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的读后感大全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的读后感大全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是一本由林海音 / 关维兴[图] / 狄菲菲[声音演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一):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童年

不得不说,把自己心里的童年记录下来是保存回忆最好的方式。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里的童年永存。小桂子、妞儿、秀珍、宋妈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让我不仅了解了那个时代,更勾起了我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

我小时候住在老房子里面,那里面有月季花、芍药花、还有榕树、槐树,我最喜欢榕树,当它开花的时候,粉色的小花会随风舞动,满树都是,非常漂亮。每次下雨的时候,还会有木耳,这应该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后来老房子就被拆掉了,盖起来了新房子,没有了那些植物和花花草草,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家里的新房子,尤其是下雨的时候,躲在屋檐下看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特别有意思。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二):旧时模样

实际的童年无奈留不住,心灵的童年可以永存。小英子和秀贞的故事让我拾起在7岁8岁讨狗嫌的年龄,穿梭玩耍在姥姥家平房附近大大小小的胡同的那些天真岁月。隔着三四户人家,有一位老奶奶,牙齿也掉光了,脸上的皮也耷拉下来,印象里看起来和太姥长的很像,是一位独居老人,我小时候也爱听事儿,安静竖起耳朵捕捉大人嘴里那些家长里短,据说她一辈子也没结过婚,年轻时在军队做保密工作,后来被人冤枉还是怎的丢了工作,被部队的人给吓魔怔了,有时发病的时候就敏感爱骂人,可能也会打人,我小时候单单觉得她一个老人孤苦可怜,带着几个小伙伴去她黑漆漆的小屋子里和她收养的流浪猫玩儿,听她讲旧时的故事,没觉得她哪儿魔怔,她还把也会给猫吃的1块钱3根儿的火腿肠拿出来给我们吃。我记得还有一个智障儿在大街上总是晃来晃去,坐在街头的食杂店门口的长椅上冲着来往的行人傻笑,咯咯咯地,又戛然而止,有时生起气来还会挥舞着他的胳膊作势要打人的样子,现在想想也是个可爱的傻子!还有和小伙伴们跳皮筋,摇大绳,老牛回头打酱油,拿着口袋打鸭子……你追我赶的,摔了跤也顾不上疼,还是可着劲儿的肆意疯跑,有时候为了点儿鸡毛蒜皮的事还会和好朋友起高调,可隔夜就忘,不记仇,不放心上,第二天还是一路的欢声笑语,银铃般的笑声就那样荡漾在街头巷尾……那些音容笑貌也一点点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三):最喜欢的一个版本

书里的文字,图片,设计相互搭配得非常完美,自己已经收了两本,送出去5本。这个版本的封面是东洋细布加上红色外封,手感也很好。领声的配音更是锦上添花。http://www.lizhi.fm/71798/14184135944719494这里可以听其中的一段。读库这个版本的编辑过程及其背后故事,还有一个活动分享。http://www.duku.cn/article-dukuhuodong-174.html 看了也是收获颇多。

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四):读林海音《城南旧事》

12月5日

这是我第一次读林海音《城南旧事》。很奇怪,过去许多次,拿起书了,就是没有耐心读下去。或许,那些年月,燥热不安,是读不进去的吧。

冬天来了。天气真冷。周遭一片冷落。是百无聊赖的日子。就随手翻翻这本书吧。没想到,很好读,一口气,就读完了。意境很美,故事很淡,但总有那么点点的忧伤。因为写的都是离别的故事。不知怎的,突然想起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自然,两本书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但就是莫名地想起了。或许是,都是写的离别的原因吧。

现在是只喜欢读散文化的小说。小说腔太浓,总怀疑了作者的不真诚。我现在,喜欢读真一点的东西。

用童年视觉,去写往事,往往容易动人。但真没想到,林海音写得那么感人,那么真切。闭上眼,能够感受到那冬天里呵出来的白气,能感受到透过槐树叶子,洒落下来的阳光,能感受到噼噼啪啪地打落在砖地上的北京的雨,能感受到那个藏着童年秘密的草地,能感受到那散散落落的夹竹桃,和掉在地上的石榴……心中,一片柔和,很软,又有些痛。

看过了大陆不少写童年往事的,有共鸣,但缺乏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到底是《城南旧事》,到底是朱天文《童年往事》,让人浸在她笔下所散发着的气息里,不能自拔。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是立体的,是活生生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人。喜怒哀乐,平平常常,却实实在在。北京的风,北京的尘,北京的雪,北京的雨,北京的花开花落,北京的日出日落……那剃头担子,那卖驴打滚儿的摊子,那戏院……一一落入作者的笔下,一段段难忘的城南的旧事,也就铺陈而来,读后,让人不能忘怀。

《城南旧事(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五):那一抹淡红色的回忆

午后,为了避小雨,躲进了北京胡同一家隐藏极深的咖啡店,店内没有其他的客人,宁静的非常难得。书架上只有城南旧事算是文学类书籍,便拿来看。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没有选择,我可能不会自己主动去看这本书。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学电影史。由这本书改编后的电影因为淡淡的哀愁而在当时的电影界独树一帜。只是当时在考学压力下的我,仅仅限于记住了有关电影的关键词。事实上,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都没有看过。因此,对这本的书的印象,便是淡淡的哀愁。

在毫无准备下,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仿佛是见了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心中各种杂味反而说不出来话,我的手甚至于因激动和紧张在翻书时都颤抖!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但当时的确如此。

书中的英子是大约十岁左右城市长大的女孩。强调城市,是因为我总觉得农村长大的孩子更有权利和激情去回忆,因为他们能够轻易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爱,而城市的孩子则要索然无味很多。我自己也很少回忆自己的童年。

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感到了童年这两字本身就值得回忆。把童年看成一段心灵历程,那么即使哪些远离大自然的生活都变得有灵性。在这本书里,我和作者一起回忆着儿时对爱与恨、好与坏、执着与放弃的模糊概念。这些东西,是我最珍爱这本书的东西。在孩子的世界里,还能敏感的感受到大人之间情感的博弈,进而主动参与,甚至谋划、改变天平,真是人小心大,让人爱之深切。小英子在兰姨来家后,为了妈妈而使的小动作,在经意与不经意促成了兰姨与四眼叔的美事,当她拿着这份“成果”像妈妈邀功时,果断的利用此机会为自己添了好吃的和自己喜欢的杂志!而当看到爸爸为兰姨和四眼叔的远行黯然神伤时,内心又充满愧疚~~~如精灵般的心灵,虽然对于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但她做的事情却是用心去感知,天真可爱的让人怜惜。

我看的版本全书被分成了三册,带插图。为了读完最后一册,我又挑了一下午,在那个安静的让人兴奋的咖啡馆里待着。我一次次听着书里那首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放佛它就在我耳边。这让我开始思考文章的色彩。

孩子的世界,却让人感受到了淡淡的哀愁,强化着读者以成长的心去回忆儿时的事。这种哀愁是因为成长而带来的。所以,我不赞成很多人说的这本书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这让我想起作者的保证,她说这书里的事并不一定是真的。我更倾向于说,这是半份成长的心回忆半份童年的事,并借由孩子的嘴说出来。与其说是拿孩子的眼看世界,不如说是成长后的我和儿时的我在唱双簧,童年只不过是坐在前面对嘴型罢了。也正是因为此,文章的哀愁感便生出来了——从大人的世界里。因为回忆所以哀愁,因为是童年,所以又有粉色色调,我觉得是一本带忧伤的粉色的回忆。我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