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1000字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1000字

《人生智慧丛书》是一本由罗素 (Bertrand Russell)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一):经久不衰的道,以及极其sb的翻译

在看的过程中,常为作者的看透本质而拍案叫好。西方比我们领先的文明之路,现在一些现象也在我们国家慢慢涌现。

还有很多只要是人类社会,就无法避免的关系。

还因为这本书,然后买了那套罗素自传,不过商务印书馆的,好贵。。。三本78块了

最后吐槽一下翻译,真的烂到家了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二):清晰之路

“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依稀记得刚大学毕业那会儿大人们给予的告诫,那时候我很迷茫,感觉说了一句纯属中庸的废话。时光斗转,生活波波折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挣扎过,怨恨过,迷茫过,奋斗过,我拼命想撕开生活的面具,找到幸福的真谛,可无论怎么样,我们只能窥探到一丝幸福的小尾巴,想要抓住,却又一溜烟的滑过手尖。站在生活的大门前,我依稀能记得年少教科书版的幸福人生是如此简单:意志坚强,培养高雅情操,积极乐观向上。。现实却这么也套不上这件简单的幸福外衣。这样的幸福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虚无。罗素的幸福之路,或许看起来没有教科书的全面,但却是一本贴心的小棉袄,自里行间没有空旷的口号,没有深奥难懂的名词,一切都随着作者的观察在抚摸幸福的肉体,不再是滑过指尖的虚影,一切变得清晰可碰,或多或少都能触及到心中的小疙瘩。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我摸到了一整个幸福的肉团,不能说这本书能够让我找寻到幸福的真谛然后可以一辈子幸福的生活下去,但它让我明白幸福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让我可以更加安心的面对的生活幻象下的各种狗血剧情,因为心中有一条幸福之路在那里。年少轻狂,我开始明白大学同学的随遇而安的人生准则,不是安于现状,只是依据现实形式,做最好最强大自己,而不是埋怨生活,要求生活现实处处如心。幸福之路就在那里,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够走向永恒幸福,但可以保证你的人生少一点不快。。。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三):这碗鸡汤我干了,你们随意

15年时读过红色封皮编译出版社的译本,但是当时在某宝买的,拿回来一看就是盗版书,但是别的地方根本没有卖的,只能将就看。就像对待枪版电影一样,我是宁愿不看也不选择枪版。

这次华夏出版社的正版授权又重新买了一本,虽说不想从头来读,但是偶尔也会信手翻开,仔细读读一篇或两篇,依然收获良多。

诚如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不是写给文化素养高或认为实际问题不过是一些谈资罢了的人看的。我也如此认为。

记得有一次拿着书在看,有个同事看到了我在看此书。

他惊讶的说到:哲学家的书你也敢看?

我说:为啥?

他道:哲学家都精神不正常,精神病写的书你也看?

我笑着答道:我就喜欢精神病写的书,没看出来吧?哈哈。

当然不能肯定同事是位爱读书的人,但至少是位知识还算渊博的人,不然他也不会知道《幸福之路》,更不会知道罗素是个哲学家,毕竟此人此书并不如爱情、玄幻等等的当红小说那样出名,知道他的人也很少。

当然同事也没有侮辱罗素先生的意思,只是夸张的表达了对一类文学作品的见解而已。他或许觉得看书的乐趣在于故事有多精彩,而不是多有道理。生活本来就够枯燥了,再有那么多选择的基础上,如电视、电影、游戏、K歌那么多选择,选择读书就又枯燥了几分,在选择如此深奥的书读,更难以忍受了。但其实本书并不深奥。

《幸福之路》我看来,真的并不深奥,如果说是鸡汤,也可以这么理解,但这碗鸡汤我干了,你们随意。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四):罗素的幸福观--我们还可能幸福吗?

《幸福之路》(the conquer of hapiness),光看书名就已经极强,这也可以表明,幸福的道路有多么的不容易。

在人生的过程中,幸福和不幸有很多,如何能够在一生当中保持幸福的能力呢?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偶然性,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幸福度,因此,在如何保持幸福方面,是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的。

开篇的第一章,罗素讲道:拜伦式的痛苦。许多人自以为自己很聪明,陷入了拜伦式的痛苦之中。聪明没有错。但是,如果将聪明放大到痛苦,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这在许多人身上都能够体现到。罗素告诉我们方法:这种痛苦所给人带来的优人一等的感觉如果能够足以补偿痛苦本身,那么这种痛苦也是不值得的。痛苦就是痛苦,他会影响人的生活水平,许多细微的幸福就足以弥补物质上的匮乏。这相当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在罗素那里对那些拜伦式痛苦的人的劝诫。

