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京都流年》读后感100字

《京都流年》读后感100字

《京都流年》是一本由[日] 奈良本辰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流年》读后感(一):去京都吧

以京都历史梳理日本人平安以来的审美心理发展。

字里行间充满了身为日本人的自豪,仅就日本谈日本,故而个别引用的佐证有待商榷。

章节内容之间有重叠。

总之是很日本的写法,华美盛世之后的孤凉,令人想起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那些游记。

不去京都就不算去过日本。那么,去京都吧。

《京都流年》读后感(二):浅略日本

日本的美景多半是藏于山林寺宇之内的,对日本人而言,山林与寺院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的景观,多半和皇室或权贵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日本,皇权并不如中国一样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东西,书中所述的几个天皇们大都未能握有实权,反倒是本该为臣子的幕府中人手中握着让天皇不得不向其妥协的能力。当然,日本寺院内的僧人并不同于中国,他们可以组队到城里打杀,按作者的话即是“犹如当代的大学生起义一般。”许多美景都在动荡中被毁灭殆尽,政局的不平静也带给了人民深重的灾难,这在所有国家应是普遍的现象。

《京都流年》读后感(三):山下多歧路,山顶同见月

如果是粗读,一定会觉得漏洞百出。

这本书是在深圳书城的一个小角落里寻得的。当时在书城找关于日本历史的书,几乎找到山穷水尽了(深圳图书馆更是华而不实),正要放弃时,《京都流年》映入了眼帘。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初次读,如果是对日本历史不熟悉的人,一定会觉得书的结构和内容凌乱不堪,甚至会责怪到翻译者的水平上。真有这样的感受的话,只能说是本人知识储备不足,且没有耐心阅读的原因了。

奈良本的叙事风格平实又不失一名艺术家的浪漫气息。所以若不细细读,不对日本历史和人有很深的理解,就连需要都会觉得散漫,缺少逻辑。其实,这本书自有它的结构和逻辑。第一章是从物(庭园,民间工艺,离宫等)为出发点,来阐明日本传统的风格以及自我感受;第二章则是通过对人与地方的描述,隐性地勾画出江户时代的历史风貌,包括思想上(儒学思想与日本物哀美学的交错),政治上(中心自京都转到江户),风土上(城下町的繁华与沉寂)等等;第三章是回归到平安朝前后,从藤原氏与天皇的两立,到武家与公家的对立,保元之乱后的平家势力崛起与衰落,紧接着的镰仓,室町时代,以及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和尊王攘夷,大政奉还前的江户时代。奈良本对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与角度,他与普通历史学家的视点的不同,使他的历史观更显生气与浪漫。第四章主要在于阐述乐天主义的人生观。他所理解的乐天应该是看透生死之后的通达吧,对武士道的理解即是如此。

从书中可以体会到,奈良本对日本本土文化的赞赏与喜爱。他似乎把平安王朝贵族阶层的附庸风雅之态,以及顺应自然的欢喜,哀伤之情看做是日本文化之源。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是人的真性情找到了归属。所以他钟情于近畿,特别是京都。他出生在山口县于广岛县临近的地方,那里有一座著名的锦带桥,12年时曾到达那里学习。一如他叙说的樱花与河畔,古老的锦带桥(因为是纯木结构所以很有名),是一片风景宜人之地。他对历史的想象与探究是否源于此,书中并没有说明。只是读此书时,感觉不仅是在读历史,也是在读人,读作者。从文中可以判断他多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也因为此,所以他喜欢庭园的自由,自然感,城下町的生机与活力,高杉晋作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乐天与坚毅,还有与时势总处于对立面的失意之人身上的倔强与浪漫的吧,不禁这样想。为求道而筑的庭园与儒学是与他不相宜的。

然而,他的历史抒发并不尽是浪漫主义的。只是他本人性情如此而已。《町人的实力》就是另一风格的历史语言。

总之,他对历史有自己生动的叙述方式。从中可以窥见,他在太平盛世的处世之道。

《京都流年》读后感(四):日本人的审美与心灵故乡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文化的源头,当然是在于中国;而这一定论,就是持任何观点和立场的日本人自己,都不会否认。从《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这本书中,我们无所不在地能够发现历史的脚印。《京都流年》是奈良本辰也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作者从日本传统文化出发,以青、朱、白、玄四章,从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的历史变迁,详细讲述了日本人的精神源头和内心世界。日本的和歌、俳句、书法、茶道、酒道、佛教、儒教、禅宗;宫廷庭院、武士道、生死观、神道教,作者可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趣味深长细腻,读来不觉厌倦。

日本人精美优雅的审美精神,自来源于其万世一系的皇家的推崇,和贵族世系的附庸风雅,推广发展。从十世纪开始,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平安,天皇虽然权力薄弱,而幕府却也并不擅起事端,日本人民间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平安而稳定。在这种长期和平的大背景下,经济缓慢发展,财富缓慢积累,而日本人的精神,也从其中发育生长,发展出令人低徊涵咏的日本式的审美与文物制度。

既然从历史谈风景,少不了要臧否人物。作者笔下的日本后水尾天皇,虽然没有实权而且郁郁不得志,但是他“却是位了不得的人物。他精通和歌和古典文化艺术,在插花方面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高手,能弹三味线,也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在历代天皇中是屈指可数的英雄豪杰。”至于皇家庭院,“庭院实际上是从严苛的精神土壤中诞生的,“渗入其间的精神也基于同样的文化基石”,“庭院里,感受不到求道式的精神压抑。它们都落落大方,坦然豁达。”

至于作为贵族文化生活精神产物的僧侣,作者这样描述他们:“统一化的社会同时也是世俗化的。平庸成了所有价值的衡量标准,这实在令人无奈。脱俗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出家过僧侣生活。能够超越凡俗的一个办法,就是在肉体沉潜到世俗的同时,让心灵迈向超于凡俗之道。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彻底的世俗化来实现超越世俗,这绝非易事。”

对于日本的器物与精神,作者实在有深沉的耽溺和迷恋。“为什么称城下町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呢?”因为“弘前城非常精致漂亮,樱花柔嫩繁美,枝垂樱娉婷垂于石垣上,婀娜地拂在护城河中。若是花开,便胜却人间无数。城恢复了它的审美功能。也即是说,所谓的城,如此之美,总觉得是古人留下的一种思想、观念,而且是很有意思的思想和观念。”一个城市沉淀着这样的思想观念,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至于市井的生活,“随着政局的稳定,京都街巷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当时所有街巷中都设有澡堂,澡堂里的人们彼此赤裸相谈,毫不掩饰。澡堂并非仅仅用来泡澡,那里还供应酒菜,而送酒菜需要女性,于是澡堂成了娱乐中心。”“江户人通过烟花巷和歌舞伎不断掀起新的时尚潮流。”

作者饶有兴味地讲述了日本人骨子里的乐天精神:

“把无趣的世界变得有趣,

有趣是灵魂的安居。”

“乐天主义并非是对世事袖手旁观,灵魂的安居中的灵魂超越了现实的悲剧。当今的情况越是令人悲观,就越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乐天精神。”

诚恳地说,日本文化当然确实是源于中国。但同时,日本早已相当自信地认为,日本的文化形态,从平安朝开始独立于中国大陆,具有唯美的审美情趣和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程度而言,可以说是超越了中国。在本书开头不起眼的位置里,作者有这样一段话:“那时(十六世纪),访问我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在堺港发现了东洋的翡冷翠。他们说,他们离开欧洲后,初次遇到了能与他们匹敌的人种。”读罢此书,对这段不起眼的引言,中国的读者,也许有不一样的心头触动

黛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