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福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幸福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伯特兰·罗素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听罗素谈幸福之道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记得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也说了一段罗素的典故,可见在当时的知识界,罗素的影响力之大。罗素一生跨越多个领域,著述颇丰,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他的《西方哲学史》是学习西方哲学的必读书目,他对二十世纪的思想发展影响深远,被称为“世纪智者”。

《幸福之路》一书是罗素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总结,在本书中他先分析了不幸福的成因,然后又说明了幸福的成因,我们常说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要想获得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就必须对源头做出分析,然后才是寻找何为理想生活。

罗素分析的背景是工业化势头强劲的英国,同时现代性带来的人生问题,也非常的严峻,人生的无意义感,碎片感和无力感,吞噬这现代人的精神,如马克思韦伯所预示的,在我们享受现代性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经历着其带来的诸多压制。罗素在上个世纪写就的文章,倒是非常切合我们当下的生活实际,原因无非是现代性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处在无所不在的大系统森林之下。

人会陷入自罪、自恋和自大,罗素认为这是人的局限性使然,同时也认为是错误的世界观造成的。在现代性中,工作占据了人的主要生命时间,很多时候驱使我们工作的往往就是工作本书,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目标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在罗素看来驱使和切现代,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现代人的消费已经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消费,有些富人群体并不会像十八世纪的贵族一样拥有欣赏、评判艺术品的能力,可是依然在收集艺术作品,以彰显自己的所谓文化实力,显然互相攀比,符号消费会增加彼此的压力。现代人对于无聊的惧怕是巨大的,因此现代人到处寻求刺激,然而在罗素看来很多伟大的创造,无疑不是从无聊和单调中得来的,因此能够守得住自己注意力的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幸福的道路,罗素认为兴趣可能是我们灵魂最好的养料,有了兴趣灵魂就得到了一部分的救赎。大多数幸福的人都是被爱的,世间的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就是爱与被爱,在罗素看来,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求爱。

我们是要努力奋进还是听天由命?这个问题,多么切合现在的“躺平”问题,罗素好似我们的同代人,阅读他的著作,或许能为我们开拓人生问题思索角度。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寻找幸福

该书作者罗素是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全才,还在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可这样一位被王小波疯狂引用的作家,写了本《幸福之路》看似简单的小书。拿在手里,我带着怀疑的态度翻开了它。毕竟,我一个悲观主义者,不认为看本书就会知道如何通往幸福。

序中,罗素先生即言:本书并非写给饱学之士,或是把实际问题仅当作谈资的人。前者倒是容易理解,但为何不赞同把实际问题作为谈资的人呢,这令我有所思考。书中是罗素先生以亲身经历或观察得出的快乐处方,足以看出,他是想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那些夸夸其谈者,就入不了他的眼了,他也不希望作品成为茶余饭后的食粮罢了。正如在正文中写道的,“我的目的是给那些在文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幸福的人一些指引。”

罗素先生真实的讲到自己青少年时曾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这也开启了我遥远的回忆。自五岁后我就开始被各种事情困扰,可家长并不能足够理解。我那时期连基本的睡眠都是问题,因为我天天做清醒梦,极其的疲惫。有时为了不做梦,我就一直在心里熬夜,眼睛也不闭。可孩子又能懂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导致的。没完没了,几个主要场景的梦反复的召唤我。可能持续了几个月还是更久,我倒记不清了。人最基本的需求都让我痛苦,我当然有不幸福的理由。无数次我拿起小刀贴在自己脉搏上,我思索要不要割下去。终究,我是个畏惧死亡的人,始终没能逃离现世。也许我的梦境就是在表达活着的抗议,我总是嘻皮笑脸,却难以开心。我做了什么,明明对很多人都不错,可生活不断泼来冷水,好像我不配得到幸福。我一度认定了自己的人生,可像罗素先生说,后来他非常享受自己的人生,一年比一年享受,这也适用于我。正是这相似的生活感知,我对罗素先生有了亲切感。虽然早因我痴迷于王小波的杂文,对罗素先生有了个奇怪的类似于导师的导师般的情绪。

罗素先生分析,他享受人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减少了对自我的陷溺。我倒不觉得这是减少对自我的关注,我们理应了解自己,关心自己。但以一种客观而宽容的方式思忖自己的行为,也不是说纵容,而是与自我达成谅解。并像罗素先生说的,对世界的状况、多样的知识、感兴趣的人,都加以关注。作为世界中的一分子,使内与外平衡尤为重要。再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获得原始的满足,使我们快乐。而对那些自我陷溺太深者,罗素先生认为外在约束是得到快乐的唯一途径。由此,也可发现,罗素先生更认为外在可以改变内在,所以认为幸福有一定方法获得的。虽然我不是十分赞同,书里大部分理论,我却深信不疑。比如“一个人年轻时被剥夺某种正常满足,……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围绕于得到该种满足。”我就因为小时候没能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导致我前些年疯狂的出门旅行,混入了众多不同的圈子,尝试了极丰富的新事物。而在我折腾够了之后,那些又变得索然无味。想要幸福,绝非易事。但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幸福就在当下。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你有多久没有想过“幸福”这回事儿了?

