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奏折上的晚明》读后感摘抄

《奏折上的晚明》是一本由覃仕勇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奏折上的晚明》读后感(一):写在毛文龙死后

辛苦经营忘死生,

干戈未尽岂称雄。

欲为圣明除大患,

不堪奸狡覆污名。

海外孤悬成孤愤,

朝中私欲敢私刑。

只恨浮云遮望眼,

世人何以论明清。

毛文龙独自带兵,在敌后游击,屡历生死,为后金大患。然而却为袁崇焕所杀,做次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看到这里,恨袁崇焕入骨。

《奏折上的晚明》读后感(二):阿猫阿狗都能出书的吗

全书有半点史家的严禁吗,覃某人也配写历史?先入为主的观念太强,都要溢出纸面了,全文基本都是主观臆想,这种人败坏了历史图书市场风气! 以第一篇万历怠政为例,竟然恬不知耻拿腿疾辩护,还说中央行政系统能够高效运转,还能有点常识吗?后面又多出自相矛盾,如中央朝廷控制不了全局,前面不是说行政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吗? 由覃某人出书想到,这年头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出书,只可惜不知道误了多少史观不成熟的少年?

《奏折上的晚明》读后感(三):值得看的好书

我国历史悠久,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中立客观的力作,但也有很多是抱着个人好恶甚至别有用心的目的写就的,如何能够不畏浮云,吹尽黄沙,还原历史的真面目,体现了史学家的责任和担当。本书创作思路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作者从奏折、上谕、书信这些原始的资料入手,重现了晚明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帝王将相的真实面目,可信度较高,结论也更加让人信服。掩卷遐思,书中的一些观点可以启迪人的智慧,让人情不自禁地对这段历史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是明朝是怎么亡国的。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内城,随即派人与崇祯进行秘密谈判。他提出的条件是,割地、赔款、承认其独立地位,遭到崇祯的拒绝。次日凌晨,崇祯亲手杀死皇后、嫔妃及女儿,满怀羞愤地在景山上吊自杀,延续276年的大明帝国宣告灭亡。崇祯殁(音末)年35岁,在位17年。17年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外有咄咄逼人的满清,内有一呼百应的大顺。连年的征战,巨额的军费使朝廷财政连年亏空,不得不增加老百姓的税负,税负的增加又迫使更多的农民揭竿而起。他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厉行节俭,勤于政事,冀望挽狂澜于既倒,用尽浑身解术,可是依然回天无力。 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历代的历史学者总结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著名的论断。一是“不均衡发展论”。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制定了给予皇族超国民待遇的政策,皇族的土地可以免缴赋税。随着皇族人口的不断增加,皇族所占有的资源急剧膨胀,导致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大挤压了平民的生存空间;二是“自然灾害论”。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结果,明朝末年属于地球的“小冰河期”,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北方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出现长期的饥荒,由此造成社会动荡,战乱无限制扩大;三是“体制论”。明末年间,海上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南方地区的第三产业渐渐繁荣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超越北方,而财税体制没有及时改革,以体现发展成果的差异,仍然按照耕地的数量多少来征收,导致北方地区老百姓生存困难,民怨沸腾。四是“党争误国论”。万历皇帝看透了大臣们“争国本”背后的虚伪,遂对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产生了强烈的排斥,由此闭门不出几十年,并崇信重用太监,大兴党同伐异之风,导致官员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安于明哲保身,政治生态严重破坏。 这些论断都各有道理,不同的是有轻重之分。其实,导致明朝灭亡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犬牙交错,互相关联的。如果要给这一系列问题找出一个“始作俑者”,这颗“爆雷”应该是万历朝时期的战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分别为1592年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1592至1598年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1598年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除此之外,万历时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还包括1583年至1606年的明缅战争,以及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两次最终都是明朝失败告终。二十余年的持续战争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迫使其先后对百姓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三大饷,加上自然灾害、官吏贪腐,使老百姓更加民困财尽,天下骚动使然,很多人开始铤而走险,去做土匪,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二是袁崇焕死的冤不冤。 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袁崇焕死于战略上的失误。 崇祯皇帝急于摆脱满清的侵扰,将国家的存亡完全依托在他的身上,顶着巨大的财政、舆论压力支持袁崇焕经营辽东。袁公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显示了他的担当、无私、无畏的坚强品质,给人一种高大无比的英雄形象,比他曾经的上司、前辈、师傅,号称“一代枭雄”的孙承宗高大威猛太多。赶赴辽东的任上,他带着对崇祯“五年结束战事”的承诺,怀着誓死报效皇帝的决心,抱着保家卫国、光宗耀祖的伟大梦想,心中一遍又一遍地筹划着即将来临的工作。在正面战场上,他沿袭孙承宗的战略,继续大兴土木,加固锦州、宁远城防,多次击败来犯之敌。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完成守卫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辽东战事彻底熄火,实现长久的和平,完美的兑现自己的诺言,向焦急等待的崇祯皇帝交差,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吃掉敌人,要么与敌人和解。 从历史资料来看,袁崇焕至少在私下里与满清政权进行过一系列的接触,试图达成和解协议。一是他曾经通过边贸市场与蒙古通商,卖粮食与蒙古人。彼时,满清政权与明朝一样,自然灾害肆虐,人民生活困苦,吃饭问题成为了国家的大问题。蒙古人被后金打压多年,已经成为满清的傀儡,卖粮食给蒙古无异于资助满清度过难关。袁崇焕不顾全国上下的反对,坚决卖粮与蒙古,美其名曰拉拢蒙古一起对抗满清,但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629年十月,在蒙古军队的向导下,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锦州,突入关内,直逼京师,明廷震惊。二是擅自斩杀毛文龙。后金对付明朝最常用的战略是“围城打援”,以逸待劳,屡试不爽。毛文龙有一支活跃在后金后方的海陆两栖突击作战部队,多次在正面战场陷于危难之际,出手骚扰后金后方,让努尔哈赤非常头痛而又无可奈何。袁崇焕以毛文龙不服调遣为由,用御赐的尚方宝剑斩杀了他,随后其部队也树倒猢狲散,不复存在了。毛文龙之死解除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跟明朝打仗更加肆无忌惮。袁崇焕杀害毛文龙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没有更高的指示那么可能就难以逃脱通敌卖国的指责。但是,除了袁崇焕在打压毛文龙部,还有朝廷内部的力量,比如,封锁海运,断掉毛文龙部队的供给就不是袁崇焕可以做到的,除掉毛文龙的真正凶手到底是谁,仍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袁崇焕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负主要责任。 明朝对后金作战战略从熊廷弼卸任辽东经略后就走一步步向失误的深渊。客观分析敌我双方的特点,及时放弃辽东防御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后金部队主力是骑兵机动部队,能够在短时间内集合大兵团作战,使用“群狼战术”迅速包围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敌人致命一击。但是后金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部队装备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没有配备攻城略地的重器,再勇猛的骑兵面对铜墙铁壁的城池也束手无策。而明军装备精良,守城多配备先进的“红夷大炮”,能够有效克制骑兵的冲击。明朝作战策略的失误,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经营关锦宁防线,无异于将国家的资源拱手送人,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旋涡,一步步耗尽国家稳定的根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