沈万三死在元末,年龄不过六七十岁左右。 如此,《明史》中的发配充军就更不可能发生了。 沈万三有聚宝盆一说自然也不攻而破,而是被老百姓口口相传渐渐神话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 顾老对于《明史》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明史》的纂修者往往并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一经皇帝“钦定”便成了“权威性”的正史,影响非常恶劣。” 历史虽然有很多空白有待考究,但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以胡编乱造误导后人。 这套《读历史就该这样读:顾诚明清史文集》囊括了顾老对于明清时期疆土、卫籍、土地等制度;李自成、沈万三、吴三桂等名人;农民起义等战争的考译。背后都是顾诚先生参考上千份史料,极其小心的抽丝剥茧和极其严谨的推理考证所得,在学界具有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 我读完后,可以说有些内容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可想而知我们被某些不负责任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影响太多。想要真正了解明清史,就一定要看看顾老的著作。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读后感(三):学术苦行僧----顾诚

“认识”顾诚顾老是拜读他的著作《南明史》。当初还差点闹“顾城”的笑话,险险的避坑,也有马大哈的,弄得书友一片讨伐,有惊无险,如此乌龙,更显顾老“学术苦行僧”的可贵!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顾老当初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当时我正在看另一本历史书籍,也恰好在吐槽一些不妥之处,冷不丁的遇上他的《南明史》,让我眼前一亮,一口气读了厚厚的三本,意犹未尽,激动万分,这才是读者想要想看的史书。

顾老一生刻苦治学,学风严谨,博学无畏,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明清史专家。他对史学的专注让人敬佩,在非常时期,可以千方百计借阅史料,长年累月利用晚上、周末时间阅读整理,或者利用探亲假想尽办法去查阅地方志和其他史料。总之,他是利用一切时间与机会去求证史实。

所以顾老治史,以长于史料考订著称。他生前虽只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两本著作及四十来篇论文,却为明清史研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

最近,我在读顾老的《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顾诚明清史文集》。这套书分上中下三册,囊括了顾老一生对“卫所研究”“明清之际史事考”“明代其他史事考”“明史概论”“明清之际人物传略”“其他札记、随笔、序文”等。在这里,不但清晰的看到了明清时期的疆域,历史上有争议的史实,而且还有一些经过顾老历经千辛万苦求证而来的史实。

于明代疆土的管理体制、卫所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我们开篇就看到他运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列举大量的史实依据,论述深刻,让人清晰的读懂了当时全国的土地由行政与军队分别统管。

而关于李岩的传说与考证及沈万三及其家庭事迹考足以见证他实事求是,重在证据,抽丝剥茧,所有观点都是在牢固的史实的基础上加以严谨的推理考证而来的。

用“穷尽史料,穷根究底,严谨考证,反复质疑!”来形容顾老治史的一生,一点都不夸张!“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更是形象而贴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