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精选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精选

《导读布朗肖》是一本由(英)乌尔里希·哈泽 / (英)威廉·拉奇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一):Èze-ville译为埃兹维尔好像不对吧

刚拿到书,翻了下导读,还不错。

看到有一个小地方译得好像不对:Èze-ville,ville在法语中一般是城市、城镇的意思,百度了一下,有的翻译成“埃兹小镇”,维基上说埃兹小镇是由十几个小村组成的,没有到过法国,具体不了解,但翻译成“维尔”则是不太对的。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二):思想瑜伽术

瑜伽是生理修炼之术。哲学则是思想修炼之术。

两者的共通之处,都在于关注于人的自身的伸展,营养。

这本书成功地达到了引起我的哲学兴趣的目的。

这本书在叙述布朗肖对于哲学、文学的思考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的命运的思考。

在这本导读书中,我画满了问号。在看到第90页时,我开始不断往后翻书,看还有多少页。我觉得,从这本西方哲学导读书,也算哲学书吧,它在总结、阐述布朗肖的思想和作品时,其对各种主体与客体进行了高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抽象、概括,其本身当然也是一种语言暴力。它把所有被其称为语言暴力的定义,用更少的概念来进行概括并更仔细地剖析。语言确实难懂,比较绕,但是我确定这是增加大脑皮层厚度,密度的有效读物。

另外,从书中可以看出译者确实很用心,很严谨,很难得。

看书时,需要时不时停一下,不然大脑CPU会过热。

给出版社的建议:

正如书中所说的,文字本身与死亡的关系。这类哲学书籍,做成中文与原文对照出版的最好。因为就哲学角度而言,每个原文在译文中都已经死了。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三):浅评

文学可以,政治、伦理持疑。 模型、符号的无穷嵌套?然后再加入价值判断诗化一下。当然,我不否认嵌套与诗化可以搞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把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当成自我意识更远的延展,而日常对模型是更近的运用。整体理解对整体理解,模型对模型,抽象对抽象,符号对符号,再往后推理一下就可以得到虚拟即真实了(私货:二次元)。 确实,缺席与在场看起来就是更牛逼,比起抽象与被抽象物。无尽的延异、无边界的文学,确实确实。 我和很多人不同之处在于我已经和神秘、神圣绝缘了,我已经无法再真正相信什么确实的价值了。可以返魅,但对我来说我只能是祛魅后的事情。 说不定以后我可能会尝试忘记没有神秘、神圣这回事,是否可以说到返璞归真? 关于死亡的思考,比如西西弗斯、自杀对死亡征服。 垂死有点像萨特的恶心。 布朗肖论死亡,以后再来慢慢说,一下整理不出来。 自我的消失,我只能说现代科学直接使自我(自由意志的缺失)在任何地方都消失了。按照德里达对布朗肖的延伸(?),人在刚说出“我”的时候,下一次的自我肯定、否定就不是之前的我了,我只在无尽的延异中确证,然而确证本身也是延异的。一切都是流,唯有捕捉到流才超越了死亡,但捕捉本身也在流动中,人就是那种不断超越死亡的流(其中一股自我觉知、调控的流)。 用自然科学来说,这一切没什么,因果作用的效果罢了。文学家、哲学家会表示惊讶,而我站在科学的一方。 人了解世界是通过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本身有着对历史的继承(死亡)。 人介于符号与体验之间,当然符号也是一种体验,但是人在各种模型嵌套中来回穿梭时(生与死的转换)就可以体验到死亡(布朗肖意义上的)。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四):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什么?萨特在所出版的《文学是什么》中认为作家应该介入政治,布朗肖讥讽的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没有本质,文学和阅读没有关系,为某一作品归类总结,跟阅读体验是无关的,这种体验的朦胧感、晦暗是逻辑定义无法捕捉的,所以对文本下定义或描述其实是失败的。 而当我们去下定义或描述,其实是在利用语言的日常功能,即进行信息交换。 当语言作为信息交换时,即观念(意思)通过介质(观念的载体,如文字)来表达“现实事物“,此时文字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载体。比如当我们说树,其实是在说树这个概念,此时已对具体的真树进行了否定。虽然对具体事物进行了否定,但概念的在场代替了被语言所否定的具体事物的缺场。语言从否定变为了肯定。 而文学中的语言则不一样,此时语言的目的不是是为了信息的交换,文字不再是载体,文字通过自身的声音韵律表达自己。比如诗歌的断字断行。此时文字否定了现实世界的实在事物,也否定了文字所指涉的观念。文字与其他文字建立联系。 当然,一方面文字或许也指涉外物,毕竟文字构成的文本也是是所处文化的一部分,正是这部分构成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评论家在这个范围内给出阐释,但永远抵达不了核心,永远都会失败。 所以文本的不可还原性以及他那独特的个性,正是通过阅读以及解释的失败来得到揭示。此时文学中的语言返回自身,构成自己的语言,这个语言是朦胧晦暗的“感觉”,任何语言都无法概括/定义/描述。进而构成“连续不断与永无止境的喃喃低语”。使它自己不断的在每个人心里“诉说”。 PS 还有几种别的观点,比如文本是作者意图甚至潜意识的传达,布朗肖会说无法得知作者的最初意图是什么; 读者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而在布朗肖看来,虽然读者对文本有解读,但文本虽然邀请读者进入,但也请读者离开,即文本说的比读者理解的更多;(意义的过剩)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不是作者或读者的心灵内容,而是文字的特定编排,有着固定的排列结构,不受作者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有一个通用的结构,依旧想找一个本质。而布朗肖虽然看似和结构主义的主张一样,但其实在布朗肖看来,每个文本都是独特的,没有通用的结构,并且文学的最终的晦暗连结构也无法解释。所以对布朗肖来说,一个文本是不是文学就在于有没有自主性或个别性

