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的读后感大全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的读后感大全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42.0,页数:2018-08-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读后感(一):在山水之间看见自己

论及优雅,熊召政说:“在精神上,悲天悯人是每一个优雅人所必备的素质,唯其如此,他才能够热爱生活,尊重别人。舍此两条,所有的优雅都是空谈。”

在形容词上,熊召政把海水的蓝写的是“海水的亮得无法让人理解的蓝”,很可爱的形容词。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感伤的词句,其意在规劝我们不必那么浓墨重彩地渲染人生的风景。坐在依旧的青山上,看看欲坠的夕阳,有人认为这是沉沦,有人则认为这是进入了人生最高的境界。而作者,可能通过禅悟,了解了人生的是非成败。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读后感(二):普通人与文人雅士,看山看水之差异

当我站在河北张家口市高山上向下眺望时,我能想到的是:老天,这山咋这么高?这路咋这么陡?会不会发生泥石流?真的是多少年都不会发生自然灾害吗?有没有老虎豹子出现?而熊召政先生在他的《山自在,水如来》中写到登黄山,居然能看到鳌鱼峰的粗犷,莲花峰的婀娜,仙人峰的飘逸,耕云峰的深洁,我是普通人,而熊老先生是文学大家,从看山上就能可窥一豹,人生境界不同,得出的感受也不同。 当我坐在江苏盐城小河小溪边玩耍时我能想到的是:哇,这河里虾真多,鱼真多,回去拿个渔网捞点晚饭不愁了,亦或是这河水都没有我们小时候干净清澈了,都不能在里面尽情的玩耍嬉戏游泳了。而熊召政老先生在他的《山自在,水如来》文章中写道:观三峡,在三峡涛声中,居然能想到有诗人的理想,有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览汨罗江时,竟然不顾江水的污染程度为了诗人情怀,饮浑浊不堪的江水。这就是普通人,跟文人的意境不同想的不同。 当听到扬州,吴家山,普陀山,华山,长白山黄山,我能想到的是得空了一定要去这些旅游胜地转一转,放松放松心情。而熊召政老先生在他的《山自在,水如来》中写道古代文人雅士在观山时写的很多首诗,熊老先生信手拈来,将山与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读出来之后又让人觉得特别贴近意境,朗朗上口。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了很多的诗词但却不会使用好,不会将这些诗词很恰当的用在你的作文中,你可以看看熊召政老先生的《山自在,水如来》这本书,这本书教给你如何巧妙将描写山与水与诗词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如果你最近比较烦躁,人生旅途比较迷茫,你可以看看熊召政老先生的《山自在,水如来》这本书,让自己的心境稍微空一下,顺便尝试达到老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境界。 这本书与其说是他的生活随笔记,更不如说是一本散文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用禅宗与佛教等宗教思想联合在一起的语录。 重点推荐:中高考学生可以用这本书来作为你的语文作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将自己在学校里面学到的诗词,恰当的与山水描写联合在一起。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读后感(三):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明朝著名画家董其昌在谈论作画的方法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意思是说,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点,见多识广,画画也会胸有成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件事,可以说是中国千古文人的两个梦想,同样也是现在很多文艺青年的梦想,诗和远方,读书和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中国那么多山山水水呢?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能干嘛呢?其实,山自在,水如来,行走在山水之间,能够更加清晰的认清自己,至于对写作的帮助,出去走过的人,相对于宅在家里的人而言,有更多的经理,会更加下笔如有神。

熊召政先生的《山自在水如来》这本书就是谈论他行万里路中的思考。在这本书里,熊召政列举了很多他全国各地去过的地方,并且每到一地,都会写下随笔,反思当地的文化,反思自己。行走山水的过程,就是思考,升华自己人生的过程。

熊召政先生是现在湖北省文联主席,也是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作者,这部小说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熊召政先生本人也通过其作品获奖无数,这本《山自在水如来》正是他多年的各处游历随笔。

熊召政先生本人喜欢研究禅宗,所以这本书中有很多佛教圣地,比如普陀山,天台山等地。不过,虽然为佛门圣地,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也难免沾染铜臭。但这并不是熊召政先生所要说的,每到一处,他都会瞻仰古代高僧遗迹,反思生命。作为儒释道三家之一,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很多文人都是佛教信徒。作为现代作家,熊召政先生也是一个懂佛学的人,书中写禅的文字,诗歌不断,可以说是处处禅机,就像着书名一样,山自在,水如来。