论烦闷和兴奋,论舆论的惧怕。这些都是十分常见的束缚我们自己的一些外在的东西。如何消除舆论的恐惧?罗素也对这个问题感到棘手,因为舆论的力量太过强大,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舆论的压力,我们只能够希望,当下的舆论环境, 在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举个现实的例子,B站卢本伟,就是当下被群体言论所攻击而牺牲的最佳的例子。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

然后罗素介绍,如何保持幸福呢?通过几种方式:家庭生活、工作、闲情逸致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汲取幸福的来源。而每一种都不难理解。

罗素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通过搬弄历史上的名人,以及他自身的经历,相当于是一种带有科普精神的优雅散文。这就容易让人读懂他所希望告诫人们的东西。如果说,心灵鸡汤是兑了水的智慧,那么,罗素的这本《幸福之路》可以说是鸡汤中的极品了。(偷笑)

最后,罗素通过细致的论证, 告诉我们:幸福是可能的。当面对痛苦的时候,不要钻进去,而是思维要发散开来,能够充分地考虑事物的利弊,如果弊大于利,就舍弃;如果利大于弊,就去参与。而不是一定要在痛苦中生活着。毕竟,我们生活的出发点,即我们的初心,是幸福的生活。当陷入痛苦的死循环的时候,一定要跳出来。毕竟,罗素告诉了我们,拜伦式痛苦是非常不好的。

平凡而细微的生活中,可以让人汲取到巨大的幸福。:)

《人生智慧丛书》读后感(五):人生智慧

我之前先读过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便觉得自己有悲观主义倾向,觉得叔本华的哲学特别符合自己的气质。但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又觉得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罗素在这本书里一再强调的,对世界的兴趣就是快乐之本,总是为不能避免的小事消耗精力是不明智的。我想起读的时候就觉得叔本华有些小气,但凡人谁能不计较这些呢,我也曾经絮絮叨叨地计较过。话说回来,我的兴趣确实不少,也确实如罗素所言,这些兴趣拯救了我,而拯救这个词,又表明了我的悲观主义气质,但我总的来说还是个乐观的人。

我曾以为我向往理智的痛苦,如同罗素所说,这不过是拜伦式的痛苦,理智只会引向快乐,而非痛苦。自以为自己聪明过人,过着禁欲主义者的生活的人,其实骨子里还是有权力欲和虚荣,没有什么高贵的深层原因在后面,基督教那种圣徒几乎没人能做到,如果是在利己的基础上也能给别人带来欢乐,这就是高尚的生活,而且它快乐。

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使我认识到自己是个道德专家,并因此沾沾自喜,罗素犀利地指出,这不过是一种对权力或者虚荣的执着。这种自我封闭的、压抑的拜伦式的痛苦倾向,会让人远离快乐,不过是自虐、自恋和自大的产物罢了。我反省我自己(罗素可不是说人不可自省),确实我的不快乐都是自找的,在于由于对自身无力的绝望和恐惧,转而封闭自我,寻求一种虚妄的不真实的内心的安全感所带来的。我会指责别人不够道德,从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不是虚荣是什么呢?罗素说,其实这是一种嫉妒,因为你没有享有这些所谓的不道德的人所有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内心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兴趣的产物。没有安全感,人无法开始对世界的探险,这种安全感来自同年父母无条件的爱。而对外部事物的兴趣,可让人远离封闭自我的风险,活得更加平衡和快乐。

书中具体讨论了烦闷和兴奋(对应于叔本华的人生一直在无聊和痛苦中摇摆)、疲劳、嫉妒、犯罪感(不是让你没有良心,而是那些源于迷信的不健康的犯罪感)等让人不愉快的症结,又讨论了人如何快乐,其实说来说去,罗素想说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对世界的兴趣,而这个兴趣不是“好吧,我知道兴趣会治疗我的抑郁,所以我决定培养一个爱好”,而是真正发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进而自发地带着热情去做它。

其中书里还讨论了现代女性因为婚姻和生育放弃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和事业,变得唠唠叨叨,失去快乐,这也是很多变得聪明的女性不愿意结婚的原因,这也正是现在中国的社会写照,不过书里没有讨论如何解决这么大的社会问题。罗素一生情人不断,这些女性的下场如何,罗素可能也没有思考过,我喜欢的刑法教授罗翔老师说,罗素和卢梭都是典型的只爱抽象的人不爱具体的人,说他们很虚伪,但是我也不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人太难了。正是因为人思考,才趋向完美,自然也会想去爱抽象的完美的人,人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有个抽象的完美的人值得我们作为榜样,我去爱一个这样的人,也是正常的,那些所谓的爱具体的人,靠的不是爱,而是明白自己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理性和对人类和世界的爱与包容。我可以选择尊重,但我做不到爱具体的人。也许选择不爱的我同时选择了远离人群比起罗素对具体女性的求爱更不残忍一点。

总而言之,人是可以快乐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走出自我,亲近自然,找到自己喜爱的外部事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