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锦集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锦集

《舌尖上的历史》是一本由(美) 斯坦迪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一):综述性质的历史读物

旅途中读完的小书,整体上来说还不错,至少在中信出版的书籍里算是比较名实相符的。没原来所预想的轻松诙谐,主要谈的并不是各种食物本身的历史,而是这些食物对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思想政治变迁,尽管作者并没有提出什么独特的见解,但知识比较丰富,翻译比较流畅,作为一本综述性质的历史读物还是合格的。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二):食物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远古时期至今,食物都深深影响着人类行为选择。本书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出人类历史和食物发展历史相行的脉络,从经济、政治、文化多角度分析,阐明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地位。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有选择地对农作物进行甄别,选择性改变了农作物的基因分布,而由此造成的定居农耕与狩猎采集食物供给的不同,反过来也影响了人类的基因分布。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三):告别内卷史

挺好玩的一本书。人类就是不断在寻找第二曲线的历史。在遇到马尔萨斯之墙前,如果不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战争,疫情,内耗将消灭既有制度和人口,来减缓对资源的损害。在这里,有契机,抓住了就改天换地。比如,土豆西行与甘蔗东游。前者,让英国坚定走上工业社会;后者,则摧毁了拉美,带来了血泪。历史说明,食物从来与制度,信仰,科技等联系在一起。当然,还有一种解决思路,说个笑话吧。克里姆林宫曾经鼠患猖獗,科学家,政治家等束手无策。一个农民在克里姆林宫树立一个牌子:集体农庄。于是,一半鼠逃,一半饿亡。就当个笑话听听,当真你就输了。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四):《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

三年前买的书,当初看了一点就搁到书箱里面去了,最近拿出来看完它纯属是冲着这本书在豆瓣网上的高评分而来的。

此书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还算符合书名,主要描述了人类日常某些特定的主要食材在历史上驯化与传播的过程以及其对人类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至于此书后面的三分之一主要描述了食物产量对战争胜负、工业化进程、政治局势、环境气候的间接影响,个人感觉其内容有点牵强附会与偏离主题。

总体来说,此书写得中规中矩,核心写出了动物与生俱来的觅食本能一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左右着人类的活动行为。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感(五):译者也是个靠谱的牛人啊

一点击才发现她翻译了很多生活类和很难翻的社科学术类图书

http://book.douban.com/search/%E6%9D%A8%E9%9B%85%E5%A9%B7

还有,学历史的都知道曼素恩那本《缀珍录》大陆版是定宜庄等人翻译的,其实台湾版的译者也是这位杨雅婷啊。

出于这一点,看来可以放心地看这本书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