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反思法国大革命》的读后感大全

《反思法国大革命》的读后感大全

《反思法国大革命》是一本由[英]埃德蒙·柏克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思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一):王国的宪法不是算术问题

英格兰人民的幸运之处在于本国的士大夫们成功地托古改制,利用古老的日耳曼传统发展出了近代的英国宪政。英国议会的原则不似法国那般诉诸抽象的理性,而是由上古三代之治时的部落民主演化而来。即便是废立君主这样革命性的行为,也披上了一层因循守旧的色彩。理性设计对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共同体来说,其发挥的作用始终是破坏性和瓦解性的。

人类有限的理性无法穷尽社会演化的复杂性,最为妥贴的选择是交由一双无形之手来完成。未能形诸文字的风俗与传统蕴含着先贤们治理社会的真正智慧。

不存在抽象的人与抽象的权利,一切基于虚构演算的制度设计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国家的治理应当交给具有丰富经验的政治家,而不是善于思考的理论家。

《反思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二):收获不如想象大

旧制度和大革命之后,翻开这本书之前是有很高期待的。狄更斯在几十年后从英伦三岛上回望那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曾经造就了双城记这本名著,作为大革命的同时代旁观者,也是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的伯克,他眼中的大革命又有哪些洞见。远邪的同学整理了一个很有远邪风格的读书笔记,更有参考价值。在这里就谈谈个人感受。

可惜前面虽然称不上晦涩,也远远不是通俗易懂。对王权的推崇和对民主的否定至少从我看来缺乏决定性的论据支持,辞藻再有老牌绅士的优雅华丽也没用。后面对宗教以及教士阶级的讨论也是如此。如果今日有一作家将反对民主制、歧视犹太人、鼓吹宗教特权等等内容写成一书,恐怕出版都是难事吧。

唯一值得佩服的大概是从对军队的分析中预言了军政府的诞生和拿破仑的兴起。

《反思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三):看热闹的绅士

高分是因为观点能给自己一些反思,不代表赞同。好像第一次正式接触保守主义?(之前看《乌合之众》的时候好像都不太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啥……)柏克给我的印象大概是站在贵族楼阁的窗台旁居高临下看革命的英国绅士。他的终点是为了所有人,但是起点总是少数人(比如财产权)。逻辑好像天衣无缝,但是那是建立在他人生而不平等,所以有些痛苦可以漠视的理论基础之上。用时效性来说明财产的合理性挺有意思,对霍布斯和洛克都有批判继承,古典和消极自由的糅合,很有中庸的感觉,确实是驯服革命的好手段。财产观看到了哈耶克的影子,逻辑上可以自洽,但是优胜劣汰带来的灾难就能保证稳定和维持根本的制度吗。逻辑延伸仅仅是逻辑延伸罢了。柏克看得到大革命时的血雨腥风,却看不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人间悲剧。有启发性也仅仅是启发。确实是一种保守的构想。作为上层社会的人,确实也可以没有一点理想主义。

《反思法国大革命》读后感(四):《反思法国大革命》出版说明

《反思法国大革命》自1790 年出版以来,两百多年不断印行,在世界上有广泛持久的影响。

2003 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欧洲思想史名家,耶鲁大学教授弗兰克·M. 特纳(Frank M. Turner)领衔编辑整理的新校注本,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公认是当今《反思法国大革命》最为权威的善本。

启蒙编译所根据此版本安排翻译,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语言清晰,文风畅达,尽量展现出原著一气呵成的激昂文采。

启蒙编译所遴选译者较为严格,不慕虚名高位,只唯实力态度。译者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相当的文字功底,更有百万字的翻译经验,加之态度严谨,因此,这个译本达到了预期,是一个值得读者信赖的译本。

如此重要的学术经典,理应有多个译本共存。我们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好的译本,所谓后出转精,这是读者的幸事,也是学术规律。

译者将柏克本人的注释标记为“原注”,将特纳教授的注释标记为“编者注”,以示区别。此书原是柏克写的一封长信,为方便阅读,我们按照内容划分了章节,拟定了标题,编辑了目录,并在书后附了译名对照表,供读者参考。

《反思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五):反思“反思法国大革命”

最近一直在消化“库存”,这本也是库存之一,前两年有阵子醉心于法国大革命和西班牙内战,结果就把这本看着看着给忘了。所以今年快点捡回来重新看。 之前看还有点懵懂,但经过这两年美国大事件的喧嚣,这次发现了不少“新大陆”并找到很多看点。且听我娓娓道来。 作者埃德蒙•伯克以信件的方式将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所闻所见一一分析。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由于所处年代的制限,我们并不能对作者寄予超出时代的期望,也不能带着现代流行的意识形态去观察作者的思考和分析。 如果对于作者来说,本文的侧重点是在于反思(其实个人觉得更好的说法是“审视”),那么对于今天这个时代的读者可能从以下两个重点去理解会更加恰当: 一、18世纪英法国家制度之比较 因为对于法国历史特别是政治制度还未深究过,所以只能从作者的一众描述中去玩味一些个人理解,如有不足,还希望路过的看官给予指正。众所周知,英国在经历了光荣革命之后,依然秉持其君主制不变,同时,即便政教分离,宗教(基督教新教)也依然作为其社会各个层面的指导,因此英国的“革命”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改革”,或者说是“保守的革命”,“大胆的改革”。而法国大革命不同,是在完全推翻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其史无前例的新事物。

所以,作者在区分两者时做了大量的说明和分析。 二、美国独立革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虽然这点作者并未明确指出但从作者对革命后的新制度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地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新制度对美国独立革命种种制度的照搬照抄。当美国在独立革命以先作为若干个“小国”或者说“无国”状态下存在,之后由于共同的目标必须凝聚在一起,成立一个松散的国家时,而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完全不考量这种先有的历史和背景,而是人为地将一个本身是极具凝聚和统一的国家硬性地打散成若干个小共和国,即使不说两国本身疆域的悬殊,人民的组成不同(前者是短期内不同国家的移民而后者是历史悠久的统一民族),单单看那些简单粗暴的几何划分的方式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除上以外,作者还从财政,军事,三权等政治制度中分门别类地对大革命以后的制度及后果做了详尽的分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回到作者本身的经历,如果当我们看到作者埃德蒙•伯克对美国独立的立场,对新教的支持,我们可以明白其并非一个“冥顽不灵”的老夫子,而为何在法国这场所谓的“启蒙运动”中却坚定地持反对态度,从其在本书中的详细分析中我们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从这点来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反思的,当我们谈“保守”的时候,我们到底谈的是什么;当我们谈“自由”时,我们是不是真正地明白什么是“自由”;当我们以为“革命”是一个褒义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以上个人浅见,权做伯克这部巨著的所读笔记,以念后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