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的普世文明》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普世文明》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普世文明》是一本由(英)V. S. 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50,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普世文明》读后感(一):正直勇敢智慧的辛辣毒舌

看完本书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人对奈保尔颇有微词,这本书评分在微d也远低于它获得的荣誉。我也曾被误导认为他只是一个尖酸刻薄之人,但看完本书发现真正的奈保尔是正直勇敢充满智慧,同时辛辣毒舌的,哈哈哈。最后一章的演讲既是对跨度几十年各地纪实杂文的总结和拓展,也对他自己的宗教观和文明观进行了剖白,是我读到过最客观、智慧、人性化的一种: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了解多种文明体系的人来说,能引导人追求幸福的最有核心吸引力。我认为这个答案符合时代的必然。

这本书里的故事在一开始并不会给出相关要素,像大江大河的源头一样淅淅沥沥,细碎得有些难读,总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慢慢浮现关键信息,总令人脑子一亮,偶尔需要读者自己发掘事件与故事的奇妙之处,互动感十足。展示历史伤口的故事写得哀婉深刻而不矫揉造,我之前已领略过王小波的尖酸讽刺手法,何伟的天真痛击风格,现在奈保尔的猛然辛辣做派也很戳中我。

在书中虽然奈保尔没有明确表达对中国的感情好恶,但一提到中国的部分、我以为会有具体描述的时候,总是会戛然而止。我怀疑有删减所以对照英文版查看了文本,发现英文版也并没有相关后续文字。也许奈保尔不会随便对没深入到访过的地方的发表意见。毕竟他对阿根廷的情绪和埋怨直冲脑门,我认为他作为纪实作家的那一面也并不含蓄,文字尽显观念和性情。果然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年过八旬虚弱的奈保尔于2014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说:“我也许不会写中国,这是个巨大的国家,写中国需要大量的观察和知识积累,我没有这些东西。”太遗憾了……幸好,我还有何伟,祝愿他新作顺利。

《我们的普世文明》读后感(二):作为以后看奈保尔小说的背景参考会再回顾✨❗

看完本书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简中圈一些人对奈保尔颇有微词,这本书评分在某平台也远低于它获得的荣誉。我也曾被误导认为他只是一个尖酸刻薄之人,但看完本书发现真正的奈保尔是正直勇敢充满智慧,同时辛辣毒舌的,哈哈哈。最后一章的演讲既是对跨度几十年各地纪实杂文的总结和拓展,也对他自己的宗教观和文明观进行了剖白,是我读到过最客观、智慧、人性化的一种: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了解多种文明体系的人来说,能引导人追求幸福的最有核心吸引力。我认为这个答案符合时代的必然。

这本书里的故事在一开始并不会给出相关要素,像大江大河的源头一样淅淅沥沥,细碎得有些难读,总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慢慢浮现关键信息,总令人脑子一亮,偶尔需要读者自己发掘事件与故事的奇妙之处,互动感十足。展示历史伤口的故事写得哀婉深刻而不矫揉造,我之前已领略过王小波的尖酸讽刺手法,何伟的天真痛击风格,现在奈保尔的猛然辛辣做派也很戳中我。

在书中虽然奈保尔没有明确表达对中国的感情好恶,但一提到中国的部分、我以为会有具体描述的时候,总是会戛然而止。我怀疑有删减所以对照英文版查看了文本,发现英文版也并没有相关后续文字,因为来源是某z网,审核应该没那么神通广大。也许奈保尔不会随便对没深入到访过的地方的发表意见。毕竟他对阿根廷的情绪和埋怨直冲脑门,我认为他作为纪实作家的那一面也并不含蓄,文字尽显观念和性情。果然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年过八旬虚弱的奈保尔于2014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说:“我也许不会写中国,这是个巨大的国家,写中国需要大量的观察和知识积累,我没有这些东西。”太遗憾了……幸好,我还有何伟,祝愿他新作顺利。

《我们的普世文明》读后感(三):【转】学习者 读书人 观察家 ——我的读书心得 By 陆建德

学习者 读书人 观察家 ——我的读书心得

原载:《光明日报》2015年1月6日第10版

作者:陆建德

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最近十年真是突飞猛进,每接到新书单,就像走在山间,美景不断扑面而来。刚刚过去的2014年,值得一提的好书实在太多。我的本行是英语文学,先从这方面说起。

