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生常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生常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生常谈》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生常谈》读后感(一):真的是老生常谈,感觉内容太随意。

老先生一些访谈,杂文,演讲,内容很杂,有些观点重复,文化消遣阅读不错,总的来说,与老先生之前的书没有可比性。读着玩吧。感觉老先生这次两本书都不是很给力啊,期待了很久。希望退休后能好好叙著,出一部传世经典。

《老生常谈》读后感(二):慕名而看

慕名买了资中筠先生的书,看了《美国十讲》和《老生常谈》两本。前者讲的内容与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处,感觉林达的书更生动形象,有画面感,资先生写的相对抽象,可互为印证。 个人感觉《老生常谈》更有意思些,“资氏风格”更为明显,不摘抄了,资老太太以敢言著称,书也不妨一看。

《老生常谈》读后感(三):老生常谈

《老生常谈》,资中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十分赞同资先生的观点,但本书多是演讲、采访等合集,没太多新东西,也诸多重复,算不得精品。唯以自身经历讲建国后在友协工作一段有意思,最后一篇“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教训”亦可读。在当前情况下,能出版的东西也就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同意她的说法,悲观但不绝望,作为有家国天下情怀的知识分子,也就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

《老生常谈》读后感(四):资中筠自选集老生常谈

18年末终于看完资中筠老生常谈,这本书整体来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老人家很敢发声,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受力。不过后来的一半差点看不下去,原因在于第一文笔不够吸引人;第二观点大于论述,内容重复多,从我目前的阅读的经验来看观点不算新,可能她当时写的时候不一样,毕竟时间久了;第三论证的方法不是我喜欢的小切口,有点大而泛。不过前言里也说了,很多是她的演讲稿集合整理出来的。最后那两篇篇对外关系的理论:国际主义民族主义?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教训倒是本书我最欣赏的。还是希望能看到她的另外两本更学术的作品。

《老生常谈》读后感(五):“人民”与“人”与人的启蒙

以前在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书中的那个寡妇,热情洋溢地说过这么一段话,“每当我面对的是整个人类的时候,我爱这个人类爱的不得了!可是每次面对活生生的个人时,我就厌恶地一分钟都受不了他。”(大意如此)。

上学期间还看过庐隐的文集,散文还是小说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爱的是整个抽象的人类”。这种五四的博爱的精神气质扑面而来,关注人类,关注国家,关注大层面的,更高境界的福祉。

两本书的写作,或者两个作者的写作对象,都是旧社会乍现光明,不久我们可以看到旧俄国变成了苏联,而民国变成了新中国。这描写的当初的沙俄人民和五四的青年,都纷纷进入了这“爱人类”,爱抽象的大层面宣传的政党组织,并且建立了他们的新的理想的国家。

抽象的人民,国家,人类,是一个宏大伟大的对象。我们可以爱他们,可是在我的意识中,我始终隐隐怀有恐惧。人民在哪里呢?到处都在说的人民,国家,又在哪里呢?我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新的国家,用国家的名义,用人民的名义,用一切崇高抽象的名义,去欺压、伤害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真实生命。

而这种压迫,是人民的名义,是国家的名义,是更大的那个什么,不知道为何物的恐怖巨兽,压倒了一个个脆弱的单个的人。

人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可以自己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了,这就叫做启蒙。

而一个人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想出了答案,他就不在是“人民”、“人类”这茫茫漠漠的宏大事物中的一个没有面孔的人。他们开始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是一个又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并非草民,如草芥一般。

资中筠老奶奶在书中写到,“我的写作重心终于从抽象的人民,日益转移到活生生的具体的每个生命。”没一个个体生命如果不被淹没,他就会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疼痛,感受到压迫,而这份感情会被其他人同样感受到。

这是人性,是爱的力量,是共情心。当一个面目恐怖的庞然巨兽,冷血,机械化的统治着他底下的一批面目模糊的大众,大众终于和巨兽同化。

我们再也分不清彼此,我们再也无法感受他人的痛苦,无法去爱。

资中筠老奶奶说的启蒙,说的关注个人。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文化运动以人为中心,百年来的精神传统,我们应当继承。

并且不断启蒙自己,互相启蒙,祛除愚昧,还原一个个本来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