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100字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100字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是一本由杨念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一):郁闷朝代排行榜

最郁闷最操蛋朝代排行榜第一名是谁?。。。。居然嫌弃我评论太“短”,我再加几个字。。。。。。。。。。。。。。。。。。。。。。。。。。。。。。。。。。。。。。。。。。。。。。。。。。。。。。。。。。。。。。。。。。。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二):可以没有标题吗

这是杨师的书里少有的能躺着读、歪着读、地铁上读还能看得进去的书。之前一直觉得他在过于穿透的视线里不着埃尘,觉得他在思想上没有国籍。这本书看后最大的感慨是——原来他也有传统上厚厚的积淀在身上,甚至在平时很少读到的他品议当下政治或社会心理的文中,他的感情竟然和一般中国人是一样的!虽然他的强悍穿透力如故。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三):意外

本想着书名应该是类轻松些的书,谁承想居然是本让我看完倍感沉重的书。先不说里面哪些是认同的,哪些是反对的。就视角来讲,确实是个新的体验。整本书的感觉有些书生意气的感觉。有些事吧说的在理,但也仅仅在理而已。里面说国人的教育多产生些脑筋急转弯类的小聪明,其实形象的是国人擅长找到问题,历代都是。但从来都不擅长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多是个得罪人的事,而中国又是个讲人情的社会。人情这个事处理不好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到底是解决问题呢?还是看人情呢?解决了问题后果如何不好说,但对人情造成了冲击,无疑是自绝于大众的。

年代的印记,在读书多了些后越发的深刻起来。作者的背景、所思所想、屁股的位置,等等都在书中。所以书是孤独者最好的伙伴,可以从中发现太多好玩的事了。在如此的人情社会说出孤独来,无疑我已经自绝于很多人了。

又是个但是,活着若无“舒服”二字,与死何异?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四):希望多加点干货,毕竟不是来喝清汤寡水的

“随笔不是知识的堆积,学问的稀释,而是率性感觉的表述,来不得那么多温良恭俭让”。随笔是允许随性,但若因此而失了专业性,得不偿失。通观全书,看到更多的是文字飞扬,却少见思想火花。

为证明不是无脑黑,列出书中干货如下,至于非干货请自己寻找。

1,“凡是老想着把汉人与夷狄的界线画得分分明明,制造互相仇视的时期,一定是个不自信与国土萎缩的年代”。——《代战公主好威严》,讽刺明朝文人意淫“番女嫁汉将”,另外,清朝到底是奴化还是汉化?

2,“和议成本要远低于军事远征的投入”,好战的也许是道德呐喊的文人,所以不要单纯从和战态度来判断忠奸。——《为什么有人要为秦桧翻案》,想想鸦片战争时期主战派战前的无知狂妄和战后的战战兢兢,不否认他们的满腔热血,但要合理分析形势。

3,“人的尊严不应因任何廉价或高尚的替代品出现而遭随意践踏,否则我们将会永远生活在乾隆淫威的阴影之下”。——《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想当奴才而不得,最为郁闷。

4,“如何在一种旧制度的延续下重新安排个人自由的现代性问题”,答案若是太过激进狂躁可能留下的只是无奈。——《大清亡了有点冤》,清末新政说十年后给你自由,辛亥革命说当下就给你,不过要忍十年动乱。选哪个?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读后感(五):小引by杨念群

小引

几年前匆忙答应媒体朋友约稿,实在是源于对“随笔”这一文类如此魅惑众生流露出的一份好奇。照理说,学院中人应恪守本分如寺庙老僧入定,枯守青灯古卷了此一生才是正理,不得心神荡漾,破了戒法。可我终究还是经不住诱惑,理由是,操弄随笔犹如孤身入室作案,精心布置一个悬疑的犯罪现场,案发后能躲在暗处偷看观众陷入案情迷思后的种种反应,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所云,多少带点儿阴谋家的甜蜜犯罪感。危险也是常有,一旦技艺不熟,会把作案现场搅得劣迹斑斑,狼狈不堪。

涂抹随笔又如即兴表演,在剧场投射的光影中要预知观众的情绪,不像撰那学术文字,可以自诩清高,假装蔑视大众,穿上一层“规范”的隐身衣,躲在小众圈子里自说自话,咀嚼那份疑似孤寂崇高的安全感。

也许就是这妄想“作案”的心理在作怪,恍如青春期冲动的死灰复燃。我曾斗胆在前贤那有名的对联上添枝加叶,刷出一道横批。这原对联历史系学生大多奉若神明,说的是板凳坐冷十年磨破几条裤子与文章不写一字之空隐忍成精的大道理,新增的一条横批叫“感觉主义”,在盛产专门考索人才的史界大谈“感觉”,无异于忤逆谋反。打劫后不免心虚,料想招牌打出来容易,“感觉”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闹起来如何收场?

一旦真操练起来,才知“感觉”融入随笔的不易。说理不当遭人嫌恶,煽情过度让人生腻,伪充一张“公共”什么“分子”的脸更像铺上厚粉走秀T型台,自忖没那份舍我其谁的心理承受力。更可怕的是,脑子里既没老知青下乡故事的海量储存,可以不间断地絮叨怀旧;也无记忆史实的超常能力与索隐派的执著热度,偶然起意想幽默一回还得借助古人附体助兴,比如要不时翻检些《笑林广记》之类的古书为自己壮胆。一篇操弄下来,狼狈辛苦似乎还要倍于那学术撰写的从容清雅。

有没有“感觉”,标准难定,其实就在于它难以规范。有些人想走一条中间道路,如前些年流行所谓“学术随笔”,大意是想把学术道理通俗化的写作路数。我也跟了一段,尝试数篇之后觉得还是脱不了学究冬烘气。于是怀疑生活中的审美审丑到底该不该总戴着那“学术”面具出来吓人,或可疏离一些以直感直觉切入为妙,以免尾随那些“专家”最后沦为“砖家”的下场?随笔不是知识的堆积、学问的稀释,而是率性感觉的表达,来不得那么多温良恭俭让。

收到这本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览史”“阅世”“观人”等等碎思臆想。在我的记忆里,读史纯为娱己者毕竟是少数,我读史读出的更多是伤心郁闷的往事回放,哪怕史书中满纸记下的都是盛世妖娆、遍地王道,我却极易读出苦涩、嗜血和谋杀。人们总是会热心询问,历史上到底哪个朝代更好或更坏?这个问题实属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答案。即如明清两朝就各有粉丝拥戴,网上屡见“明粉”“清遗”爆发冲突就是证明。史事世事如棋局,观棋常语与观棋不语者也许都会自作聪明,却未必能勘破弈棋之妙,更别想做解说史谜的春秋大梦了。现如今欣逢盛世,心情应该舒畅才对,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才有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的发问。

最后我要感谢曾坐镇《新京报》“大家”版的绿茶,是他首先起意让我生了这份不安分的心,还有《南方都市报》的刘炜茗和《经济观察报》的杜然,他们都是我在“随笔”这行当里鼓勇支撑下去的给力朋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