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 著 / 侯国良 绘画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呼兰河传

矛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笔下的风土人情、各色人物非常有画面感。文字看似松散,实则浓郁,藏着萧红深深的悲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过去,那些无处安放的乡愁,看罢让人情绪郁结,久久不能散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关于萧红与她的故乡

最初听说过萧红是在初中——当时一个小导演拍了一部名为萧红的文艺电影,在北京的院线排片极少,上座率就更不要提了.这件事妈妈无意中知道又告诉了我,她当时非常不愤且惋惜,说如果附近的影院上片她一定去看.于是那时“萧红”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小众的,名气不大的女作家.(因为电影很惨淡的缘故)

后来再接触萧红是因身边有好友在看呼兰河传,而自己也觉得“呼兰河”这个名字非常奇特,对寒冷的东北的异乡村庄的故事也很感兴趣,便买来看了.刚读几页,便觉出萧红得文字的特色来.自己的感觉是她总是喜欢把话说的别别扭扭的,怪怪的,但是后来想想应该是为了强调那种冷酷的幽默的氛围吧.可笑的是曾经很喜欢的男生竟然还说我的文字风格像萧红.十分奇怪.

看完全篇只觉得无尽的悲凉.尽管萧红很刻意的把很多地方写的很幽默,然而那种幽默不是引人发笑的幽默,而是让人觉得心中不安的不符合常情的“可笑”,看的时候会想,怎么能这个样子,为什么那里的世界会是这个样子,是完全笑不出来的.包括很多人物,你只看到了书中所写的关于他的部分,章节一结尾,一切便戛然而止了,如果你再多去想那么一想,想想那个人的未来,想想他的结局,你会觉得于心不忍的.因为他们的结局多半都是让你想都不敢想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磨坊工的二儿子,说他“八九个月才会拍手”.长大后的他会不会是低能儿呢?他的一辈子又该怎么过活呢?何况呼兰河这里的小社会人心是那么的“恶”,他会不会又成了人们消遣的对象?不敢细想.

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而她之所以写这部小说也是因为“这些童年记忆在她脑中不能忘记”.这里即使再贫苦,愚昧,也终是她的根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呼兰河的一切,萧红该是又爱又恨的.结尾时她说爷爷的孙女是在逃亡,也就是她自己的生活也是颠沛流离的,但不止怎的,我还是有点庆幸,她没有留在那个村镇过她安稳的一生.如果萧红没有离开故乡,那么个冷漠而愚昧的地方,怎么装得下一个有思想有爱有情趣的女作家的心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是安逸,是堕入无边地狱

初读呼兰》的时候,我只觉得幽美,因着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很多的事情尚能够让我跟若干年前的萧红单方面地产生些共鸣。 我惊诧于这个女人心思的细腻: 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滴钻到土里, 又滴钻到小草的嘴里, 找不到了:又赞叹她的有趣: 丢了馒头的老头也能调侃一一句:“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那时候读这本书,就像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在某个假期去到了温吞的南浔古镇,在那里他不用焦急,不用赶路。早起喝杯茶,午后小憩终了,还能约上一伙人走一走。 我自然是爱不释手,总觉得呼兰河大约是人世间的净士。也只有这般的净土,才能养育出萧红这样的灵魂。

到后来总觉得不对劲,为什么我总能在这个女作家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一丝丝的叹息,甚至于这声叹息到后来竟越来越长,越来越重。她说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约是生活无法维持,于是兼做了接生婆。她说在磨坊里面发生的不幸一声 不响地就被解决了,三年五载提起这件事,人们却觉得像在讲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地不知道多少年的事情一一样。 她说失了独子的王寡妇,被人看做是瞎子、傻子一样的角色,终日郁郁。为何呼兰河这样美的地方,为何连卖卖馒头的老头都能进行如此调侃的人们,竟然对我们心目中的难以原谅的事看得这般风轻云淡。我搞不懂,我想,萧红也搞不懂,于是她在最后说,这只是她生活在呼兰河时候的一些事情,没什么意思,只是记录在这里罢了。

一千个人眼中, 能看出一千个萧红。 我眼中的萧红,爱极了这片她生长的土地, 是这片土地上的见闻,自小生活的经历让她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萧红对文字的喜爱自不用多说。身体的压力和精神的折磨之下她坚持写作《呼兰》,甚至因此和一 生挚爱萧军分手。 就像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思乡 在漂泊,萧红的一生也在怀念那个最初的呼兰河。可是她也恨透了呼兰河,她平铺直叙地道出了呼兰河人的麻木不仁。婆婆将小团圆媳妇变本加历地折磨致死,那里的人看到了竟也不说什么,仿佛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这里的人是未教化的愚民,他们看上去过得幸福满足,实际上过得无知。

非主流时代有句话特别流行,不要把无知当纯洁。确实,无知给人带来的是无边的灾难,因为无知,他们信奉鬼怪神婆,把多少产妇生地通入了地狱,因为无知,他们歧视女性,把这男人的附属品当做货物进行交易,因为无知,他们只留意生活的一小部分,却拒绝接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呼兰河其实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呼兰河。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只是它们充满我对生命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怀,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传》| 淋着辣椒油的豆腐叫乡愁

无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

为了避免失礼,我经常会和那些对东北有兴趣的朋友们讲讲家乡的食物。这一点,似乎和萧红做的一样。

《呼兰河传》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情节,但却处处都是故事。

村口的泥潭里常常把掉进去的猪淹死,因此屠户不得不把猪肉的价格降低处理;

