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色笔记》读后感锦集

《金色笔记》读后感锦集

《金色笔记》是一本由[英] 多丽丝·莱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6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色笔记》读后感(一):关于金色的笔记…

对于类似于两段结尾,很care一件事,与索尔一起听的音乐是阿姆斯特朗(贝西·史密斯,几乎只听阿姆斯特朗(是否,与这段经历只是安娜的构想,不同自我的纠葛,她最真实的渴望,一次创作);

而书中最后结尾部分的米尔特,几乎想不起他的名字,一直用的他;而不像安娜之前对索尔·格林的叙述,索尔说……索尔如何,似乎要平淡得多;但这更像一个真实和可能发生的存在,提到的音乐有布鲁贝克…试听各种音乐,爵士乐、巴赫、斯特拉文斯基………但完全没有阿姆斯特朗

好奇怪,什么也没有表达,只是想记录下这一点……

《金色笔记》读后感(二):分裂与混乱的女性

这是一本让人觉得在发生什么事,却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发展的书。虽然没有什么情节,却塑造了很多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不得不说,这些人的行为模式都不太能让人理解。正如其描述的主题,自由女性,我们看到了以安娜为视角的各种女性角色,摩莉、爱拉、马莉恩还有各个笔记中的女性人物,尽管她们没有遭受苦难,却在生活中挣扎着。整本书有着混乱的氛围和节奏感,非洲、共产党、斯大林、孩子、性,像是快速的梦境,或者更像是油锅,不停地沸腾,却又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平稳,不知哪里会冒出下一个泡。加上安娜(其实是作者本人)对名字的混用以及笔记的穿插,使这本书比意识流更加晦涩。也许是我认识太浅,并不觉得最后的金色笔记部分是一个升华,反而是一种崩坏,一改之前平静下的乌云遮空的苦闷,变为过度描写可有可无的性,难怪作者本人也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本书中只看到性战争。本书的表达方式专注于女性的精神层面,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浮于表面未能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金色笔记》读后感(三):好吧,你是女神

这是一本不“好”读的书,我想我只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七分之一,误解了二分之一,但我想到的是一分之三。前面的很多苦笑,眼神,小动作,生气,又笑了,我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慨叹自己观察人没能力观察得如此细致,后面有一处说安娜能清晰记得发生的事,人说的话,语气,表情,猜想莱辛本人也如此吧。读到后面,这种感觉渐渐少了,汤姆自杀是个转折,马雪比,爱拉,回想起来,也都有一种影片的真实感,谈论的政治,时局,也让我对共产主义想了更多。而人格分裂,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苦恼着我的,我能够理解,多个分裂的自己,可以让一些困惑的问题讲得通,不然会对人为何如此究之不清,但我还是希望能从整体去认识自己。没想到,原来最后的金色笔记,主题是整合,虽然经历差别巨大,也并没有相隔那么多。经历,每读到作为简纳特母亲的安娜的时候,是那么地感同身受。而女性的视角,这毕竟是一本书写了女性视角的书,我很难用文字表达我凌乱的感受,但我想起那天我走出地铁站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实,我的很多怨恨,悲伤,都是由性别固有的特质导致,她们的很多歇斯底里,他们的一贯行为,也都是出于各自性别的特质,我想摆脱这些,好像只有摆脱了,才能看得更清楚,但那样的话,你还可以代表他们吗,按莱辛的话,是可以的,因为我的感受也是他们的感受。第二个梦那段,真令人感动。

不知道今后还能再读到几本在这之上的书,希望能再重读。

补充,最重要的忘了写,一般的虚伪,势利,骄傲,自大,等等,我们都得过且过,视而不见,但她通通戳穿,剥光了一样,这是我读她的小说,与别人的最大的不同感

《金色笔记》读后感(四):分裂与崩溃

小说的开篇,就点明了主旨:

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一套公寓里。

“问题的关键是,”当她的朋友从楼梯口的电话机旁回来时,安娜说,“问题的关键是我能看出来,一切都开始崩溃了。”

莱辛用口语化、粘贴的方式,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图景:殖民主义、民族解放、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麦卡锡主义、妇女解放、同性恋、核武器、精神分析......一系列主题杂糅在这部作品里面,当然,这也导致主人公安娜的“精神危机”——崩溃。

我们怎么去体会或者接近书中所谓的“崩溃”呢?莱辛通过“刻意”分裂的方式来来到达这一目的地。我们跟着安娜脚步逐一游览文本,并进行一次次分裂:一部中篇小说,五本笔记本。安娜在这六个文本中分裂成为六个角色,最后又进行回归统一。然后我们看到,四本笔记聚合成一本“金色笔记”,金色笔记的“酵母”催生出《自由女性》这部中篇小说,自由女性是对之前几本笔记的高度概括、内省反思及某种回应,无论是对两性关系、政治信仰、人格分析或者写作创作,都进行了回应。从另一个侧面来理解的话,自由女性是安娜自我对话和自我和解的产物,因为安娜一直无法下笔写作的原因即由“分裂”导致“崩溃”。汤姆开枪自杀,是安娜逐渐走向崩溃的另一种结局,不过,在最后,汤姆接手理查的业务,“他说,通过进步的大财团的努力,通过向政府部门施加压力,这世界将会有所变化。”汤姆通过改变方式,来对这个世界作出影响。莫莉结婚了,马丽恩离开理查打理小店,理查和琼在一起,安娜呢?安娜没有自杀,在崩溃的边缘,在与索尔格林的交谈中,双方得到某种“启示”,于是通过创作小说,都得到愈合。在她创作的全知视角的小说中,那个“安娜”加入了工党,在婚姻福利中心工作,并且每周两晚上给少年犯上课,这也许是安娜得到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是她积极行动。在小说最后,所有人物走向了他们力图到达的方向。

如果说小说给我们仅仅展现那个时代的图景和精神风貌的话,那么类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必花时间在这上面,它高明的地方,除了它迷宫一样的结构,多叙事角度外,还有那掘井般的自我剖析。安娜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在“分裂”中,非常饱满和立体。我们可以通过安娜的回忆、剪辑、梦境、交谈、日记、内省、独白、第三视角等等,看到如此饱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在分裂的过程,我们看到好几个安娜,情人、作家、母亲、朋友、战友、共产党,她分裂成为这些数不清的角色,带领我们领略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触及艺术家灵魂,一同感知一同体会风雨飘摇又混乱无序的年代。

精神危机也是这部小说内核之一,我们看到一些艺术家、诗人、作家等自杀,如果仅仅理解为心灵的脆弱,那么答案也显得过于简单。我倒宁愿理解为“理性的自杀”,按道理来说自杀是非理性的,为什么又变成理性的呢?其实这部小说也向我们开启了一个独特视角,来理解艺术家的自杀行为。爱拉为什么要执着于创作出一部自杀的小说呢?这也许是安娜对自我侧面的探索,如果崩溃了,那么自杀是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无法与世界和解,那么结束生命会不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我们跟随安娜一起分裂一起游走崩溃边缘,我们也跟着她一起思考:是苟且的活着,还是有尊严的死去,的确是一个问题!

当然,安娜本人苦思冥想的答案——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怎样的存在关切这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意义,也许安娜的选择或者说莱辛给出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尽完满,但是却给我们指明另一种选择的方式,某种伟大的妥协。这时候,康德的那句名言,熠熠生辉:“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金色笔记》读后感(五):最好的朋友状态

我真希望自己对什么事都不那么敏感,任何小小的情感波动都没有。如果能做到对什么事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每一次跟人谈话,每一回与人交往就会像穿越一座废矿那样轻松自在了。我为什么不承认这个事实:一个人最亲密的朋友有时会在你的肋部深深地扎上一刀呢?——The Golden Notebook

