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锦集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锦集

《北平历史地理》是一本由侯仁之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2.00,页数: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一):第一版勘误

第一次印刷由于时间紧迫,有若干小问题在校稿时没有发现,请读者们多多包涵。

勘误表在此,精装版第二次印刷及平装版已修正:

P5, 注7,提到的参考见115页注61,应为注62

P80,注4,提到可参见74页注11和76页注25,后者应为84页注13

P129,图36中的6,正阳门后的(南中门)应该去掉

P142,注61,其它地方都写的注,这里写了个脚注

注63,第140页注60,应为注59

P176,图里的琉璃厂后边应有(海王村)

P204,图53的图例里,卢师山后边的(?)应该放在卢师神祠后

如有其它翻译、措辞、知识、印刷等各类问题,请多提宝贵意见!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二):北京气质的历史地理因素

原以为到北京看的一本书,结果因为大连的疫情,留给我在沈阳拜读。北京人文历史系列的第一本,也是在豆瓣上评价较高的一本,读过之后果然收获满满: 一是本书开创性地把北京的首都变迁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疆之城始于周天子分封诸侯,终于唐王朝之后的五代十国,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始于辽终于金,燕京、金中都成为北方政权中心,第三阶段自元朝以来成为国家中心延续至今。 二是能够看出作者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查阅了很多资料,力求真实还原北京形成的整个过程,作者还手绘了大量的地图,形象地反映了北京周边的地形地貌,侯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三是一些思考,一国的首都或者中心城市是如何的形成?对于农耕文明,首先一定要有丰沛的水源和事宜的气候利于耕种作物,在这一点上北京并没有先天的优势,但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作为南下的大通道,北京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要冲,相对于保护王朝的安全,漕运的发展使粮食供应不再是问题,进入工业文明,适合耕种、交通便利、战略要冲对首都来说已不再重要,巩固了近800年王朝中心,早已嵌入王者之气,潜移默化地成为了非他莫属的国家首都。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三):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读后

1941年,侯仁之在北京沦陷区开始构想北京都市地理,1946年赴英读博,1949年北平历史地理完成,2013年翻译出版。 如何解读,北京从华夏边疆到国家核心的历史过程。侯先生关注了城市中轴线与城市几何布局的建设,路上交通、运河交通与铁路交通的互动,城与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关系,以及城与草原和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而论及北京在地理上,居中控驭东南经济,和西北边疆的核心地位。 作为一本沦陷区的书,侯先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中国立场,所谓“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燕蓟是华夏旧疆(反驳白鸟库吉宫崎市定),幽州是农耕文化影响游牧文化的地带(没有认为幽州是胡化的前沿地带),五代宋丢弃燕云十六州是最致命的战略错误(暗示华北自治与北京的丢失),汗八里是周礼理想实现的第一座城市(反驳了元朝的北方特色),最终强调清代汉人也居住于内城(而非反面)和满人的中国认同,结语中对长安的推崇,那是中国正朔所在呀。

在2022年读这本书,可以认为,侯先生提供的两大框架真是卓识,但大多细节被后人修正。两大框架,北京从边疆到中心,中国都城从长安的一元到唐后期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二元,再到元明清的一元。细节修正,先秦两汉必须要加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辽,无论是交通路线的考察,还是幽州城本身,后人都有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元大都的兴建,明清的修正,南苑的意义,三山五园概念的引入,城市内市场与人口的估算与分布,大运河水系的重构。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四):侯仁之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

侯仁之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

侯仁之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编者,历史地理这个词不算什么新鲜了,不过还真没有读过关于历史地理的书,侯仁之先生不仅仅是历史地理学家,而且对北京做过深入的研究,这本《北平历史地理》就是他的博士论文,是1949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原文是英语写成,共有45副插图,全都是侯仁之先生手绘,插图上的文字也都是英文。这本书也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著作,开创之功不容小视。不过这本书在国内却是首次出版,所以意义非凡。

