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精选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精选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是一本由[德]史怀哲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一):绽放人性和信仰的光辉

一口气读万完《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感到与贤者分享的喜悦。书名恰如其分,自传以介绍传主思考历程和观点为主。虔诚的信仰与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谐集于一身,尊重生命的观念既是个人的顿悟,也与斯多噶派神秘主义和老子道家呼应,布道行医践行耶稣爱的伦理近于孔子精神,知识上的悲观主义与信仰上的乐观主义并行不悖。悲悯情怀近于佛教众生缘慈。博学与实践也是行解相应。对保罗教义神秘主义的“与基督同生共死”的解读很有亮点,有点密宗三密相应的意味。终身思考文明与世界观的关系,寻找肯定人生、肯定世界的伦理概念,以尊重生命解决人与世界如何互动神往的问题。缺点是对大乘佛法的教义了解不到位,否则他如果接触到天台、华严,会不会皈依佛教呢?总之,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贤哲,享年90印证了仁者寿。他的一生启示我们不管外在世界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达成自身的完善和对世界尽一份力量。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二):一个具有真正伟大人性的人

其实是随便买的这本书,书价还是很坑爹,薄薄的一本精装书就定价42.8,而只有区区20万字。出版社我也觉得一般,不过就在打折时,稀里糊涂的就买了。

开始只当作闲书随便一看,但是看着看着就深深的被作者的人性打动,其中最为可叹的就是已经年逾30,还苦读七年医学,然后在非洲从医,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得到。

作者虽然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基督徒。虽然他毫不利己的精神难以为一般人理解,但他并不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信奉耶稣的同时,按照理性的思维去体会教义,去丰富和完善基督教。看书有一点郁闷的就是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作者所写的神学观点和其内部含义。

书中的翻译可能有点问题,一部分内容真的没看懂,尤其是作者最后大段大段对“尊重生命”的说明,没办法彻底理解其中的玄妙。也许是因为是自传就没特别详细的说明?

因为这本书也知道了管风琴,特别在google上查一下,看看是什么样的,以后有机会要听听管风琴的演奏

最不满的就是作者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基本没有提及,这是非常大的缺憾。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三):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停下忙碌的步伐

历时三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按照我的阅读速度,这样厚度的书其实一下午就可以结束的,但是这本书是个例外,因为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停下来思考和感动。也或许是缘分吧,在进豆瓣书店后的两分钟我就注意到了这本书,再耗时两分钟我决定了买下这本书。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觉自己幸运,而买到这本书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最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以我的能力实在是不敢对这本书写读后感,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哲学和神学界的专家,非洲丛林的圣人医生写出的自述实在是让我只有仰望的资格。我迫切希望马上读第二遍,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停下忙碌的步伐,也来读读这本书,体会下我体会到的感动。

读完这本书更像是接受了一次阿尔贝特的长长的布道,对于他所秉持的敬畏生命的哲学我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对于成长中所遇到的很多困惑,我都找到了答案。至此才发现,原来我所困惑的,这位圣人其实也困惑过,只不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他找到了解决困惑的办法,并用毕生的精力帮助了更多人去解决困惑。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自己幸福的感觉,在我前往一个未知的地方工作之前读到了这本书,实在是感谢老天对我的恩赐。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四):如果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本周读了史怀哲自传,看了流浪地球,读了一篇关于流浪地球的影评。神奇的是,看完三者之后,给我的感受和思考很相似。

原本想读史怀哲自传,是因为去非洲之前读了一本史怀哲的《行走在非洲丛林》。从而认识到这位伟大的诺奖得主,原本是位出色的神学家和管风琴家,在三十岁时候开始学医,为了帮助非洲人民。在施善上,他并没有选择自己擅长的传教,或者用演奏会的收入捐款,而是选择更加身体力行,更加务实的方法,并把治病救人视为上天莫大的恩赐。

本书中有几处特别让我感动或者思考;

一是并没有把自己的天赋当成理所当然,而是思考如何回报和回馈。

二是成为战俘之后,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对待生活,利用战俘不同的职业和身份,学习和思考更多的东西。

三是结束战俘生活返回祖国之后,曾接受一位残疾人的帮助,为了铭记他,在其他人遇到类似情况时同样施以援手。

令人思考的是对精神文化方面的研究,现今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思想文化达不到物质发展的高度。比如作者经历的一战,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精神却没有跟上,这也是现金中国存在的巨大问题,城市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确还停留在宫斗、鬼神,社会上难免充斥着种种戾气。儒家思想确应是中国的宗教和信仰,但没有像基督教一样紧随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当然这只是历史偶然性造成的,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都无能为力。大事似乎影响不了,史怀哲行医时也未必想到自己会得奖出名有这么大影响力,单从小处说,如何才能有意义的过好一生,再次引发我个人的思考。

当然,从文字上说,确实平淡,之前那本《行走在非洲丛林》也是一样,还有大段关于神学的研究因为不感兴趣就飞快的掠过了,然而平淡和质朴中,那股精神的力量不容忽视,就好像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确价值连城,这是我对本书的评价。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五):他的生命有了无比灿烂的光辉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我在想,如果少年时期读到这本书,会不会坚定地去学习医学?

史怀泽的经历听上去是如此的神奇。作为学识渊博的神学家,技艺娴熟的风琴演奏家和音乐家,他在年轻时候已经享有盛名,出入上流社会,广交各界名流。然而28岁时,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受到上帝的趋势,他毅然开始了长达8年的医学学习生涯。性格坚毅,内心温和的他,同年轻的同窗们一同毕业,之后开始了他长达一生怀泽天下的生涯。

书中对于史怀泽在非洲的经历写的极为洗练和白描,并没有我们主旋律传记文学所写的那样令人潸然泪下。然而丝毫掩盖不了史怀泽内心的博大和宽厚。也许正是这样一个温厚的人,一个充满了精神力量的人,才能够耐得住寂寞,在非洲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传播科学的力量,用医术救赎生命。尽管他的使命来自于上帝的召唤,然而促使他坚持的远非仅仅是宗教的力量。更多的是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对人本的深刻体悟。在丛林中,史怀泽用歌德的文字激励自己,用巴赫的音乐来排遣空虚的灵魂。若非有他们,我想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些难也征服的困难。

看到这里,想起甘地。恰好是在纪念甘地的这段日子,当我们回顾甘地的非暴力抵抗,或许会扼腕叹息甘地的宽厚之心未得后世之传承,亦会被拖长了的胜利战线和由于这种看似消极的政策带来的不彻底的改革而感慨。然而甘地所进行的坚持,正与史怀泽所坚持的人本思想不约而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坚持,最终使得他们的生命有了无比灿烂的光辉。这种光辉非尔来自权力,金钱,或许仅是对人性的基本尊重。尊重,对当时被西方白人社会所轻视的非洲土人,对肆无忌惮的敌手,对所有的人。

我们无法企及他们的伟大,但有时连身边的人我们却都无法尊重,无法拥有博大的胸怀。也许我们可学习的恰好就只有那么一点,就足以让我们的卑微也印上一些闪光的色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