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写下来吧!》读后感摘抄

《生活,写下来吧!》读后感摘抄

《生活,写下来吧!》是一本由[英]凯西·伦岑布林克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写下来吧!》读后感(一):小白也能GET到写作的秘籍了

真心推荐给所有姐妹们。不管是想写文章还是写写日常,这本书都特别的实用!里面讲了很多技巧,即便是从来没接触过写作的人,也能用起来~我已经把这个技巧分享给我的妈妈了,让她也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给她找点儿事儿做,不至于那么无聊!!

目前她也养成了每天写的习惯,哪怕是几十个字、几百个字,都是一种特别珍贵的回忆

《生活,写下来吧!》读后感(二):写作第一步:克服心理障碍

有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去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出地铁站看到一个书店挂着大大的Sale的字,爱捡便宜的我就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书确实很便宜,我逛了一圈,一下就被这本书的名字给吸引了,我一直很想写作,可是总感觉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拖着我似的。于是我决定买下它,看完之后,说不定我就会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了,或者至少不会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而从来没有写作的行动。

这本书确实是对我有了一些启发。它不是一本实操性的写作书,比如教你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寻找选题,如何打磨句子,而像是一本心理学一样的书籍,从心理层面,告诉你写作的意义何在,如何迈出第一步开始写作,如何克服对于写作的畏惧心理。

1.写作是一种therapy。写作是一个深度挖掘自己的过程,所以它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痛苦,因为人们有时候不愿意去面对自己。但如果能够坐下来去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感受,过往的经验,它就会如同一次漫长的心理治疗。当你坐下写作的时候,就如同坐在心理咨询室面对你的心理咨询师一样,你的苦痛,你的自我剖析,你的情绪,都在这个空间里自由流淌起来。

2.写作是一件需要持续投入的事情。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把写作当成一件正事去看待,总觉得它应该是生活的附属品,我要在做完所有的工作,生活中玩够了以后,我再在闲下来的时候顺便写作一下。结果当然就是,我的写作迟迟没有开始。写作并不是一件顺手的事情,需要你每天持续地投入时间,需要你抛掉所有的distraction,设置好时间,心无旁骛地只做这一件事,才能完成的事情。

3. 就让想法自由流动吧。写作是否应该提前计划?我想这因人而异,但我与作者有同样的感受,我拿起笔,或者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最终会写出什么东西来,我自由流动的想法,最终总会带我到达某个地方,而我现在还不知道那是哪儿。

4. 善待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减少对自己的负面评判。有时候迟迟无法开始写作,也是因为被一种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影响。别人写的那么好,我写的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我写的东西会有人看吗?我写的是不是太无聊了?停止评判!就写吧!此刻你应该忘掉读者的存在,或者想像一个天使一般的读者,他永远鼓励你,支持你写下去。

5.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记录。在写作中也应该降低期待,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记录。也许你现在觉得自己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记录的价值,但是当你在未来的某一天回看的时候,你会想,当时我要是把它记录下来就好了。记录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写下来吧!》读后感(三):驯化写作这头兽

读这本小书,时常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同样作为创作者,虽然各自的写作路径不尽相同,但一些经验和感受却是相通的。先来说作者凯西·伦岑布林克,她是英国小说家,曾经出版了《爱的最后一幕》《心痛手册》《亲爱的读者》《活着》等多部作品,有丰富的创作经验。虽然中国的大多数读者都未曾听过这位作家,但看完此书,你会感受到她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她不断地走出书房去讲授写作课,甚至在节假日或监狱里也能看到她讲课的身影。她对讲课的对象不设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来听,无论这些人的人生阅历、教育经历如何,都不应该构成写作的障碍。她坚信通过写作,能够改善每一个人的生活。这份热忱,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者的态度极为谦虚平和,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当然她也说明了这只是她个人的经验和习惯,不是指导,不是规则,而是参考。的确,她的很多创作习惯与我迥然不同,可是并不妨碍我读此书时常有“会心一笑”的时刻:是的,就是这样的;没错,我经常在这个时候崩溃了;对对对,我也是靠这个办法渡过了写作上的一些难关;噢,这个方法不错,我下次也试试看……这种无声的对话,时而会发生在我的阅读过程中。

作家唐诺曾写过一篇《小说家》,在文中他说道:“年轻小说书写者难能一步登天的,是足够的经验材料,这需要多一点时间,以及在时间里某种不懈的、追究的、心里始终有事的态度,由此一点一点获取对世界、对生命本身的丰硕解读能力。这当然是小说书写里比较苦、比较无聊而且最缓慢不耐的部分,日复一日,光彩尽去;也往往是小说书写里最悲伤最容易瓦解年轻书写者心志和信念的、让他们不断自我怀疑的所在。”

他说的是年轻小说书写者,当然也可以更宽泛一些,那些想要拿起笔写作的初学者,都有一个“不断发生自我怀疑”的阶段。很多人往往就在这一关卡住了,没有再往前进一步。全书一直在做的一件工作,在我看来是“写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觉得难,那请靠近一点,不要怕,把“难”掰开了揉碎了,让你看其中的症结,进而敢于去书写。写的质量如何,读者会怎么看,会不会得罪相关的人……在写的那一刻,要学会去屏蔽和忘记。心无旁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体会到创作自身带来的愉悦感,“最重要的是开始,是养成把只言片语记到纸上的习惯。……写作的私密性允许我们把所有忧虑都写到纸上,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纸上写下一些字词。”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无法修改完《爱的最后一幕》,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她的经纪人和蔼地安慰她:“自我怀疑与创造力是交织在一起的。我虽不了解其中的缘由,但是所有我认识的拥有创造力的人,都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知道,哪怕是成熟的作家,也一样生活在绝望和怀疑之中,“在出版之前,我们担心自己没有天赋,担心自己把时间浪费在无人问津的东西上面。出版之后,我们担心自己只能写出一本书,而这本书已经把自己的心思挖空了。”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我自己来讲,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幸福的,整个人像是章鱼一般伸出无数触手,随时都能从身处其中的时空中攫取到写作的灵感。走在我前面的小孩子,刚理完发,低头踢着路边的石子;风从杨树林那边穿过来,抚在脸上,带着运河的水腥味;修车铺的师傅早早地坐在马路边,在他身边的是黑色胶桶,里面盛满了水……大脑像是充满了电,被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促动,文字一个个在心中啪嗒啪嗒地出来,怎么表达都舒服。那段时间,就是写作的高峰期,每天都沉浸在创作的兴奋之中,仿佛是神在助你,借着你的手在书写,根本不用担心会有枯竭的时候。

往往就是这样,有高潮也就有低谷。一段创作的高峰期后就是长长的一段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低谷期,脑海里盘旋着“我要写我要写”的欲念,就好像一个石磨在转着,然而磨子下面没有可供碾磨的食粮,只有空空刺耳的石面碰撞声。沮丧到极点,简直是连废话都写不出来。脑中堵塞钝化,我要说,我要写,我要表达,然而那位神粗暴地把我手中的笔给夺走了,我连说话的能力都没有。最要命的还是“自我攻击”,我经常一下午都在跟自己做斗争,写了一两千字,一个声音一直不停,“写得这么烂,为什么还要写?”坚持写了一个小时后,那声音又说,“又是熟悉的套路,你为何要自我重复?”又停了半晌,那声音和缓了,“好了,虽然不好,可是你就写呗,我骂我的,你写你的。”又一次鼓起勇气开写,“脸皮一定要厚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