你为何会感受到朋友带来的痛苦

会感受到朋友给的痛苦,可能因为你和你朋友之间的友谊并不是你想象的在一个范围内的互等。你把对方放在心底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以这个位置的标准对其有所期待时,对方心里给你的位置却比你给的低的多,这种差距的结果是你会痛苦而对方却无所谓。如果你有这种感受,那就慢慢的让自己放开,毕竟你努力过,若没有好的结果只能说不值得。

像《金色笔记》中莫莉和安娜是一对朋友,我不否认莫莉说话丝毫不顾及安娜的感受有一部分是她性格的原因,只是写作是安娜喜欢做的事,虽然她目前只凭一部小说的出版费过日子,且马上可能屈服于现实去找其它的工作,若是莫莉心中安娜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她就不会说安娜那部成功的小说只是幸运,一个朋友怎会否定对方付出汗水后的成果,又怎会恶意的嘲笑对方马上也沦为和他们一样屈服于现实压力的人?

大学时,我和一个朋友曾经是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最后沦为普通朋友时,我才明白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如果只是一个人努力,很少有成功,就像一个天平两边的质量相差必须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他们才能很好的相处。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

1.你想告诉他(她)你的一切

你的人生中如果出现你想告诉他(她)关于你的一切这样的朋友,恭喜你,你不是多了朋友而是多了亲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高兴时,你低落时,你成功时,你失败时,只要你回头,他(她)都在身后。

我有一个朋友,我和她高一时相识,因为相似的价值观,同样柔软的性格而越来越志趣相投。那时高中有快班和慢班,高二时,我到了快班,她在慢班,在越来越忙碌的学习中我们也没有间断联系,我们约好要上同一所大学,我常常把自己做的笔记给她。她总在没考好时说自己笨,我却从来没嘲笑过她,一直鼓励她,我会融入她新结识的朋友圈,也把自己新结识的朋友介绍给她。后来我因为家庭原因加上高三学业压力患上神经衰弱,当老师不再关注我,对我不抱希望,身边的朋友无法顾及我,只能安慰我两下时,她一直陪在我身边,每天等我一起吃饭,一直鼓励我。在那段灰色的日子里,我们像两个抱团取暖的柔弱绵羊,那友谊真的很纯粹,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段岁月。

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大学,再后来,我工作了,她继续读研,我们的友谊却没因为距离,时间,个人阅历而有任何变化。我们还是无话不谈,聊梦想,聊生活,难过时,高兴时,都和对方说。我很感谢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怎样,她总在我看得到的地方。

2.他(她)是你的战友

有这样的一些朋友,你可以和他们聊梦想,聊未来,聊规划,聊时事,聊工作,聊行业,和他们聊天你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你会积极努力的去生活。你们就像战友合作着前进,这样的朋友是你精神上的太阳。

大学时参加了一些感兴趣的协会,也参加了一些有些专业性的竞赛,所以有幸结识了一些有志青年。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现在么,有的工作,有的继续深造,不同行业的我们也能聊一块儿,我们聊各自现在的工作,各自近期的规划,各自业余生活。每次聊完觉得自己又长见识了,原来很多人都在努力的生活,自己这点辛苦不算什么,要配得起站在他们身边,不然会因为越来越大的差距而渐行渐远。

其实,我们身边也需要这样的朋友,虽不在一个地方,不在一个行业,在精神上却是在同一跑道上。

3.他(她)是你的导师

忘年交其实很少。但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他(她)会在你人生的某一阶段出现。你不好意思告诉父母,老师,同龄朋友的困惑都可以告诉他们,他们往往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会给你中肯的建议。年轻气盛的你也许不会接受某些观点,在你经历越来越多时,你会发现他们说的很多都是最好的指明灯,毕竟都是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所以,有些建议还是要记在心底。

现在的社交上,朋友的类型越来越多,只是维持友谊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还是审时度势,量力而为,重要是随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