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后感1000字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后感1000字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是一本由新世界出版社著作,¥39.80出版的36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后感(一):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曾经读胡适先生的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得泪流满面,为什么这么聪明善良这么有能力留学归来的哲学博士,要离开大陆离开他热爱的北大离开我们啊!看到他留在大陆的小儿子的命运,我于是明白了他是在逃命啊!欧洲启蒙运动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我认为健康的身体和理智的头脑是保存自我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胡适先生的儿子虽然身体比他年轻健康,却由于非自然原因先于胡适先生离开了人世……胡适先生在有生之年碎碎念了几十年,他说: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牵着鼻子走也算不了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老人家直到去世都不相信留在大陆的爱子早已不在人世了。人祸比天灾可怕多了,天灾不会轮回,历史轮回的车轮滚滚……看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智的头脑——“不受人惑”的理性主义精神。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不容质疑和反驳 ,师生之间有尊卑之别,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孔圣人的发明。和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不这样为人师表。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 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我思故我在”呼唤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们的时代,我们这里的读书人还跪在地上“三拜九叩“皇恩浩荡”!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由“跪拜”演变成了各种“跪舔”。感觉离“不受人惑”越来越远 ,比如时下的偶像饭圈文化,记得《圣经》里有写不许拜偶像,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祖先好有先见之明。希望你们大家努力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受人祸”的理智的人……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终结苦难的历史轮回!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后感(二):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曾经我读胡适先生的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得泪流满面,为什么这么聪明善良这么有能力的谦谦君子留学归国的哲学博士,要离开大陆离开我们啊!看到他留在大陆的小儿子的命运,我于是明白了他是在逃命啊!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我认为健康的身体和理智的头脑是保存自我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胡适先生的儿子虽然身体比他年轻健康,却由于非自然原因先于胡适先生离开了人生……

胡适先生在有生之年碎碎念了几十年,他说: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老人家直到去世都不相信留在大陆的爱子早已不在人世。人祸比天灾可怕多了,天灾不会轮回,而历史上的轮回就……

看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智的头脑——“不受人惑”的理性主义精神。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不容质疑和反驳 ,师生之间有尊卑之别,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孔圣人的发明。和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不这样为人师表……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 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时代,我们这里的读书人还跪在地上“三拜九叩“皇恩浩荡”!

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由“跪拜”演变成了各种“跪舔”。感觉离“不受人惑”越来越远 ,比如现在的偶像饭圈文化,记得《圣经》里有写不许拜偶像,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祖先有先见之明。

希望我们如胡适先生那样用智慧努力做一个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不受人祸”的理智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终结苦难的历史轮回吧!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读后感(三):胡适的一点趣事

从封面可以看出,本书是胡适1950年至1962年的日记,胡适本人则于1962年的2月去世,享年71岁。看看人家,快挂了还坚持写日记,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真让我辈为之汗颜。这里咱们扒一扒胡适他老人家最后十二年的日子里都干了些什么……

一 互撕

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恶趣味,道奇的恶趣味就是喜欢看两个人互撕,特别是名人,文化名人互撕,有时候能撕出花来。胡适的这本日记,繁杂琐事很多,咱们挑些有意思的事拿出来学习学习,乐呵乐呵:

1、胡适评郭沫若:

不知道沫若同志见了这句话会作何感想。

2、胡适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而不往非礼也,下面再来两则反击:

1、沈尹默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

这位沈尹默同志,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2、王芸生评胡适:

二 胡适读书

关于胡适读书这一点,说“读书破万卷”那可一点都不吹牛,胡适曾发表演讲,题目是《找书的快乐》,提到自己藏书一二万册,1948年离开北平时,只带走了一本,其余都舍弃了,带走的是残本《红楼梦》,仅有十六回。读他的日记,会发现他只要有时间,就不停的在读书,做笔记,思考、分析、学习、批判,根本停不下来。胡适读到一则小故事,觉得很有趣,收藏了下来,道奇读了之后,发现确实有意思,这里分享下:

还是那位沈尹默先生,对胡适读书颇为不屑,他在《胡适这个人》一文中写道:

这本书,总的来讲,内容虽然琐碎,但时有记载一些有意思的事,有启发性的思想,如胡适指导张爱玲写《秧歌》,批判牵强附会猜笨谜式的“红学”,对《水浒研究》的评价等等,可以看出他学识渊博,做事严谨,毛主席也曾自称为胡适的学生,有兴趣的伙伴们不妨拿来翻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