年少时,我们总是在憧憬幸福,幻想着幸福的样子;随着时间流逝,在人间烟火中我们背负着生命的重担前行,似乎在不经意间忘记了幸福的容颜,也忘记了追寻幸福的道路,仿佛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至于具体的幸福,就算了吧!

是幸福高不可攀、难以企及,还是我们要求太高,对幸福的定义过于完美?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辞不一而足。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小书中,阐释了他对幸福的理解。

罗素被誉为“世纪的智者”,他的著作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部专题讨论幸福的著作中,我们得以通过罗素的文字,触摸幸福的轮廓,感受幸福的模样,探寻追求幸福的路径。

这本书的思想脉络异常清晰,“不幸福的成因”和“幸福的成因”是作者讲述的重点。事出必有因,找到了不幸福或幸福的原因,顺理成章就会找到幸福的方法。那么,造成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幸福之路》这本书中,罗素开宗明义指出,大部分的不幸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或是生活习惯破坏了人们对事物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兴致,而这些事物正是人类和动物赖以得到幸福的源泉。换句话说,你的认知决定了你是否幸福。就像半杯葡萄酒,乐观的人觉得还有半杯,而悲观的人却想着只剩半杯了。同样一件事,认知不同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除了认知方面的原因,还有拼命工作、无聊与刺激、嫉妒等非理性思想和行为,同样会削弱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看不到幸福的人,整个天空都是灰色的,整个人也是沉闷的,就连与之打交道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甚至被拖下痛苫悲观的泥淖。那么,在这个充满酸甜苫辣的社会中,肩负着生活与工作重担的我们,又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罗素认为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简单地说,换个看问题的角度就能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但是,我们也知道,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或认知习惯,就像从他口袋里掏钱装入自己腰包一样困难。那么,幸福是不是就因此离我们远去了?

也不尽然。作者认为,用兴致充实自己的灵魂,勇敢去爱,用心体验为人父母的快乐,拓展自己的兴趣,等等,都会让人心情愉悦,产生一种幸福绕身的感觉。说到底,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幸福同样如此。

做一个幸福的人很难,其实也很简单。人生在世,唯有不负韶华,才不枉来此一遭。幸福很虚无,其实也很实在;幸福很抽象,其实也很具体。很难说人生的意义或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但幸福地活着,一定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打开罗素的《幸福之路》,抛弃那些黯淡无光的事,让生活充满幸福色彩!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幸福其实不难

文/懒虾

总听人说,读再多书也不一定能够过好这一生。昨天又听友人感叹,切忌盲目读书,人的履历不够时,只会吸取书中你原本认同的东西,对于不明白和不认同会主动排斥,读来读去,读个寂寞,所以人要先经历、成长,再读书——果真如此?每当看到类似的话语,我都会笑,不是开心,而是无奈,但愿成长中的年轻人不要听信。就好像罗素的这本《幸福之路》,版本太多,早早就有傅雷先生翻译过,甚至被誉为《圣经》的现代替代品,其实按照书中罗素的方法,即使只谈读书,读书本身也可称为你强大的外部兴趣,可以成为你幸福生活的开始。

小波常提罗素,王二似乎可以成为《幸福之路》的形象代言人了,而不同于小波小说中的年代,目前大多数人的生活和"文明社会日常生活"这样的描述更加贴切,而这种平和催生的并不是安宁与幸福,而是欲望和无聊,这种幸福似乎没有明显的外部成因,但就是让人难以忍受,心灵浮躁。罗素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对世界悲观,常常有自杀的念头,而写书的当时却一年比一年更享受人生,可见幸福真的可以通过习练而获得,而可贵的是,书中将作者思考的过程也全部附上,并不是一个空壳般的结论,令人心灵一震,震完即忘——不同于开头那样的结论式论述,罗素的写作是真诚地剖析,是对自身涅槃的一种记录,面对西方人曾经走过的一条路,我们也迎来相似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的节奏,对于《幸福之路》的阅读,可以当作一位长者对现代人的告诫。

