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

《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3-1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朝花夕拾

童年,书香还有小时候的我,这本书,像我们展示了鲁迅童年时的生活,斑蝥对于现在的小孩子们来说,太过于陌生,他们甚至也无法想象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趣生活,那些童年的种种造就了鲁迅的人格,不难发现,书的前几篇写得都是童年,而后写了自己随着家庭变迁而随迁的经历,又到了日本求学,最终看清现实,决定弃医从文,一个民族,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疾病更令人绝望。看过这本书,一方面,追忆逝去的宁静生活,一方面,养成爱国的精神品质。好书。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包治百病

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包治百病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朝花夕拾

前一段刚读完《呐喊》,现在读这本书,总会在脑子里想,中国那些老旧的规矩和习俗,到底哪些算是该保留的文化传统,哪些算是该摒弃的封建迷信呢?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当然,这不包括以前庸医害人的事,那些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错的。)可能到头来这些还都是人们的主观想法吧。以前的人们因为有他们相信的东西,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所以就立了他们那个时代的规矩。后来的人们觉得这些规矩不管用了,或者看到了它们的愚昧无理之处,也或许就是懒得去遵循了,才想要弃掉它们吧。

读完这本,我也有点明白关于鲁迅的那个梗是怎么来的了(人们各种评论分析他的文章,觉得他写的好深邃,鲁迅:我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啊)。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他真的记录了好多日常的事儿和自身经历,而人们心里又总带着一个“鲁迅是个有思想的大文学家”的心理,所以这些事读起来的时候总感觉他在隐喻着什么别的东西,比如国家社会民生问题之类的。他的这个习惯不是没有,我觉得在《呐喊》里更明显些,因为那是短篇小说集,内容虚构多于写实,对旧社会的愤慨之情也强烈得多。但在《朝花夕拾》里我觉得主要还是写实为主,就像名字表达的一样,岁数大了,想起了一些小时候的事罢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先生

我身边的人除了一个在当语文老师的朋友,没有谁再提到过鲁迅先生了,该是因为鲁迅先生仅是代表一个时代,过去了也就无从提起了。我说的自然不是他的革命时代,而是我们的学生时代,那个和革命时代一样遥远的所在。那篇关于三味书屋的课文应该是他作品中在走出校园的那批人的脑海里存活率最高的。想想那好像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鲁迅,还要附带记住另一个奇怪的名字――周树人。讽刺的是,这篇课文本是有些批判“不求甚解”的封建教育的意味的,却也被迅哥儿那么大点的孩子们背得热火朝天而不知所云,“这怕是先生万般不曾想到的罢”! 喊他先生,不代表我不曾恨过,只是现在觉得一个这么有风骨,又刻薄,又可爱的人完全值得一个“先生”所包含的敬意。看他的杂文我倒是没有想到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情态,却是想到他横眉怒骂着指回去的样子。其实文风上,他倒显得很市侩了。不能怪当时我们理解不了我们的教材,而是那本就不该是小学生的教材。我们看到课本,看不到他的时代,于是觉得先生的白话的后面黑乎乎一片了。 杂文的目的就是唤起读者的同感,带着这种目的性写着写着就不免造作起来。而鲁迅先生却耿直得可怕,我想是因为他并不在意谁会赞赏他的文章,只是想要努力唤醒“在铁屋里快要闷死的人”,或许还并不怀有太多的奢望。他的秉性注定要喊,要斗,誓让愚昧者醍醐灌顶,让伪善者跪地求饶。 我忍不住要想,先生如果活在这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一开始我猜,他依然会拿起自己的笔杆子(鼠标?),依然会有另一部《呐喊》。亦或是《穿着棉袄洗澡》或《三重门》?先生万不可在微博上仗义执言,因为公道正义早就不是血溅五步那么简单。或许他能比任何人走的更远,而更可能的是,“鲁迅的一百万种死法”悲情上演。我说“死”,却不是“立扑”那么回事,而是因为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里是无奋可斗的,慢慢慢慢地,在一池温水里面就觉得呼吸困难了,如果有前世记忆的话,以先生的脾性定会怀念那些虚伪的、残暴的、可怜的、可恨的。一个时代一个英雄,且不论他们气不气短。我们不需要当头一棒,我们本来就醒着,我们还很幸福。

《朝花夕拾》读后感(五):读万卷书计划12.朝花夕拾

我眼中的迅哥儿是一个心很柔软的人

也许是因为中学太喜欢语文了,看到熟悉的阿长、五猖会、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还是悄悄地在被子里抹了抹眼泪

老实说,小时候的梦想和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有些相似之处:想当医生,救死扶伤;想当作家,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先生,我当时只是童言无忌)

一个人如果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可能不仅仅是快乐的感受,也有时不再返的伤感 就像是想起来和小伙伴一起放学回家的日子,有很多捧腹的记忆,也有遗憾,长大之后,再见一面很不容易 认真地读了十篇散文,印象最深的,还是学过的几篇

有时候,迅哥儿是快乐的,尤其是他拿到《山海经》的那一刻;有时候,他有些哀其不幸,恨其不争,那一刻弃医从文……可能是小时候的迅哥儿留下太深的印象,后来读眉间尺和刘和珍君这样的文章,真希望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必那样失望而愤怒

当时觉得“朝花夕拾”太不符合大家所描述的鲁迅先生的风格,“野草”和“呐喊”就莫名的很贴切 “朝花夕拾”给我的感觉,总是可以配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画外音 长大之后,我也开始追忆过去了,回味这名字真是好的不能再好

今天,不说他努力叫醒当时的人和社会 只想像迅哥儿的朋友,闲着叙叙旧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看见这几个句子,我的脑海里也会回荡着中学语文老师读这些句子的声音 尤其是那句“铁如意”,她会照着迅哥儿的描写,也把脖子转来转去 想想老师是喜欢鲁迅先生的,她外在是强悍又不喜揉沙子,内在却可爱率真,温和可亲,又爱惜学生 记得当时她讲过,迅哥儿曾因为讨厌一个酒糟鼻的人,在写信时用红笔点一个点儿代替他的名字 后来,我和我的“藤野先生”也像迅哥儿写的那样,在没有见面

这本书里有很多种情感,也有很多解读角度 由于我并为具备文学批评的敏锐感,只读出了温情,怀念,偶尔的愤怒和失望 最近的国际时局也很敏感,破罐破摔者有之,冷嘲热讽事不关己者也有之 如果先生仍在,必会用笔尖点醒这些睡着和装睡的人 既然已经拉起序幕,我们会胜,我们必胜 逃避和妥协只能解一时之忧,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年少时不懂,背课文时也满心不服,觉得此人文笔没有和思想的高度等齐 现在再细细品味,识了泰山也愈发仰望 其实他可以把迅哥儿关在三味书屋里,当一个小官老爷 或者和藤野先生苦学医术,救死扶伤 偏偏他选择和失望、愤怒、叫醒沉睡的人这样任重道远的目标握手 军队解放陆地,他解救人们的思想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