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摘抄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摘抄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达恩顿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8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一):盗版书

正在读(严格意义上也不是读,就是随便翻翻),先随便写了点感想。

读了一些关于法国革命前的盗版书的事情。专制王权最热爱禁书(以及通过特许的方式,只让一些御用出版商印书,从而达到事实上的禁书),我先前了解的是,许多伏尔泰、卢梭这类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当然也有大把嘲讽或窥视君王贵族的污泥文学,往往都是在瑞士出版、然后由只是为了赚些钱的盗版书商背过阿尔卑斯山才流入法国民间黑市的。

今天又读到,当时法理上归属教皇国的法国城市阿维尼翁那时也是盗版出版物的中心,因为算是外国,所以可以逃避专制王权的审查制度和特许制,但又因为在行政和商业上基本算是法国的一部分,而不用缴纳关税,也不必同一般的进口书那样被海关审查,所以大把禁书就在阿维尼翁的小作坊利印刷、然后流入法国。读到这里就已经让我想到家乡南边的某城了,哪怕不说文绉绉的玩意儿,我们父母一代听的靡靡之音,猫王、披头士、还有五花八门的迪斯科之类的磁带,不也是这么倒腾过了落马洲的吗?

但是不妨再想想:法国官员又不是傻,那会体制内也没到离群索居的程度(不然几十年后哪有那么多出身旧制度公务员的革命者),他们的家人朋友、甚至他们自己都会读到这些禁书,怎么可能弄不清眼皮子底下这些让凡尔赛宫焦头烂额的出版物是哪来的呢?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二):图书销售的日常

作者梳耙纳沙泰尔出版社以及巴黎相关的档案,还原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一位名叫法瓦尔热的销售代表的环法之旅,带我们一窥在200多年前的法国,图书如何流通和传播。不同于很多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历史写作,这本书的视角更加贴近当时的普通打工人。 前12章记录了当时的图书分销、运输、推销、回款种种细节,细致到有些琐碎。13章和结论讨论了当时书商的书目和相关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下也值得讨论。 初入行上编辑培训课的时候,老师提醒我们,关注书的文化属性时,别忽略了它的商品属性。书,也是一种商品。书中那详细的书目和销售记录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作者上一本《启蒙运动的生意》体现得更加充分。 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但是,印刷成本的降低,也使得各种盗版泛滥。 “书商在订货时,出版商在选择要印刷和要交换的书籍时,个人的观点、品位或意识形态立场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决定。”图书选品真的是几百年来书店和书商都在面对的一个问题。当下,一家书店也会在选品时考虑门店的规模、书店定位、顾客、图书定价和进货折扣、库存、回款周期等等因素;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立书店,最为人乐道的事情之一就是超出读者预期的选品。而在书中的那个时代,书商“最关心的事情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对于书籍传播研究中的另一个话题“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反馈”,本书作者未做过多讨论,作者坦言“一些解构阅读史的尝试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但一直没有摆脱可用资料匮乏的困境。” 至今没蹲到《启蒙运动的生意》再版,略遗憾。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三):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3/02/%e6%b3%95%e5%9b%bd%e5%a4%a7%e9%9d%a9%e5%91%bd%e5%89%8d%e5%a4%95%e7%9a%84%e5%9b%be%e4%b9%a6%e4%b8%96%e7%95%8c/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美] 罗伯特·达恩顿 / 高毅、高煜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1-1

子扉我 2021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1年3月2日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四):史料编排比结论更有趣

我作读书报告或论文(xueshu laji)时常常遇到的头痛的问题,就是以何为线索,才能清晰完整地串联编排起史料,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供人阅读。这往往是我最耗时间的一个环节——大概诚如木心所说,中国的史家一开始就是文学家,中国的历史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我虽然连他们的衣角都拽不到,但血液里好像就跳动着这样的因子。

——扯远了。达恩顿不是中国人。不过这本书我思考最多的却也是这个问题,如何编排起这些琐碎冗杂又枯燥的史料?纵然达恩顿可以比前辈们幸运,能把【有点儿用却旁枝末节的】史料放到网站上,有兴趣有需求你就看看,没兴趣也罢,影响不大。

但是!历史学不是史料学!!!

达恩顿的叙述逻辑是以一位销售代表在旧制度的最后几年里巡游法国、为出版社开辟图书市场的旅途为线索的,诚实地反映出除了巴黎以外法国外省广大地区对于图书的需求。我地理很差,跟着走了一遍倒还清晰,且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比这更好的叙述线索了。非常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达恩顿的研究重点,即将【书籍】和【贸易】联系在一起,探究其传播的过程,并从中连带着挖掘出一点【思想】的掠影,是“消费”问题不是“阅读”问题。不明确这点会产生很多误解的。

有一些地方我觉得浅尝辄止了,但作为新文化史里又比较新的领域,它提供的研究范式却还不错。由于史料实在琐碎,达恩顿文笔比起孔飞力呢还是差了一丢丢,所以不适合非专业读者读,有点枯燥,有些地方会觉得很没必要很重覆。但这个研究是扎实的,他也很实诚地把本次研究cover不到的缺点都列出来了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读后感(五):以小见大:它填补了图书历史的一页空白

身处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很难想象几百年前的想要获得一本心仪的图书有多困难,更无法想象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怎样的。

罗伯特·达尔顿《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为我们打开了这扇回顾历史的大门。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研究历史资料,主要通过法国图书销售代表法瓦尔热的视角以及他的账目开支为我们揭开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之谜。而本书主要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图书传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他们是如何传播图书的;其二,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的市场主要销售何种类别的书,即所谓的畅销书。这些研究看似不是主流,但却让我们从侧面看到图书传播的不易,也更能明白为何任何历史朝代都不乏盗版书的原因。

通过法瓦尔热的开支账目以及他的销售路线,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两百年前身处社会下层人的贫穷与无奈,他们工作勤奋、相当谦虚、作风严谨、渴望取悦他人,可这仍然无法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而对于销售图书,法瓦尔热一直怀着虔诚的心,虽然贫穷,可“当他要迈进城市大街上一家陈设齐全的书店时,他必须打扮得光鲜体面才行。”他甚至舍得花年薪5%的钱用来购置西装。但图书推销员的日子艰苦,无论是在途中还是书店,徒步的行走让差事花费时间长,而解决账目纠纷,寻找新的纸张货源等问题也是其分内之事。其实无论是销售、运输、出版、装订,大多数工作都是下层人来做的,而他们亦是如同法瓦尔热一般,即使辛勤工作,收入依然不够丰富。

如此情形之下,势必导致盗版书籍的一度盛行,毕竟图书也是一门生意,而生意人最先考虑的便是利润问题。而当时那个时代,边境管控不严,又有利可图,走私活动比较容易,尤其书籍,这种环境也让盗版书的流通更为猖獗。譬如,纳沙泰出版社对于盗版书和禁书的出版,就得利于此。盗版书籍与禁书的利润丰厚,市场需求度更高,加之边境管控不严,代理商和书商向有关人员行贿,出版屡次顺利进行。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任何时代,盗版书的出现在也影响着图书行业的发展,如若不然,兴许图书行业无法运营下去。

当然,图书的出版与流通,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代人。“关于书籍需求的统计说明,思想启蒙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旧制度的文化。”其中,最能证明启蒙思想普及情况的著作,便是非梅西耶的《2440年》。而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来的法国大革命。

无论如何,《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以法瓦尔热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事无巨细的展现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于是一幅恢弘巨图便展现在世人面前。 它让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待历史上图书销售流通的不易,理解了为何盗版书如此猖獗;同时,它也填补了图书历史的一页空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