《导读布朗肖》读后感(五):悖论的追随者

根据色彩学上心理感受划分,紫色属于中性色调,处于冷暖之间游离不定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孤独,虔诚之感。另外紫色是一种神秘的色彩,就如同法国作家、理论家莫里斯布朗肖一样神秘。他从不照相,从不受访,从不露面,人们谁也没有见过他本人。他就只沉醉于写作,孤独地与写作在一起。幸亏,在无所不能的网络上已经能够找到照片了。他又如紫色一般虔诚,他将文学看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哲学问题,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同一个问题——文学的可能性以及文学向我们的思想所提出的特定要求。

在或多或少对于布朗肖有了一些了解后,再来看《导读布朗肖》,就会理解为什么封面选用紫色(虔诚),以及中间那模糊不清的轮廓(神秘)。这本书是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从书中的一本,对于导读类的书籍,对于初入门者,导读是前人外出探险之后留下来的攻略,不可能事事准确,导读是一个好客的举动,带我们进入原著的空间,而不是助教。

布朗肖对“文学的可能生”进行长久不懈的思考,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理论家。对没错,是影响着理论家,一位作家、理论家的影响竟然有这么大。他的思想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核心问题,那就是文学的意义和可能性。他的炽热来自于悖论的疯狂,他的冰冷来自于等待的耐心。这也可以理解对布朗肖而言,文学触及的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与我们理解理解和真理也有密切关系。这样出来的作品,已经是把自身当成话题,文学才真正成为它自己的问题,当悖论影响着布朗肖的思想,贯穿整个作品。看似四类:时政文章,文学评论,小说写作以及一种避开了任何现有文类定义的混合风格,都是由悖论也贯穿。

本书分析了布朗部分作品,做了思想源流简图,以及进阶阅读书目。假若想要了解一位思想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些靠谱的导读来看。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些。导读恰是为了不导读,而非为了导读而导读。倘若爱好文学的人可以选择看布朗肖,同样在,爱好哲学的人也可以选择布朗肖,因为他的作品中有着来严密性的哲学,潜藏着极严格、极缜密的思辩。

布朗肖,暗夜的守望者,孤独,却又虔诚,一如那紫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