这本书英文原版在1930年出版,到现在已经90多年了,可是里面的观点一点都不过时,反而对于当代的中国人特别的有用,可以说每个人都值得花点时间读一读,争取过一个幸福的人生。作为20世纪很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罗素先生没有去讲高深的哲理和枯燥的说教,而是直接反思生活中最常破坏幸福的消极心理因素。其中他说到当大环境愚蠢,充满偏见或残忍的时候,和它格格不入反而是好的。罗素给书中的每个观点都提供了真实的人性经验的支撑和清晰的论证。

本书里面罗素从这些方面讲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拜伦式的不幸福,竞争,无聊与兴奋,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舆论恐惧,以及幸福的原因,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逸致,努力与放弃,幸福的人。其中我觉得很有意思是无聊与兴奋,罗素说为了避免过度的刺激,适度的无聊是必要的。太多的刺激不但有害健康,也会让所有乐趣都平淡无奇,它用肤浅的快感代替深度的满足,用聪明代替智慧,用新奇代替美丽。无法承受单调的一代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一代人,他们与自然的缓慢过程脱节,就像花瓶里的花一样,慢慢地失去活力,凋零。幸福的生活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是平静的,因为真正的快乐只存在于平静的环境里。(总是无聊的人是否认同呢?)

现在很多人喜欢紧跟潮流,穿也是最新款的,用也是最新潮的,可是潮流来的快去的也快,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很难提供给人们最根本的快乐,潮流或是兴趣,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够为我们提供最根本的快乐,只是让我们逃离现实,暂时忘记生命中难以面对的痛苦。最根本的快乐基于对人和事物的友好的兴趣。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无趣”之人读了也许会变“有趣”,也许不会,谁在乎呢?

《幸福之路》读后感(五):关于幸福,看看罗素怎么说

“幸福的秘诀在此:让你的兴趣愈广泛愈好,且让自己对人和事的反应尽量友好,减少敌视。——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前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问题:“你幸福吗?”对于幸福,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都在追求幸福,有些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幸福,但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幸福。曾在一次阅读理解训练中读到一篇选自《幸福之路》的文章,于是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幸福之路》英文原名为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直译为“征服幸福”。作者伯特兰·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活跃在各个领域,留下大量著作,被誉为“世界的智者”。他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亦是鼎鼎有名,其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要了解如何走向幸福,首先就要了解导致幸福与不幸的因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这本书中,作者清晰地将“不幸福的成因”和“幸福的成因”做了分割,从正反两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追寻幸福的方法。罗素谦虚地说他写的只是常识,事实上却是不平凡的智慧。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如此高的称赞,可见《幸福之路》这本书的分量之重,确实值得一读。

工作、无聊、精神疲劳、嫉妒、罪恶感、被害妄想,都有可能导致不幸福。面对这些,我们无需太过慌张和焦虑,罗素早已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就给出了“幸福处方”。在我看来,嫉妒和被迫害妄想是有相似之处的。它们通常会发生在发生在爱和别人比较,心理不平衡的人身上。一个乞丐不会嫉妒亿万富翁,但他会嫉妒比自己更成功的乞丐。一个剧作家认为自己是这时代中最有才华的,但他的作品始终不被赏识,于是就认为是被经理人、演员和评论家陷害,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活在自我欺骗中。要摆脱嫉妒和被迫害妄想,就要先减少对别人的关注与比较,靠享受真实存在的乐趣,做好分内的工作。

是躺平还是内卷?书中早已给出了答案:幸福并非天赐,而是必须努力追求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恶性竞争。我们是该努力奋斗,但休息也不可或缺。尽力而为,然后听天由命。不停工作,直到失去快乐是不值得的。快乐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不快乐,就不会幸福。躺平,又或者说叫反内卷,倡导的是随遇而安,而绝不应该是不求上进、轻言放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靠自己奋斗。

这个版本的《幸福之路》翻译流畅,阅读起来很顺利,而且每一章前后都会有该章的语句摘录,可以快速浏览,对内容有个大致了解;也适合做整理,考试当作名言引用或仅作摘抄欣赏都是不错的选择。非常推荐。还被种草了尤里卡文库,封面设计简洁,排版思路清晰、有逻辑,轻薄小巧、方便携带。紫色封面的新书《论生命之短暂》就快上市了,非常期待呀!同系列的《西西弗神话》已经看过啦,也很不错。文库还在更新中,想集齐一套慢慢看。

合上这本书,好像烦恼全都消失了。或许幸福对我而言,就是坐在咖啡厅,喝上一杯馥芮白。打开一本书,静静地看上一个下午,不急不躁,平平淡淡。对生活有所追求,并不断努力,向美好圆满迈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