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锦集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锦集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是一本由李伟敏 著 /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021-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一):专业的光辉

对于历史,有些通过文字记载,比如官方或私人编撰的各类史籍;还有一些通过考古,借助前人留下来的物品、文字等,来推论当时的真实情况。

这两种方式都是人类回顾及传承历史的重要手段,而有文字记录的史籍毕竟不能面面俱到且相对范围有限,故而考古在查漏补缺及完善齐备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相对现在的我们,年代间隔不远,留给我们的文物多而全,对考古的专业人士来说,也是充满机会的挑战。

李伟敏博士作为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和北京考古(北京考古在明清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无可辩驳)工作,结合文物来考据历史,是非常权威的。

作者通读和研究了很多专门从事明清考古专业人士发表的各类论文和专著

未完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二):科学地走进明清历史

宫廷剧的热播、国风的流行让我们对明清的文化有了浓厚的好奇心,而明清是距今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保存下来的文物也是很齐全的,关于近代皇帝的传记、小说也是非常多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明清考古是最完善的,直到最近读了《明清考古发现概述》才了解原来受“古不考三代以下”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明清考古和研究工作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80年开始明清考古才开始得以发展,2020年才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并不像我开始以为的介绍考古文物或建筑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讲述考古发展的论文汇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科学地了解明清历史。在内容上除了我们熟悉的北京城、王府遗址、皇家园林、明长城、皇家陵墓,还介绍了我们不太熟悉的手工业遗址、清代家族墓、宗教遗址等。比如书中说道1999年成都水井街发现的酒坊遗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而对于在成都生活了20年的我们对水井坊遗址都不太了解,可以说是填补了我们常规的一些认知缺陷。一直把明清历史局限于清宫剧,而忽略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从明清开始的,明清历史不仅仅在皇家园林、在北京,也可以在我们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看过一些皇家陵墓挖掘的纪录片,而本书用文字的方式将考古的过程进行呈现,关于一些陵墓的布局还有考古学家的手绘图,平面或剖面都方便读者理解和学习,同时将考古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如填补同级别墓地考古发现的空白,为社会文化生活研究提供大量实物参考等。对于明清帝陵比较了解的就是慈禧地宫的介绍,在这本书中对墓葬了墓室建筑介绍外,还分了区域研究,比如江苏、四川、江西、湖北、上海、东北等地区的墓室研究,同是还有中原地区、安徽、上海两地明墓对比,让我们可以系统、全面、专题的了解明清陵墓。

考古是一个持续的工程,相信进入2020年以后,明清考古研究会越来越被重视,考古报告和简报出版,国宝介绍的纪录片也相继上映,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当然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和进步,明清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会与历史考古学其他各断代考古比肩而行。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三):从“第一手资料”中读历史——读《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

文/岸晓风

读历史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阅读历史书,还有一种途径,就是研究考古发现。读历史书,如同吃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顿都要,不吃不行;研究考古发现,则如同吃肉,是名副其实的硬菜,吃一道就能算一道。

所以,如果要深入研究历史,那么,这两种途径都是需要的,不然就有“营养不良”的问题。那么,在考古发现方面,有什么好的读物或者说权威的读物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李伟敏的《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一书就是一本理想的读物。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明清两代显然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因为离现当代时间较近,受考古学界“古不考三代以下”观念的束缚,明清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学科领域中建立最迟,发展相对较晚,当然,这并不影响明清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内容庞杂、门类繁多、内涵丰富、面貌复杂。

应该说《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是一部关于明清考古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从内容概述到各种类型的考古情况都有具体的介绍与论述,当然也不乏真知灼见。在“概述”部分,作者对相关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综述,从时间线来说,将1949年至1980年作为“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1981年至1999年为继续发展阶段,2000年到2020年作为全面发展阶段。在特色研究方面,重点介绍了都城遗址研究、陶瓷考古研究、手工业遗址研究、水下考古研究以及陵墓研究,让读者一窥明清考古的全貌。

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包罗万象”的明清考古研究来说,作为读者,我们可能不会像作者那样需要面面俱到的研究,而是有着自己感兴趣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能给读者提供个性的重点参考。

比如,有的读者肯定对都城遗址感兴趣,比如紫禁城、明中都以及清朝的盛京城,书里都有详细介绍。就我个人来说,我对官署遗址比较感兴趣,所以也能了解到明清北京国子监、江苏淮安的总督漕运府、徐州卫镇抚司、江西乐安县流坑大宗祠等等。另外,我对土司遗址感兴趣,也从中了解了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和容美土司遗址等等。可以说,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激发读者进一步的去找资料、去探究。

总之,这是一本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书,也可以作为一本休闲的读物,也可作为一本工具书。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四):明清考古70年研究成果总结