奈保尔写过不少游记加时评的作品(可归入我们说的报告文学一类),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是非常有名的,如《拥挤不堪的奴隶营》《迈克尔·X与特立尼达》《亚穆苏克罗的鳄鱼》《阿根廷与伊娃·庇隆的幽灵》等等。2002年,他将这些颇具规模的文章汇集出版,书名是《作家与世界》。这本书由新经典文化公司引进,中文版的书名是《我们的普世文明》。奈保尔在1992年到纽约作了一次演讲,题目为《我们的普世文明》。演讲词收入《作家与世界》,是该书的后记。我以为原来的书名很好,似乎不必改动。推荐这本书,是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阅读兴趣的局限。对所谓的“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时势,我们是不甚了了的。奈保尔这本书收有20篇文章,分“印度”“非洲与大流散”和“美洲记事”三个板块,创作于1962年至1992年。现在经常说“走向世界”,但是兴趣却是集中在自身,文化的活力往往取决于该文化的中上阶层对外部世界的浓烈兴致、充分了解和自觉的比较意识。写小说其实不难(一般而言,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又当别论),写出奈保尔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才是难的。我以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精髓往往体现在这种叙事能力上。我们的新闻界、外交界乃至政界中一些人士也要一改慵懒的作风,使自己变成如饥似渴的学习者、读书人、观察家。出使外国,必须深入社会,而不是在使馆的孤岛上享受中餐。要想“引领时代”,还需要从奈保尔的叙事方式中学到一些本领。我国读者的潜意识还是比较以西方为中心的,书名带个“哈佛”“康桥”就比较抢眼。即使有人史识与文笔兼备,写一篇两三万字的长文分析第三世界某国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未必能吸引多少读者。

几乎所有的所谓“传统”,都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他的《传统的发明》一书里举出了好几个例子,读来不仅让人长见识,也有助于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心习”(严复用语)。最近读了施爱东的好书《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应该是十分高兴的,但心里却有点沉重。施爱东曾利用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网上谣言和当代神话,有其独到之处。其实,谣言与神话的传播,有的路径还是差不多的。龙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其性质和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大自然里的条状物如蛇、虫、蜥蜴都曾被理解为古代龙的原型,可见龙并没有超越历史的本质。龙还是沟通天地的媒介,与马一样,也是一种交通工具,受人役使。我国古代的诗人如果境遇不好,也会以“潜龙”自比,这又说明龙不一定是帝王的专利。后来的故事就不必介绍了。进入民国后,龙彻底失去了它的威严。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大的人来说,龙在现实生活或阅读经验中毫无地位。可是在1980年前后,一首《龙的传人》竟然复活了龙的图腾崇拜。民间传说、王权话语被当成信仰与认同的象征,这是一个值得细查的话题。

严复自号“尊疑”,对百年前国人读书缺少探求、批评的精神,深有感触。他在1906年就推荐一种“教授新法”。他从《论语》和《史记》各取一例,指出求道问学,最忌“苟而同之”,而国人迷信古人,不善探求,动不动就说:“圣人云然,我辈当信”“太史公其书号为实录,所载自宜不差”。严复接着指出:“由此二者推之,我辈所读一切之书,所传一切事实,莫不如是。……凡皆以枯骨朽肉之定论,主张我辈之信心。……至若其事经皇帝所折中,昔贤所论断,则唯有俯首受教,不敢有违。违者或为荒经,或为蔑古。荒经、蔑古,皆大罪也。”压制这种探求的精神,实际上就是扼杀创新的活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严复全集》,无疑是学界大事。严复对社会改革的难处,有极为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探讨,可惜他理智的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喧天的锣鼓和口号盖过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我们的普世文明》读后感(四):万户千门开闭时

V·S·奈保尔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人给的评语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敍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到了诺奖作家这个层次,洞察力几乎是必备的素质,而奈保尔的不同是他的移民身份和多文化的背景。身为印度裔的特立尼达多巴哥移民,在加勒比这个种族熔炉成长,到英国求学、写作、成名,这样的经历和背景让他天然地关注殖民地文化以及独立之后的那些殖民地发展的问题,由此,他被戴上了一顶“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的帽子。

奈保尔的矛盾之处在于他的移民后裔身份与其所浸润的西方文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尤其反映在他去自己的祖国印度的寻根之旅中。我产生阅读奈保尔的冲动,起因也正是他的印度三部曲。另一位诺奖得主,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曾经在印度担任外交官多年,写有一本《印度札记》,其中对印度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细腻的描写让我心动。然而在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中很难看到这样的描写。相较于诗人帕斯,小说家奈保尔是粗犷的。或许,是奈保尔的印裔身份阻碍了他对印度的观察深度,他太关注自己同胞的生存现状,反而不如外人帕斯能够对印度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观察。在印度之旅中,奈保尔是矛盾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自己的同族,另一方面又对印度的落后和人们的愚昧、贪婪、官僚主义深恶痛绝。

非虚构创作对于奈保尔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觉得,他的非虚构作品甚至比小说更为出色。他写的随笔、纪事、旅行札记不仅是其小说的素材来源,更为这些小说做了注解,诠释了他的小说,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小说作品。

奈保尔的思想脉络和关怀焦点在另一部非虚构作品《我们的普世文明》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清晰的展现。这部文集的英文原名为The Writer and The World, 作家与世界。中译本以《我们的普世文明》为题,那本是奈保尔的一篇演讲题目。此题虽然没有忠实于原著名,但我以为是更好地概括了奈保尔这部作品的主要意旨。记得季风书讯推荐本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在我们这个敏感的时代,敢于以这个题目为名,本身已经反映了一种勇气。

