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读后感100字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是一本由[美]托尼·朱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读后感(一):欧盟的文化启示

书里有一个观点令我印象很深刻,在谈到英国人在欧盟里的角色时,大部分英国人从心底其实并未完全认同自己属于欧盟的一员,这在他们谈论到自己国家或欧洲其他国家时,他们总是用来自欧洲来称谓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或事物,而对于他们自己,则直接会提英国;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也曾与来自英国的友人提及这一现象,她们表示也很惊讶自己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区别,但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并表示很多时候她们确实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英国而不是欧洲,就像刻在他们潜意识里的符合一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太难被历史尚短的欧盟所影响,这一点对于英国人来说尤为突出。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读后感(二):“欧洲”的中心

没想到厚厚一部《战后欧洲史》,我所理解的标题中的“欧洲”却直到最后几章才第一次作为主角登场;也没想到,在第一卷中已公然预告的“旧欧洲的终结”,居然在第四卷依旧是进行时。

即使是像冷战结束和欧盟成立这样的重要时刻,也不可能确凿地在历史上划出新旧欧洲的分界线。甚至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新与旧的拉扯仍在继续:欧洲内部,过去的裂痕还未弥合,新的矛盾(种族、贫富差距)却日益凸显;外交上,在对盟友美国挥之不去的疑虑和已告破产的对俄政策之间,欧盟似乎仍未找到一条确定的道路。那个“真正”的新欧洲仿佛总在未来,或者永远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的)想象当中。

一个有趣的小测验: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欧洲的地图,然后猜猜它的地理中心在哪里?是奥地利、波兰、还是匈牙利?

都不是。以整个欧洲的经纬度范围来衡量,严格意义上的中心是立陶宛。

这是在维尔纽斯旅游时向导提的一个问题。答案本身、以及在场每个人(包括我)听到答案时的惊讶之情,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新欧洲与旧欧洲最好的寓言。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读后感(三):记录

1.坑爹的翻译问题又来了,不同于第一本莫名其妙的长句,这本在具体人名翻译的不准确(因为是当代史,里面相对于大众较为熟悉的人名来说,稍微不准确就能看出来)。以及错误,显得可读性本身不如上两本。

2.头两章是第三本的延续,继续讲述巨变的东南欧,对于南斯拉夫内战来说,提供了一个完全与新闻联播相反的角度,包括对具体人或者事情的分析与认识会颠覆大众概念认知(如北约名誉扫地,南斯拉夫政客的失败,欧盟的脆弱等等),倒是不失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3.后面三张完全是议论,非常非常多余,以论带史在第四本书非常多,如果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第三册欧洲巨变)完全可以,可是当下欧洲发展趋势并不明朗,太多的议论与预测并不能准确预测历史的整体方向,虽然整个世界的历史是前进的,但是不能因为大的方向从而得出一些过于肯定的结论,这样反而贻笑大方(比如全书最后一句话“21世纪是欧洲的世纪”)。

4.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介绍文化史,但很可惜,作者对于美学的认知在当代欧洲还是有些刻板了(比如他认为《再见列宁》这部电影是对社会主义压迫的讽刺,甚至觉得结尾过于温情的画面削弱了整部电影的主题,拜托,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反压迫……)。对了还有那个“球技一般”的英格兰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

5.可惜作者很早就去世了,虽然在这本书中,他预测到了欧洲一体化的矛盾,极端主义的抬头,欧洲移民带来的问题,但是很可能他看不到08年经济危机的破坏,穆斯林对欧洲的冲击,俄罗斯对欧洲(乌克兰)干扰,极端保守主义的胜利,以至于英国退出欧盟这一历史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果看到以上一切,不知道他会不会对自己在书中的一些观点有所改变。

6.对于新欧洲本身难产的宪法和当中“国家主权”带来的种种问题,看完书我突然觉得和另外一个事情有着很有意思的对比:欧盟始终不能解决国家主权和欧洲主权两者之间的问题,作为一个人他的某国人思维和欧洲人思维会不会有所冲突?当上面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欧洲联盟永远不能朝着联合的实体国家方向前进;作为对比,当苏联解体的时候,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选出自己总统并且制定自己的宪法,同时还纷纷宣布本国宪法主权高于苏维埃宪法。虽然两者中本身性质就不一样,但同样是“国家”与“组织”之间的先后关系,人民自身的地位,这么一对比就很有意思了。

7.同样,矛盾一直存在,欧洲人自身的骄傲与优越感往往是双刃剑,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但是也会让欧洲人在自己的一些行为上选择性遗忘,甚至对异族人有着骨子里的蔑视————从前是犹太人,现在变成了穆斯林,但是很可怕的是穆斯林本身严格的教法和森严的组织形式本身对欧洲无论是各种方面都是巨大的冲击,历史正在发生,老的经验解决不了新的问题,甚至越弄越糟,如何面对当今世界,这不仅仅是欧洲,也是我们将要去面对的问题。

8.同样,对于美国或者俄罗斯,欧洲本身又是复杂的心态,这同样是自古以来的优越感在作祟,但是惨痛的历史教训很多,欧洲人本身对于未来的发展也不是很明晰,“团结一心”反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美好又不切实际的梦想。是“世界的欧洲”还是“欧洲的世界”,这关于欧洲明天的问题,看完四本书结合当下来看,反而更加亦真亦幻。

9.最后的跋突出了欧洲本身一段被刻意遗忘的屠杀史,这表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但作者对于当下知识分子地位的式微也在之前提及,所以这份良心在当下的意义究竟还能用多少,同样,虽然本书写的非常精彩值得一读,但是能很明显感觉在东欧方面作者很多议论来自于议论,带有的贬低之情非常明显(我甚至都怀疑他应该没去过俄罗斯或者曾经的东欧),这让整个书打了折扣。

0.同样,里面会让人看完了有所思考,但是一些记叙上会显得比较浅显和散漫,这一点略逊于《光荣与梦想》(作为横向对比确实是很相似,但仅仅是相似,光荣与梦想当中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我至今还能铭记,但是这本书当中留下的闪光点,也有,但是还是不太多),不过终究看完了,这套书还是有可以思考的空间,意义也不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欧洲不一定是未来,但一定是最大的一个参考与经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