明清两代是距今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遗留下较多且完整的历史资料,给明清时代的考古研究领域留下广阔的研究空间。1921年兴起以来,中国考古学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自建国伊始至今,明清考古领域也经历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李伟敏在《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中系统梳理了明清考古工作的主要发现和收获。

在《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第一章中,李伟敏概述了明清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49至1080年的明清考古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配合清理发掘生产建设中发现的明清遗存;1981至1999年的明清考古继续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基建考古之外,开展了一些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2000年至2020年的明清考古全面发展阶段,有计划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逐步拓展,考古发现的数量和类型都有大幅提升,明清考古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从这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明清考古研究经历了前面半个世纪的准备和摸索打下基础之后,在近二十余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取得了丰硕成果。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对明清考古已取得的成果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综述,包括都城、重要宅邸遗址、清代皇家园林、宗教遗址、土司遗址、长城等军事遗址、京杭大运河遗址、手工业遗址、水下考古、陵寝、墓葬等,类别覆盖比较广泛,为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每一处遗址的发掘,都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综合资料。比如都城遗址的考古,就是极具综合性的研究,可以提供城市功能和规划、形制布局、建筑格局和风格、建筑工艺技术、宫殿、城墙、河道、桥梁、官署机构及相关制度等不同领域的实物资料,可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研究。

书中不仅对每一处遗址的结构、规模、规制等都提供了简要说明,还对遗址考古所发掘出的文物类型和总量进行了说明。通过这些实物资料,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和还原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手工业生产、贸易交流、墓葬习俗等状况。遗憾的是,这本书以考古成果的宏观概述为主,无法对具体细分领域或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等细节展开进行单独解说。

除了对明清考古研究及其成果的综述之外,附录中还整理了明清考古发现大事记,简要记录了七十余年间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具体明清考古工作进程及其重要发现,形成一份简明清晰的明清考古工作进程清单,可以将其当作一份查阅资料的索引。

这本450页的《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对明清考古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要总结,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代表着一批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于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辰100周年之际献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报告。相信在下一个100年,明清考古研究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和更丰硕的成果。

2022.03.26雾凇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1949-2020)》读后感(五):《明清考古发现概述》:明清考古是中国历史考古学最年轻领域

前两天去国家博物馆,再一次看到了明代凤冠——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

这件六龙三凤冠是考古队历时两年又两个月时间,自明十三陵定陵发掘出土的,与它一同出土的还有3龙2凤、12龙9凤、9龙9凤的凤冠各一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李伟敏女士在《明清考古发现概述》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十三陵定陵的发掘过程。书中讲到,定陵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帝陵,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共出土各类文物2648件。

翻开《明清考古发现概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谨以此书向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诞辰献礼”。

毋庸置疑,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推动了中国考古发展。在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明清考古发现概述》对明清考古7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十四个章节,介绍了明代长城、清代皇家园林,京杭大运河遗址、陵寝等多方面的考古发现和收获。有一些略曾听闻,比如前面提到的定陵,以及清西陵、清东陵,有些则是第一次听闻,比如琉璃窑、砖窑、酿酒作坊遗址等。

事实上,单从定陵出土的凤冠就能够感受出明朝手工艺的水平,更不要说明朝二百多年后的清朝。中国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门类更加齐全。

中国酿酒有着悠久历史,什么“牧童遥指杏花村”啦,“花间一壶酒”啦,都是酒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佐证。酿酒业发展到明清时期,蒸馏酒得到了极大普及,1999年在成都水井街发现的酒坊遗址,清理出10余处不同时代的酒窖,灶坑、蒸馏器基座。另外,江西南昌进贤县李渡镇发现的元至清代烧酒作坊遗址、安徽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也都发掘出蒸馏设施,这为研究中国酿酒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书中提到,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的发掘模式的创新,近年开展了一系明清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的主要对象是陆续发现的明清时期的沉船,清代北洋水师“致远舰”“经远舰”就先后在辽宁丹东黄海北部海域和大连庄河海域被发现发掘。

“致远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水下考古初期,虽经仪器探测后,考古人员发现了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但因无法具体确认,故暂命名为“丹东一号”。后来,考古人员发现了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英文名字的望远镜和2件带“致远”篆书的白瓷餐盘,才最终确认“丹东一号”即为北洋水师主力战舰致远号巡洋舰。

整本书对不少考古事件的记录非常详细,比如墓葬,从占地面积、墓坐方向、墓室方位、墓室构成,文物位置等等,都有非常细致的叙写,这一方面能够带给读者直观立体的感官呈现,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考古工作的细致缜密。李伟敏女士在书中概述的不仅仅是明清考古发现,也是几代考古人为重写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向他们致敬。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