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绝望说话》读后感100字

《如果绝望说话》读后感100字

《如果绝望说话》是一本由(美)道格拉斯·肯尼迪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绝望说话》读后感(一):生活只是一本书,一个故事

是一本平复心情的书,生活总会有诸多不如意,可怕的是这样的事会串成一串,然后一旦被点燃,就会一连串不停息的铺天盖地,接踵而来,让人奔溃,故事简怎么一步步脱离生活轨迹的,写的扣人心弦,但是如何回归,觉得蛮牵强,因为救助。爱真这么伟大么?

《如果绝望说话》读后感(二):A chacuh son destin

顺其自然

我觉得用这个词来形容这本书挺恰当的

女主一直处在不断绝望之时又出现新的希望 但最后恰恰是这些希望让她陷入更深的绝望 看了很压抑很沉重 特别是读到她女儿死的那一刻

一切不过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来来往往 我们只能惊叹于生活继续向前的无情方式

《如果绝望说话》读后感(三):这本书很好看

假如绝望说话,它会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但是生活是复杂的,即使遭受了一系列的悲伤和无奈,我们也还是要继续。

我无法继续,但我必须继续。。。。

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即使在绝望中也要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即使不是优越的生活。

《如果绝望说话》读后感(四):无法预测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如果绝望说话》的故事很长,我断断续续花了两周才读完。书名原文是《leaving the world》,由美国作家道格拉斯.肯尼迪所著。本书以女主人公简.霍华德为第一人称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人生经历,虽是小说,但仿佛是一部人物自传。从破碎的原生家庭说起,简经历了艰苦倔强的求学、戛然而止的初恋、沉默着悲痛的婚外情、仓促失败的婚姻、濒临破产的生活,到最后意外失去至爱的唯一的女儿,这些遭遇像一块块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压垮了简.霍德华的生存意志,以至她最终选择了死亡,她认为死亡可以终结一切痛苦。然而,她被救活了,被迫活下去。或者说再次自杀失败后,她也想试试继续活下去还能得到什么。

读这本书,我觉得如果读者对美国的文化、经济、法律了解不多的话,就会影响阅读进度。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哈佛的高才生,是美国高校的教授,她说的话、引用的句子,处处体现了她的博学与对语言运用的精妙,而这些精彩之处恐怕要了解美国文学历史的人才会更有共鸣。但饱含感情的作品是容易引起共情的,所以,即使不了解美国文化,我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简的无助、愤怒和绝望,也瞥见过她的欢喜、柔情和坚强。

故事先从家庭切入,尝试解读爱的发源地“家”是不是一个人命运的归宿,但似乎作者想用反面来阐述,因为对简来说,家并不是爱的归宿,婚姻也不是。“我永远不结婚,永远不要小孩,没有人真正快乐”简对父母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们“没有对立,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失去重心,甚至感到迷茫”,在简的十三岁生日那天,她照旧没有得到温馨,在父母一如既往的互相指责与谩骂后,简似乎很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如一颗子弹,准确地命中目标,为父亲的决绝离家找到了理由,也为母亲的失败婚姻提供了借口,仿佛一切都是简的错,至少母亲是这么认为,因为一直到她死的那天,她还在埋怨简。如果说被父亲抛弃、欺骗是一种悲哀,而被母亲冠以令家庭破碎的罪名则让简悲愤难忍。

这种被最亲近的人伤害的痛,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命运吗?因为你从来没有权利选择谁来当你的父母。命运在开始之初,就已经露出了它的爪牙,而你却无力反抗。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通过爱一个人,我们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命运。爱曾以特别美好的方式出现,所以结束的时候才特别难以接受吧?简说:我们曾经是那么般配,但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的确是这样,我们曾以为拥有了对方的一切,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都不曾拥有过。那些说过的誓言,憧憬过的未来,你终于与别人一起实现了。谁又知道爱是什么时候来的,又因为什么走的呢?我们只能眼睁睁地忍受着生活继续以它无情的方式前行,如书中所说“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来来往往”。但为何在来往之间,明知道不该在意,还是会痛入骨髓,并与悲伤日夜相伴。明知道他已离去,还是会念念不忘,思念成疾。在简的生命中,无论是汤姆、戴维还是西奥,都曾有过美好,然而最终都黯然离场,是她不够好吗?她足够优秀。是性格使然吗?她是个甜心。是时机不对吗?这只是不够爱的理由吧。还是差那么一点运气呢?运气,这是个玄妙的词,你永远没有办法把握它。就像你永远没有办法抓住逝去的爱。

如何可以摧毁一个人?此书作了一种示范:在一个人几乎失去所有的时候,去摧毁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在简失去爱人,同时面临失去工作,濒临破产,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场意外夺去了她唯一的至爱的孩子,所以她绝望而自杀。叔本华说,当精神上的痛苦占据主要地位时,人们需要制造肉体上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这种情绪往往会引起自杀。死亡,对一个极度痛苦的人来说,并不可怕,无穷无尽的痛苦才可怕,一旦他们放弃生命,是毫不犹豫的。所以简是何其冷静地设计再次自杀,何其渴望离开帮助她的人们再去实施这个毫无犹豫的自杀计划。阴差阳错,她的第二次自杀也失败了,她被迫生存,向命运低了头。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抬头呢?

我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绝望的人生虽然一片苍凉,但死亡,真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与命运抗争,死亦不惧,生又何惧?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不相识的人,同样在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同样在经历着艰难绝望的人生,命运从来就没有公平过,因为它是不可预测的。但时间是公平的,对每个人而言,并没有差异分配,它带来的伤痛,也会在不断的流失中带走。死亡,对个体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这种解脱对人生而言毫无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而绝望或许正是一个契机。书中主人公简在两度自杀失败后,选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人生,直至她重新找到生存的价值,这是比自杀更有意义的解脱和超越。

面对无法预测的命运,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命运?史蒂文斯说过: “我们逃脱既定现实的唯一之道,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新阐释我们每天所看到的一切”。与其急着与命运斗争,不如试着融入这种命运,然后重新看待它。这是《leaving the world》给我的答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碧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652035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