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都柏林人》是一本由[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柏林人》读后感(一):都柏林人以及人生

这个版本的《都柏林人》读的人貌似比较少,我看序言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比如“我的小说就是让你们晕菜”,“乔伊斯不会写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当作散文来读也许收获更大”······一时间不知道我第一次读乔伊斯选择读《都柏林人》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在我身边的人他们都高度称赞《尤利西斯》,他的意识流也是世界公认的。

其实读下来我觉得并没有序言里说得那么可怕,当然很大的可能是自己并没有读懂,我并不喜欢过度深究一部作品。我看到乔伊斯的描写其实很好,在读前几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脑海时常随着文字产生出黑白电影的场景,这很奇怪的。我在读很多描写技术高超的作家的作品是都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我发现乔伊斯对昏暗房间的描写有独特的钟爱,以至于我感觉整本书在室内的场景都是点着蜡烛的昏暗的房间。

这部短篇小说合集整体上来说,大多故事都是围绕着爱尔兰的家庭生活场景展开的。故事都有涉及到都柏林人的生活、经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本书对那个时代的都柏林人的生活图景展现的是比较丰富和完整的。你会发现他们生活中很多的重要的细节,比如他们是多么的爱喝酒!

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对我的冲击最大的。这篇故事放在最后是比较有总结意义的,这个故事里看到了生者的生活、爱情以及生者与死者的交织。最后的那段描写直击心灵。

《都柏林人》读后感(二):乔伊斯的返璞归真

前面十四篇,文字平铺直叙,人物性格也基本没有特点,我真的昏昏欲睡,感觉到无聊至极,相比较于怀疑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我很怀疑自己的文学素养。,但现实又告诉我这其中必有古怪,我边读边思考各种可能性,或者是翻译的问题,或者是乔伊斯就像古代许多中外名家一样,去华丽辞藻回归自然。再读完最后一篇《死者》,很显然有点后者的那个味道。

读到最后一篇时,我心想,乔伊斯,你这文字不是写得挺好的吗?有那个时代的思考,有环境渲染,有隐喻等等。可能就如毕加索所言“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对此我的理解是,一是,人们刚开始为了描写,增加一些“外在”的装饰能更好表达,现在大多数人却为了装饰而装饰,这样做是一个“矫枉过正”,这样巨大的反差更容易引起人们思考,从而让人找回原本表达的初心;二是,以前学的是技巧,后来增加了自己的思考,这一生的转变也体现了身为人的觉醒,也是一件作品。

最后一篇大多也是絮絮叨叨的,直到加布里埃尔的一番发言,才让我似乎明白了乔伊斯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乔伊斯一连用“怀疑”“思想烦闷”“狭窄”来形容那个时代,虽然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了,但缺乏了旧时代的美德。虽然如此,但一味地回忆过去沉浸在悲伤是不可取的,所以乔伊斯才用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旧时代的“纯真”表达。

不过我还是无法欣赏这类作品,首先是我的文学素养可以说还是很贫瘠的状态,还没有达到如此高度去返璞归真,还有就是一些大时代的转折思考意义,更类似一种符号性的转折,对于我这个小人物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不过还是有所收获。

《都柏林人》读后感(三):他有充足的耐心等待不朽。

自踏上文学之路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就已经展露了常人难及的敏锐、忍受孤独的决心和令人绝望的才华。在朋友的动员下,23岁的他断断续续写了15篇关于都柏林人的短篇小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少年一直写到中年、死亡,全书的共同主题是“揭露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城市的偏瘫或麻痹的灵魂”,书中的人物,全都平平无奇、乏善可陈,但如果你能忍受乔伊斯的絮絮叨叨,就一定会在临近结尾的时刻,感受到顿悟在某个瞬间降临,仿佛天启。书中人因此一下子重建对人生的理解,而我们也得以发现日常生活中一直被忽视并且无法修复的裂缝。于是在白纸黑字定格的那一刻,《都柏林人》就成了写给我们所有人的作品。

顿悟是一瞬间发生的,可它酝酿自经验的日积月累,是各种偶然叠加成的必然。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走在大街上,但心不在焉,过往的感受如同烟雾一样散在眼前,散在天上、叶子上、过路人的肩上,你控制不了它们,任凭自己被带到一个全新的地带,大多数时候它让你稀里糊涂,让你失落,被你遗忘,极个别时候你突生灵感,像是被闪电劈中,畅快通透,似乎到了永恒高处。这些在你潜意识里发生的事情,就是现代作家们通过「意识流」手法努力要还原的东西,乔伊斯不仅是它的开创者之一,更是将之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大师。现如今对于每一位像样的作家,「意识流」都是一项必备的技巧。然而在乔伊斯们开创它的年代,连嗜好文学和酒精的爱尔兰本地人都无法理解他们,《都柏林人》9年都没找到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好不容易出版了第一年只卖出去5本。但这没有损害乔伊斯的信念,反倒让他的才华有增无减。他有充足的耐心等待不朽,又能在不朽面前保持理智。

