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唐李白·凤凰台的读后感大全

大唐李白·凤凰台的读后感大全

《大唐李白·凤凰台》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李白·凤凰台》读后感(一):不适合初了解李白的人

我觉得不适合一下子接触李白的人看。

比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还是有很多不是很让我个人满意的。

它的时间点太乱,并不是从儿时开始讲起,而是更偏向于讲故事。会让不了解李白的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这个书评真的没谁了,必须要一百四十个字?可是我实在憋不出来了,水一水吧。

我想讲的是我的感受,也就这样吧

这会是因人而异的,不喜勿喷

《大唐李白·凤凰台》读后感(二):酣畅淋漓的阅读

与第一部少年游相比较,第二部读起来更为酣畅淋漓。作者对大唐风物民俗的内容少了,文章典故却多了。有的典故可能为了科普,出现多次,比如秋风起,思鲈鱼。此书虽然不算很大众,但绝对不至于看不懂,个别字较晦涩,但通读之后还是能理解其含义。我等不是中文系毕业,语文最高水平仅限于高中,读下来也无特别的困难。

评分不高的原因第一可能是趣味点的关系,有的人爱看典故能长知识,有的人只爱故事情节。对我而言,关键是怎么能把典故和情节结合的自然不生硬。书中对李白身边的人物描写都很出彩,但是对李白本人的部分还是不够。阅读的能力应该并不仅仅在于识字断文,虽然也有不识之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欣赏。

《大唐李白·凤凰台》读后感(三):李白的寂寞谁人看见~

期待已久的第二部,得到出版消息后,在开会期间还特地找了同行,答曰就带了一本,已售出。看样子,同道中人不少。

风格类似第一部,实际上更飘渺一点。大概第一部写的时候李白是个学生,踏踏实实地跟赵老师学习。第二部,就是要初出茅庐,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了。

古文古字依旧很多,看到大家说得买本高于书价N倍的古汉来研习下的时候,还是深有同感。不过,大概研究唐朝文学的人看得才更有滋味一点的。书的功能,有时候就是让你死心塌地,痛不欲生却又欲罢不能的那种感觉。

第二部中的李白,年纪上比少年游中的年长,但骨子里的寂寞却一直沿袭。“天才李十二”,一家一国,天下功名利禄,做仙风道骨的无为游客,还是食遍人间烟火的“成功人士”,甚至各种情感开始在他身上游离。断续地开始,挣扎地结束,却又若即若离。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还未尝尽天下悲喜甜苦,却分明看到落日余晖落寞的背影。

与人分享这本凤凰台,答曰:毕竟李白太悲,相比较还是更喜欢苏轼一些。

人生万物,同而无异。

《大唐李白·凤凰台》读后感(四):没怎么看,不习惯顺序

只点不面,过于片面与局限,

不系统不完整,

随性而就不精炼,

不成体系。

盛唐诗人繁多,只取一人不足概全貌。

况且李白生性高傲孤僻,

与诗友亲朋也是交文不交心,

源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3人”,

周围一大群俗人不找,可也有人气肉香,

暖得了被窝与心肠,

篇寻诗意,遍寻不着就喝闷酒,

为人不够豁达,难免官场失意,

才气不能当饭吃,做人还是接地气实在点为佳。

《大唐李白·凤凰台》读后感(五):大唐李白???

我实在想不明白,张先生是在写李白还是在写李白身前历史。 对于李白,既是十分熟悉,同时也是十分陌生的。说对他熟悉,无论是张口便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怀,还是”安能摧眉拆腰事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这些都是我从小认识的李白。说对他陌生,则是对李白的生平历史不甚清楚,对他的事迹更是知知甚少。所以,一直以来都渴望有一本真正值得阅读的李白传记书籍出版。在无意之中看到张大春先生的《大唐李白》,初读《大唐李白.少年游》时,被张先生深厚的国学底蕰所征服,对于此书可以说如获至宝。记得初读时是在贵阳到蚌埠的火车上,加上晚点的时间,在车上约有三十个小时左右,其中有一半的时间在阅读张先生的《少年游》。 《少年游》主要是李白未出蜀时的一些事迹,主要是在记叙李白跟随赵蕤的学习经历。书中用语三分古文,七分白话,但是对于中文系的学生,这算不上是一个大问题。对于这种语言风格反而有一种亲切感,让人觉得有一种文气在胸中回荡。书中杂以神话传说和历史史实,大大增加了小说的的丰富性。对于李白个人事迹的描写和诗歌的引用自不必说,这也是做为传记小说的必须物,也是让读者具体认识和感受鲜活李白所必须引入的东西。《凤凰台》也是引入了这些东西,因为看标题也知道,对于《大唐李白》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十分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糟糕,本人只阅读了《少年游》一整部和《凤凰台》不到半部。初读所带来的良好体验在后续读时消失殆尽,原本畅然之气突觉堵塞无比,更有甚带来胸闷气断(对是就是断)。 究其原因如下: 《大唐李白》究竟为何人而写?为李白所作?我看不像!仅举一例《凤凰台》第二回目“蚀此瑶台月”,其中所写王神念一人,由此人作引,继而写到其后代王仁皎和其子其女(即后文被废之皇后),由此又引出西汉武帝和陈皇后之事,由此引出《长门赋》轶事,最后才写李白。我始终不能理解张先生为何书写李白传却着墨不多,反而在与李白并无甚多干系之处却用力过重,未免让读者犯疑“我究竟在读何书?”。史书?不是。仙书?不像。传记?更不是了。 头重脚轻,其实这倒也无所谓,只是让读者摸不到头脑,胸中三分嘀咕,七分不爽,便是此书最大弊端,既是为李白立传,便应时刻以李白为主线,其他材料只为李白服务。其中穿插些许史料、神话,自然可以让读者更好把握其中的背景以及理解李白所作诗歌。然而书中过于强调对材料的引用,从而导致对于李白的刻画产生了弱化的视感,不免让人感到十分的不快。若说得严重可谓吊书袋,虽让人觉得此书作者底蕰十分深厚,但真见功夫处却让人感到时鄙薄。 有人会说,书中对于史料的引入,可算作对于知识不深,史学不好的读者所做的补充,如果要如此,为何不去作一点引导,让读者阅读史书,岂不更好。 此书虽条理尚算清淅,然杂枝所生过多,果树杂枝生多,农夫尚需剪去繁杂,更何况洋洋洒洒数以十万计的大书。此书虽为李白传中比较好的作品,然仍有诸多毛病,让人唏嘘。不打算继续往下读,若剔除2/3与李白无关内容,尚可谓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