这本书收录了奈保尔关于印度、加勒比、非洲、南美的若干文章。这些地方的共同点,它们都曾经是殖民地。奈保尔游历之时,正是这些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之路的时候。摆脱宗主国统治之后的殖民地,没有如人所愿地走上自强之路、顺利实现现代化,反而不同程度经历了混乱失序、经济崩溃、残杀、内斗、政变、独裁等等惨痛的记忆,许多国家地区时至今日仍然难以自拔。《大河湾》中写到的刚果(金)就是典型例子,独立之后经历了残杀、政变等一系列的混乱之后,军事强人蒙博托建立独裁统治,在《大河湾》出版之后,蒙博托仍统治刚果(金)达20年,直到1997年下台。数十年的独裁统治的结果,刚果(金)至今仍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刚果(金)的人均GDP为450美元,排名全球倒数前列。

后殖民地国家欠发达的原因,常常被归之于帝国主义、殖民者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和压迫,造成殖民地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独立以后西方国家依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继续从经济上压榨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的教科书上的标准解释。

奈保尔的作品揭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在《刚果新王:蒙博托与非洲虚无主义》一文中,奈保尔记录了他在1970年代旅行刚果的观感。当其时,在历经动乱之后,独裁者蒙博托似乎给改名扎伊尔的这个国家带来了希望,他致力于引进西方技术,国家建设似乎方兴未艾。然而奈保尔注意到蒙博托主义的问题。他写道:“ 蒙博托实现了和平,建立了王权,这是他的巨大成就,但他的王权是荒芜的,对国王的个人崇拜窒息了这个民族刚刚获得的一点智识进步,‘本真性’问题引发的智识混乱让人们产生了对强盛的严重幻觉,再度关闭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将人们引向未来更深的绝望。”

当国家屈从于某一个强人的意志,这个国家的未来可想而知。一个人意志的变化可以随意主宰国家的发展道路。1973年,蒙博托开始搞国有化,没收外国人的企业、资产,收归国有,这是以国家的名义赤裸裸地抢劫。那些企业在一年后就被洗劫一空。奈保尔说:“蒙博托主义就这样简化着世界,简化着责任和国家的概念,简化人民。扎伊尔通往强大与荣耀的道路似乎一马平川。洗劫比利时政权的遗产,没收,国有化,大肆安排形同虚设的职位,一切都轻而易举。”

奈保尔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洲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不仅存在于扎伊尔,而且弥漫于整个独立后的非洲。殖民统治的长期对立,让非洲人民在取得独立后陷入了一种怨恨的情绪中。他们对长期在非洲实行殖民统治的西方文明抱有极度的对立,试图找回自己的非洲,却要么陷入神秘主义的原始信仰,酿就部族之间的冲突与争权夺利,要么发展为反智主义,建立愚民的恐怖统治。无论哪种情况,非洲虚无主义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立足所在,想要回归非洲,而非洲文明还是前现代的原始文明,非洲原本就是不存在的虚无。

身为殖民后裔,奈保尔不无悲哀地注视着非洲的种种怪象。作家更多地是记录、描述,而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奈保尔的立场是清楚的,那就是拥抱现代文明,用智识来替代愚昧,允许个人的发展,追求个人的幸福,承担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创造能够让个人得到发展、拥有选择的环境。奈保尔将其称之为,我们的普世文明。这种文明,肇始于西方,奈保尔承认,“它并非从来就是普世的,……欧洲的扩张让它至少在三个世纪都染有种族主义色彩,并且知道今天还在制造痛苦”。奈保尔自己原本也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但结果是这种普世文明帮助奈保尔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样的经历让奈保尔对这种文明有更深刻地体会,更相信这种文明的可行性,它的力量:“它隐含了特定的社会形态,特定的觉醒精神。……这是一个广阔的人性概念,无法被缩减成固定的体系,也不会激发狂热。但人们知道它是存在的,而正因为如此,其它那些更为僵化的体系最终将会烟消云散。”

可以说,奈保尔的所有作品,都暗含了这样的理路。

会有很多人质疑他的这种立场,质疑他依然站在西方文化与经济霸权的角度,为殖民者背书,质疑所谓的普世文明是否存在,普世文明是否发展中国家的救命稻草。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质疑显然已经越来越微弱。奈保尔的眼光是开阔的,从加勒比的小岛,到英伦,到印度,非洲,南美,他注视着这些后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冷静的、近乎坚硬的文字,非虚构的文字、虚构的作品,记录下来,寄寓了自己深切的人文关怀。万户千门开闭时,人类能够互相交流,就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作为交流的基础。文明的碰撞、冲突,同时还有文明的交流和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多,这种共同的东西会越来越扩大,人类的共同价值会越来越多,普世文明也将不再是个梦想。

(《我们的普世文明》,【英】V·S·奈保尔 著,马维达、翟鹏霄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8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