《死者》是15篇小说的最后一篇,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首先描写了一出热闹的圣诞宴会,沉闷保守的老一辈和开明自由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他们之间的互动妙趣横生。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既懂生活,又懂文艺,是宴会的主轴,这让他多少有些自命不凡。在宴会结束后,一阵炙热的欲火侵袭了加布里埃尔,他急不可耐地把妻子带到旅馆,想跟她痛快地来一场交欢,可他言语行为上还在拿腔拿调,颇为荒唐。与此同时他的妻子,一个优雅的美人,却是泪水涟涟,原来是宴会上的一首歌唤起了妻子记忆,使她想起年少时死去的恋人。加布里埃尔最开始是嫉妒和嘲弄,紧接着又意识到自己的狂妄和可耻,再然后真心被那个死去的人所打动。在最后意识流形式的叙述中,加布里埃尔看着妻子入睡,自己也在意识渐渐模糊的同时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恍惚中他觉得自己抵达了真正的爱情,也抵达了生者和死者的边界。“他的灵魂渐渐昏昏入睡时,他还听见那雪寂然无声地穿过宇宙,悄然下落,像落向它们的最后归宿,落在了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读完此书,你也许会增添迷惑,也许会流下泪水,也许会有新的感悟,但绝对不会一无所获,不骗你。

《都柏林人》读后感(四):一阵微风

都柏林上空,一个孤寂的幽魂逡巡不散。

它在暗中观察,不动声色地悲叹、领悟。它引诱作者信誓旦旦地为了某种并不确切的理想主义情怀奋笔疾书,而他花费的时光,是本来可以像笔下俗人一样纵情声色或无所事事地打发掉的。

作品并非幽魂的居所。

读者会发现,这是一部深藏不露的咒语,一旦用心读阅,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将那幽魂召唤。它的出现伴随着令人迷惑的魔法,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使其以为,在窒郁的都柏林夜中,自己就是那灰色的河边踽踽独步的达菲先生(第11桩故事,《一场惨剧》中的男主角),隐隐约约也是那虚无空寂中窥视的幽魂。

《都柏林人》是一部很有表现力的佳作,然而,起初很少有人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作者乔伊斯为这本书的出版颇经历了些波折。从1905年,23岁的乔伊斯首次将书稿交给一个出版商,直到1914年才最终出版,期间书稿向15位出版商提交过18次。在23岁到32岁之间的乔伊斯,不仅经历着《都柏林人》出版的沮丧局面,还成了一名流亡者。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然而爱人相伴,他也始终不离教书和写作。

《都柏林人》在叙事时特征很明显:叙述者出于“观看”的地位,并非是在“讲述”;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似乎被限制在叙事之外,总是处于隐身状态。乔伊斯对人物的刻画往往使分析无从下手,在散漫如现实的叙述中,人物的个性显得模糊,所有列出来的分析都显得不可靠。然而,这样的状态却十分真实,几乎可以看作是现实的“流出”,这也是为什么作品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评价,甚至成了对文学叙述的“叛逆”。

美国评论家理查德·埃尔曼曾经这样评价乔伊斯的文学创作:“他总在无形中凸显重要性”。(Joyce claims importance by claiming nothing.)这种模糊的个性,非标签化的、非刻意的描画反而使得人物非常真实,真实到令人愤怒、恐惧的地步,因为读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跟这些人物一样平淡无奇,因而出于某种对作家的嫉恨,或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味不愿承认,而贬斥这本书。

这是一部神作,因为它把真实呈现了出来。真实,不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理解的样子。书中有很多都柏林具体的地理细节,如路名,以及建筑特征。这些“真实”对于没有在都柏林生活过的读者来说并没有太多意义。在所有可以被叫做意识流的段落中,优柔寡断、虚张声势、飘游不定的笔触描绘着真实的人物,或者是每一个阅读者。也许,它揭露了现实中每一个所谓实实在在的人都有一种虚无缥缈的特性。

这种特性一定要设置在某个场景中,否则,连窥视的幽魂也难以捕风捉影。在往后的力作《尤利西斯》中,生命的不可捉摸、心理的难以言状、灵性的摇摆不定——这些乔伊斯对“人”的理解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都柏林人》中的部分情节将在《尤利西斯》中被更加具体地挥洒,令人惊奇的是一部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作品,却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连同都柏林的黑夜都具有令人忧郁的气质。

《都柏林人》由15个短故事组成,顺序排布似乎是有用心设计的:前3篇是“童年”,往后3篇是“青年”,再往后4篇是“中年”,最后3篇则是“俗世”。其实,稍作留意也会发现,从首篇中的男孩“我”经历了神父的离世,到末篇加布里埃尔在欢歌笑语的聚会之后,和妻子谈及一个时空远端的逝者,因而冷却了性欲、生起了某种对生命的领悟,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似乎隐隐约约勾连起了一条“理解”的线索,这个“理解”不仅仅是对乔伊斯和《都柏林人》,似乎更是我们这些当代读者的“自我理解”。

《都柏林人》读后感(五):谁都不可以错过乔伊斯和他的棕色都柏林

我第一次感到语言可以被表述得如此精准,第一次了解到“勾勒”这个词表述的状态:乔伊斯只需三言两语便可引人进入一种幽微的气氛,触摸到一股流动的感情,当然,“三言两语”不是虚指,他真的只用写三句话。

写少年人的爱情:

写一个人身处陌生环境的不安:

写一口不甘心:

写一个女人的魅惑:

写两个女人做事:

语言大师无穷无尽的鬼才比喻实在是幽默,戏谑的真实:

某种程度上,乔伊斯写物写人是没有分别的,用画面感来陈述仿佛是一件最寻常不过的事情:

读神级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之前,我哪里敢妄想读传说中的神级大长篇《尤利西斯》,现在,我只觉得,我可以。

谁都不可以错过乔伊斯。

PS: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王逢振的译本选篇对比后,一定要读人民文学出版社苏福忠、马爱新等人的译本,虽然还没读过英文原著,但我个人感觉对于乔伊斯语言精准性的还原性展现,后者水平可高多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