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柏林1961》读后感100字

《柏林1961》读后感100字

《柏林1961》是一本由[美]弗雷德里克·肯普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487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1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1961》读后感(一):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起点

对冷战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应该错过这本书,从世界格局的大背景到政治环境到势力间的博弈,这本书可以说是翻译过来的第一本如此专著而又全面的书。作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可以说影响了至少三代人对于那个时代的看法,这并不是由于赫鲁晓夫的不理性抑或是美国的咄咄逼人才建成了,相反,这是一道缓冲,是两极格局的分界点,是不可或缺的。毕竟,这道墙从政治意义来说是让两个势力之间避免了战争。

《柏林1961》读后感(二):历史横断面处唏嘘

看柏林1961年,会想到万历十五年,切取历史一个断面,写尽各色人群的经历与感受。

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对比是这本书最让人玩味的,肯尼迪的青涩(哈,非常有意思的描写,但感觉反而是真相),曾经印象中一个公子哥,玛丽莲梦露的情人,在历史横断面里,在赫鲁晓夫面前的不成熟,以及后来面临核战争时候哭泣,以及他那次著名的演说的由来。

不得不说,历史真真TMD的有意思,喜欢这种写法,从小人物,写到大人物,贴近写。

1961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从古巴导弹事件,到柏林墙的建设,冷战的序幕彻底拉开。但是从现在反观过去,柏林墙的倒塌以及苏联的解体,历史总是在反反复复。

我们会忘了过去,但历史会提醒我们。

《柏林1961》读后感(三):1961的柏林·历史没有另一种选择

我真的无意于使用任何预设的立场,去贬低那个年轻帅气的新任美国总统,尽管在这本描述他第一年任期的实录里,优柔寡断痛失先机的文字比比皆是。

甚至来说,一直以来,肯尼迪夫妇在我这样一个远离西方政治历史常识的人眼中,简直就是人生标本一样的存在。难道不是吗?肯尼迪可是43岁就当了总统的人,他的第一夫人杰奎琳也毫无疑问是某种类似优雅、气质和时髦的标杆。而赫鲁晓夫呢?托残缺的外交知识,我只记得他在中国最需要技术支援的时候,狠狠的抽身而去。

再看看那些对赫鲁晓夫外貌描述的句子,满满的土肥圆的讥刺。而肯尼迪夫妇,则如同杂志人物一般光彩熠熠——对了,没错啊,我是天秤座,狠狠的外貌协会。

可是,外貌协会也是有个度的,并不是无原则的因为样貌而对所有的愚蠢照单全收。即便是源氏语物里头那些美轮美奂到任何错误都可以容忍的人儿们,首先也是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优雅、仁厚和聪敏来的。

《柏林1961》读后感(四):一个世界差点被核战毁灭的故事——继承了威廉·夏伊勒和芭芭拉·塔奇曼新闻写史的传统

来自《柯克思书评》杂志(Kirkus Reviews),@欢乐的方脑壳 译

《华尔街日报》的前资深编辑肯普为我们叙述了一连串的场景,场景中,俄国人手持橄榄枝,而美国人则拔剑相对。肯尼迪上任初期,赫鲁晓夫意想不到地采取了和解姿态——比如,他允许自由欧洲电台在铁幕后广播,释放他们击落的美国间谍飞机的飞行员,在《真理报》上全文刊载肯尼迪的就职演讲。但是,肯尼迪却对赫鲁晓夫报以怀疑,殊不知,后者“正在对内改革、对外亲善,还是对内独裁、对外对抗之间犹豫摇摆”。由于肯尼迪的迟疑,他失去了鼓励苏联领导人的最佳时机。同时,赫鲁晓夫也面临着困难的坏境。他刚拔除了自己最危险的对手、斯大林时代的秘密警察头子拉夫连季·贝利亚,但仍然面对大量的斯大林死忠党徒的反对,以及毛泽东争当全球共产主义领军人物的挑战。他还被拖进了东德的烂摊子。那里在他实行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政策之初就濒于崩溃,变成了东欧人向西方逃亡的门户。1961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正如肯普的叙述,这年的高潮事件就是在苏联一次次误读了肯尼迪政府的信号之后,开始建起了柏林墙。最后,肯尼迪不得不自吞骄傲的苦果,“眼睁睁看着一堵墙的修筑”,接受现实。不过,肯普说,肯尼迪最终在第二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表现出色,重占先手。

虽然来得有些迟,但这本书确实继承了威廉·夏伊勒和芭芭拉·塔奇曼新闻写史的传统,堪称佳作。

《柏林1961》读后感(五):大国博弈下柏林墙的诞生

全书的风格和刚刚读完的二战三部曲很像,都是用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故事支撑起来的,肯普想必对瑞恩的著作进行了深入钻研,同时列文、科涅夫乃至艾森豪威尔等在最后一役中活跃的人物也均在这本书里登场。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二战三部曲的一个相距较远的续作。

二战结束后,柏林作为一个问题遗留下来。从美苏争霸的全局到民族的命运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这个问题触动着方方面面。而在各个棋手和棋子的运筹帷幄下,围绕着这个地方的风云逐渐展开。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国内外压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希望柏林问题的解决能成为个人问题的一个药方。

对东德和苏联来说,柏林墙是东德抑制人口外流的应急措施,也是赫鲁晓夫在断定肯尼迪软弱无用后用来在全球紧逼美国的一步棋;对西德来说,柏林墙意味着两个柏林、乃至两个德国的物化,对美国而言,在紧张冲突后,这堵墙仿佛让肯尼迪松了一口气,却给后来的古巴危机开了个头。记得国际关系史课上讲的导弹危机期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的二十多封信,柏林危机相比之下只是一个小小的序曲罢了。

后来,肯尼迪在西柏林发表了著名的讲话,勃列日涅夫和昂纳克的图片以各种形式留存下来,老布什则见证了这堵墙的倒塌。

曾经在这堵墙的残迹边走过,看到布满的涂鸦上,有中国特色的“办证电话”,很想在上面搞个大大带圈的“拆”字作为行为艺术。当时对查理检查站没有什么印象,读了这本书以后,如果再去的话倒是很想看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