也许懂佛的人,能够在禅宗中引发思考,反思生命,会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吧。

熊召政先生游历了那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很多都出现在他的小说中,比如说运河,杭州西湖。游历四方的人,见识更加宽广,更能把游历中的素材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就以运河来说,他在河南永城境内,看到了今天的运河,想到了运河的古今,就开始研究运河相关的资料,像

运河的形成,发展,作用等等。这些在小说创作中,就能用到,比如在《张居正》中,写张居正治理黄河这段,他就用到了运河的资料。

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创作,他也跑过很多地方去实地考察。这种游历对创作的帮助,是在家闭门造车所不能及的。

每个地方都有历史典故,每个名建筑都有历史名人做背景。我们在游历这些山水建筑的同时,也会了解到这些历史名人的遭遇,从而由彼及此,反思我们自己。

苏州的沧浪亭,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苏舜钦建造的私家园林,可是他这个人,实在不是做官的料,官场失意,最后还是适合在沧浪亭做个无官一身轻的文人。像他这样的例子,我国历史上太多了,苏东坡、陶渊明、李白等等。

这些历史名人,每个人都有一段境遇,每段境遇都会有一段经历,一处地方来做注脚。我们在这些地方,看他们,也就是反思自己,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

熊召政先生也是如此。

总之,这本《山自在水如来》可以让我们看到,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过程,就是领略我国传统文化,反思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读后感(四):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

学习、工作、生活,家庭、单位、路上……每一天的日子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一个永恒的问题却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每一个人的内心——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屈原写过《天问》,但他却终究无法得到一个他满意的答案,他只是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越行越远;李白写过《将进酒》,一边在任由自己瞎胡闹,宣称“人生得意须尽欢”;一边却内心中却有所期盼,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连天性豁达的苏东坡,虽然曾说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不过是在说反话罢了;更无论辛弃疾,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洒落,只好“以手推松‘曰去’”了……从古到今,理想与现实总是差着或远或近的距离,但这其实就是一种常态。你不能让生活随你心意,却不能因此极尽哀怨,而是依然要执著地去做一些事情,在大海边的细沙上留下自己的印迹——即使你明知道或许就在下一秒,海浪涌过来,一切就都不复在……

所以,在看到曾经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熊召政,把他对生活、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转化为《山自在,水如来》中的一篇篇游记的时候,他的整个内心,其实也就写在了这样的字里行间,只不过要看每个人的造化,看他是否能够与作者取得程度不等的共鸣了!现实并不公平,但不过只是相对不那么公平而已;而如果自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的时候,又哪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有所哀怨呢?拿得起、放得下,不是只有所谓的“大丈夫”才能做到,每一个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其实也完全能够做得到,只是多数时候他们不那么自信罢了。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归根到底不过就是客观与主观两种,其中的区别,有时不过是一张纸的厚度。譬如说到“优雅”,熊召政认为,“优雅的生活是一种品位,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既然可以是归结为“境界”,当然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无论生活对他如何,如何现实如何曲折,只要他心里有所期待,愿意为了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且去努力,那么,他就会离“优雅”更近一些。所谓,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美丽,只要他的心灵能够获利一种宁静,那不也是一种美丽吗?就是因为对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才会产生不同的期待——拿得起来,也要放得下去,一张一弛之间,那不仅是“文武之道”,其实也就是正确的生活,以及正确的自己。

道理人人都懂,还可以讲得天花乱坠;但往往是具体到自己的身上,就不免失了方寸、找不到方向。那些到底是一样呢,还是真的就那么不同呢?反正,根本不必去羡慕别人的潇洒——因为你根本不知道那到底是真正的呢,还是装出来的呢;也根本不必觉得自己“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不会像“薛定谔的猫”那样玄乎,但一定像极了捉摸不定的电子,它的运动轨迹看起来就像云一样,根本梳理不清——其实,也真的没必要去梳理清楚,那就是生活的常态呢?!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山自在,水如来”。一切虽然都在那里,一切都未必意味着早已命中注定。其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一个人他自己对待他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最核心所在。觉得累了的时候,不如就像张志和一样,完全也可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玩累了,也想明白了,到明天,不还是一轮朝阳自东边升起来吗?!