因为是博士论文,所以文字并不多,即便加上插图也没多少,后面大量的是各种附表。书做得非常漂亮,很精致,本来可以黑白印刷,并没有什么色彩,却制作成彩印精装,书里虽然只有几种颜色,却搭配得很舒服,书也做得很传统,能感觉出历史的痕迹。

作者第一部分最吸引我,那就是北平作为一个城市的由来,原来来自中原通往北方的一个重要通道,北平最初叫做蓟,就在这条通道的交叉路口上。现在从地图上你完全看不出来北京的位置怎么会是在一个交通要道上,华北平原那么大,到处都有城市啊。不过退回到先秦,山西都是大山肯定不好走,华北平原上河流遍布还经常发水,而且还有一个大湖泊,所以贴着太行山的山脚走出了一条道路,这就是重要的北方通道。侯仁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县名国名入手,明显看出太行山脚下这一代设立的县比较早,而平原地带则比较晚。

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北京最重要的大门在卢沟桥,卢沟桥明明在北平的西南方向,却因为地处山和平原的交界线上,成为北方通道的重要门户。不过北平并不是北方通道的终点,从这里过山海关通往东北,过居庸关通往大同和内蒙古,过古北口通往塞外,所以这才是北京如此重要的原因,控制住了这个城市,就扼住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咽喉。

作者对中国历史相当了解,从古籍中旁征博引,研究很深入,让人真的感叹这难道就是1949年的博士论文?现在的博士有几个能够达到当年的水平?

美中不足的也许就是价格比较贵了,不过书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书里面还附赠了一封信件,做得非常精美,还有一幅地图,被做成了封衬,中国每年都要评选最美的书,我想这本书不仅仅做得漂亮,内容也同样精彩,如果让我评选,这才是我心中最美丽的书吧。

《北平历史地理》读后感(五):经典之作,强烈推荐!

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购买本书遇上了全国物流瘫痪,3月31日购直到4月30日才收到。期待已久速速品读,不仅对我而言等待是值得的,甚至这本书我愿意推荐给身边所有人。

侯仁之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本书成稿于1949年,是侯仁之先生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这本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更是历史地理学科的开辟之作。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标志作用。此书初稿始作于1942年,侯仁之先生在燕京大学时以“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罪名关押至日本陆军监狱时构思而成,在敌寇入侵的时刻确立以北京城市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七年之后终成巨著,于家国个人也颇有意义。

本书的写作框架,大致遵循了侯仁之先生博士时导师克利福德·达比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类的改造。如果地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现代的地理景观,那就必须追溯过去。历史地理工作者可以采用横剖面(cross section)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横剖面的复原(reconstruction),来恢复某一地区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从而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特点作出发生学的解释。(Darby,1953)本书基本上也是这样遵循时代排列,每一个时代构成一个横剖面,反映出该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的特点,三个阶段分别为:西周至隋唐的“边疆之城”时期,辽金“过渡阶段”时期,元明清“王朝都城”时期。

本书分析城市从地形地貌与交通区位入手,辅以对区域文化差异分析,使本书的分析没有局限在北京一城,更是对整个北平小平原乃至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的解构,形成历史上北京(蓟城)起源的地理基础,而后引入河湖水系分析框架,揭示北平城布局和城址转移的缘起。在其中侯仁之特别关注城市整体的形态和规划特点,复原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思想,特别是对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分析尤为深刻(令人疑惑的是,辽金旧城居然连地理位置确定都如此困难,不知道是否是因为70年前考古发现仍不足,今天是否已经大为改善?)(另,元大都皇宫位于全城中轴线,鼓楼在全城几何中心,而明清紫禁城的中轴线(同今)居然是东移的,这一点还真是才发现)。

另外,全书共有54幅精美的地图,全部为作者亲自手绘,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也因此强烈推荐买本书的精装本)。并且全书建立在极为扎实的文献分析和广泛的实地考察之上,其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也正因此,这本七十年前的著作,时至今日仍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实在是经典之作。强烈推荐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