一家大门口跑出来的五六个孩子,拦住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在他怀里装着麻花的竹篮子里一顿挑拣;

爷爷后花园里的西红柿、小黄瓜、李子树是我随手就可以摘下果实解渴的乐园;一碗浓稠的玉米大芸豆粥,蘸着酱的小葱和淋着辣椒油的嫩豆腐,能在门口就着“火烧云”吃上半晌。

这些记载在食物身上的记忆就是萧红大部分的儿时生活。

奇妙的是,我虽然与萧红的年龄差着大概半个世纪,但童年的记忆内容却是相重合的,连吃豆腐的方式都一模一样。

《呼兰河传》中的东北是真实而有趣的,这么多年来黑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聊天内容甚至玄学信仰似乎都不曾变过。

萧红最爱看的跳大神,最爱去的庙会也是我最爱看和爱去的。

放灯、求雨、看外病这些都是除了卑琐平凡的生活之外,精神上的不同盛举。

东北并非是一个神秘的民族,那些茂密森林中,积雪窠臼里藏着的不是什么可怕的孤魂野鬼,或许是我们已故亲人未散的灵魂。

活着的人是永远无法忘记的,如果他们忘记了,已故的灵魂就会托梦给他们,毕竟在那么广袤的大地上,谁都不想被遗忘。

所以,东北人必须是念旧的。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不会动过,院子里的植物年复一年的成长着,快七十多岁的祖父一定要教给四五岁的萧红如何念诗,如何做人。

《呼兰河传》中“呼兰”这个地方,就是皇帝面对乱臣逆党气急败坏,大手一挥处决发配到的“宁古塔”。

特有的寒冷季候和毫无目的和希望的人生观,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慢悠悠且脑子脱线的。

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但凡过去了,就算是忘记了的生活。

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平凡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萧红19岁的时候就偷偷爬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从此饥饿了一生,要么身体,要么情感。

她在异乡写下了这本《呼兰河传》,用香港没有的李子树、瘟猪肉、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和自己的祖父怀念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时空。

但黑土地上长大的孩子们,身上总是带有一种无论在何处都能落地生根的气质,即便真正的浪迹天涯,也从不胆怯退缩。

因为他们都知道,当回过头,家乡还是依然如故,一成不变的在原地等待。

只要开口,家中总有一碗热乎乎的玉米大芸豆粥,和淋着辣椒油的豆腐。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那个年代和当代

萧红的文笔,平淡,细腻,字字深入人心。

先记录下,摘抄的句子: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凉。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了,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有钱三尺寿,穷命活不够。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会淹死猪和各种家禽的水坑;另外一个是掉进水井的鸭子。

因为常常淹死猪,所以会有便宜的猪肉吃,然而市场对这样便宜的猪需求量是很大的,淹死的猪肯定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所以就会有很多瘟疫猪被当做淹死猪卖,即使大家都知道大多数买到的都是瘟疫猪,但还是会去买,当一个小孩当街说出“这些都是瘟疫猪” 的时候 ,妈将他痛打了一顿,并教训“小孩子懂什么!就知道乱说话!”

掉进水井的鸭子,就很简单了,仅仅是因为我觉得这段很搞笑所以记住的。(是啊一本书那么多情节,我常常只能记住一两个 = =!)有一天一直小鸭子掉进水井了,她爷爷就去买了回来烤给她吃,以后一旦有小鸭子掉进去 ,她就赶紧去喊爷爷, 有一天 她突然想吃烤鸭子了,就去水井边赶鸭子,被她爷爷发现了,爷爷问她做什么,她说“要吃烤鸭子”,惹得他爷爷哭笑不得,抱起她说“我们回家直接抓一只烤就好啊”,她说“掉进水井的鸭子才好吃!我要吃掉进水井的烤鸭子!” 呵呵呵 真是有意思啊…… 只有童年,才是最快乐的时候吧。

烤鸭子也是唯一一段,读了让人感到舒服的情节了吧。其他情节基本上都会让人看着看着就莫名其妙的流下泪来。

书中的后部分,我记得的就是团圆媳妇了。 这真是个极其悲惨的故事。不过放在当今,我觉得还是会照样发生。

说的是,一个12岁、健康、天真、活泼、爱笑、懂礼貌、胃口好、贪玩的女孩,在嫁到婆家后,如何被婆家人和婆家的邻居,怀着好心好意、菩萨心肠给整死的故事。每一件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团圆媳妇,每件事情都是为了让她以后更加懂事更加愿意任劳任怨。其中最荒唐的莫过于团圆媳妇当众洗澡。在东北的冬天的户外,当众扒光,然后用滚烫的开水从头上淋下来,接着放到滚烫的锅里洗澡,开始团圆媳妇还在锅里往外面趴,然后所有人都把她往水里摁,后来团圆媳妇不挣扎了,那些把她往水里摁的人就良心大发赶紧把人捞出来看看是不是死了,如果只是晕过去了,那么用冷水浇醒,接着洗澡,如果死了那么也就不用救了,肯定是大仙把她带走了。

现在的人们依旧喜欢凑热闹,喜欢被一些明明就不可能的标题事件吸引,

”活得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突然上吊?“

”活的好好的一个壮汉,为什么突然跳井?“

也许鲁迅还活着,那他一定会被气死。

思考太过肤浅,不能总结出更好的结果,该多多努力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