所以,何必执著于去计较“究竟是先有山还有先有河”呢,那并不重要。毕竟,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只管勇敢地去爬、去趟就行了,剩下的,就爱谁谁吧……

《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读后感(五):许你一程,山水间的诗情与禅意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我最渴盼的一件事。心在云端,身在红尘,每天的工作,家庭,无数个角色和事务羁绊,说走就走只是一种奢望,就连旅行也变成太不容易的事。 年年盼,年年落空,但我依然年年等。 我等的旅行,不是那种急吼吼的爬上一辆大车,戴一顶千篇一律的帽子,跟在摇旗呐喊的导游后面,下车拍照上车睡觉,轰轰烈烈走马观花,用照片来纪念的“到此一游”。 也不是那种孤独冷清的“一个人在路上”,在人潮汹涌中偶尔黯然神伤,在未知的旅途中,经历风经历雨,不停的出发不停的结束又出发。 我想要什么样的旅行呢? 我想要一个“远方”,一个山水清明,草木繁盛,万物从容的远方,和挚爱的亲人或知心的朋友一路前行,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卸下尘世桎梏,一路荡尽胸中污浊,一路重蓄舒筋活脉之气的远方。 我想要一种“心情”,一种能为红绿惊喜,能为芬芳驻足,能在阴天有温暖,能在晴日存湿润,能对土壤苍石亦柔软,对鸟虫性灵而感怀的心情。 我想要悠闲,要轻松,要视觉的盛宴与震撼,要精神世界的清空与重启,要生命过程的体悟与成长。 我想要的旅行,是熊召政先生的《山自在,水如来》,是山水之间的诗情和禅意。 未与这本书相遇之前,我对旅行的想象是那么缥缈,打开这本书,我的所有向往仿佛一群白鸽,哗啦啦有了栖息的地方,倦鸟归巢。 熊召政先生虽是五零后湖北汉子,但是文笔细腻优美,语言雅致清新,颇有台湾女作家席慕容的散文味道。年轻人特别是女读者,小清新,文艺范读起来完全没有代沟,毫无晦涩,生硬无趣之感。 他的另一部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获第六届矛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政府图书奖等多种奖项。他的文章多次入选中学教材及拓展阅读篇目,更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热门材料。其作品厚重,严肃可见一斑。 《山自在,水如来》是他一部生活随笔集,收录了多篇游记,在这本书里,他把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与精神心灵淡然之境借助山水等自然风光巧妙融合,使两者处于一种非常和谐、平衡的状态。 书的出彩部分有很多,我大致归纳了一下,有三个特点,不同于别处。 其一:画面感强,描写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 在《海啸的颜色是什么》中 ,他写太平洋深处的天宁岛,海水的颜色如同亮晶晶翡翠,一波一波的翠浪被挤压到岸边,与礁石发生猛烈的碰撞时,温柔的浪,刹那间愤怒的竖立起来,卷卷扬扬,变成高达数十米的玲珑剔透的冰花。 又如《诗中的三峡》,他笔下的香溪河,每年春天,河中就游动着新奇美丽的桃花鱼,洁白,淡红,像千万瓣桃花洒满河中,岸上桃花水中鱼,走到这里,你分不清哪是桃花哪是鱼。 他写一滴江南雨,绿了一颗心。写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鸣,落日下的橹声,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宛若置身于良辰美景中。 其二:善用诗的语言,使风景、诗情、心境相得益彰。 随便翻开一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寥寥十个字,为我们勾画出闲适到极致的山林之美。在《问花笑谁》中,走进昆明昙华寺的院子,看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路过长江三峡,听到江涛时:“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李白,李商隐,杜牧,王安石,刘禹锡等历代名家的诗词在作者笔下信手拈来,在走过的每一处景致中宛若散落的星辰,令人不得不叹服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字素养。 其三:思想感悟深刻独特,旅行途中处处思索人生“禅意”与智慧。 在《沙滩椅上的遐思》中,偶遇美国夫妇,他思考到真正的优雅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关,它是一种境界,一种难以培植的情怀。悲天闵人是优雅必备的素质。 《梨魂》中,他说“作为人,一生清白是最难的,作为花,白起来又谈何容易。梨花之白,在乎其疏落飘逸的情性,我之爱梨花,便是因为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情性相投。” 在游历名山大川中,他慨叹山川草木,万物皆含佛性,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值得赞叹,林木青又黄,花草凋又开,岚雾的卷舒,溪泉的流动,都是生命的智慧活动。 在不断的行走中,他思索境界与禅意,山水与生活,出世与入世这些问题,并领悟到一些生命的哲学。 与其说《山自在,水如来》是一本游记,不如说是一本行走的沉思录。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如果在每一卷书,每一里路中,没有超脱与成长,进步与飞升,这些书和路又有什么意义?

人生亦是一场旅行,与其急急匆匆目不暇接跟在别人身后东张西望,不如沉潜水底,沉静于心,在生活点点滴滴处历练修行,找寻独特景致,谱写属于自己的自在与如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