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超越孤独读后感锦集

超越孤独读后感锦集

《超越孤独》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孤独》读后感(一):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情绪就是湖面产生的涟漪,自我和本我的认同就是震动的源头,由震动的源头产生了湖面的涟漪,产生了情绪。正是因为本我跟自我的冲突,才导致了一系列的发生。让本我和自我不要产生冲突。那么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应该是忘我和无我,利他,和爱身边的人。

基于感官的关系从来不是释放自我的手段,然而我们的大多数关系都是基于感官之上,它们是我们寻求个人优势、舒适和心理安全感的产物。只有向内求,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才能找到自己的本源。所谓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内心的无意识。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不仅受环境限制,而且我们自己就是环境,我们并非独立起来,我们的价值观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和反应,而这些价值观属于我们作为社会人其中一部分的投射给我们自己。我们从来都不会明白,我们就是这个环境,因为我们内心有好几个实体,所有的实体都围绕着本我旋转,自我就是由这些实体构成的,而这些实体也不过是各种形式的欲望。从这个欲望的混合体中产生了一个核心人物——思考者,他就是本我跟自我的意志,这种分割就是内在及外在冲突的开端。 了悟这一有意识和潜藏的整个过程,便是冥想。通过冥想,本我,连同其他诸多欲望及冲突,本我,都被超越。若一个人要摆脱为自我寻求庇护所的影响以及价值观,那么自知是必须的,单单在这种自由里,你就发现创新、真理和其他你想发现之物。 对确定、对安全感的渴求是自我的主要活动之一。我们必须时刻监视这种强迫性的冲动,而不仅仅是扭曲它或强迫它改变方向,或让它遵从某种我们渴求的模式。在大多数人的自我,力量极其强大,不管是睡觉还是走路,它总是保持警觉,总是增强自身的力量。但是当自我觉醒,当我们了悟了自我所有的活动,不管它是多么的狡猾,总是不可避免地引发冲突和痛苦时,我们对确定的渴望,自我延续的渴望就会终止。 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除非你理解了你自己,否则你制造出来的东西将总是增加你的困惑跟痛苦。到底什么是自我?整个的认同过程:我的房子,我的财产,我的名字,我拥有的所有东西。这种认同的过程就是自我的本质。认同给予思想快乐、地位和安全感。自我的根源就是思想的运动。当思想终止时,就意味着死亡。但思想能终止吗?每个人都会认同某个东西或其他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认同的限制,也正是有这些限制的存在,才让你有超越本我和生命维度的机会。

《超越孤独》读后感(二):如何对待欲望这头容易不断膨胀的怪兽

文/空空

我是在书店偶遇这本书的。遇见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恰有一些冲突,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它让我们一起探寻我们自己,而不加以任何评判,仅只是观察。因为克氏认为,一旦你真正认识它了,问题就解决了。

关于欲望,克氏说:“当你陷入欲望时,你必须理解它,而不说它是对的或它是错的……你的感知并不仅仅是感知,感受随之而来。一旦感受产生,你就会产生触摸它、接触它的欲望,然后,就会产生占有的冲动……因此,欲望的骚动就开始了。”

克氏提出,解决内心冲突的办法就是仅是观察,而不加以评判。犹如大禹治水,仅是观察它的流向,了解它。那么,问题就解决了。“只是观察而不对其所观察之物品头论足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作者在“引言”部分举了苏格拉底鼓励群众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他们信仰传统智慧的例子。克氏提出,我们之前积累的经验也是不足信的,也需要质疑。唯有忘掉我的存在,创造才有可能发生,才是在学习。

克氏鼓励我们审查欲望本身是什么,而不是欲望的对象。因为欲望的对象总在变化:“童年时代,你想拥有一件玩具或其他东西,等到再长大些,你想拥有其他东西。”

“在探寻中,我们必须处理事实,而不是处理各种观点和判断。”“你看到一位貌美的女子——那么观看好了。感知、观看,然后接触,然后感受……”

“你看见古埃及或希腊时代的一个漂亮的花瓶、一件栩栩如生的雕塑、一尊富有艺术气息的雕像,你观看它们。在你观看时,如果被允许,你还会触摸它们。……继此种感受之后,欲望会说:‘我多么希望那件艺术品能放置在我房间里啊!我多么希望我每天都能够欣赏它,触摸它。’……这就是欲望,不是吗?”

克氏认为:“欲望,它总是使人慷慨激扬,它总是寻求实现自我、寻求完成自我。欲望是感知、观看、接触、感受、意欲拥有某意象的思想这五者的运动。现在,我们说看见、接触、感受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就此打住。不要让思想进入,取而代之,将其变成一种欲望。”

简而言之,若有一件事物令我们欣喜若狂、情有独钟,我们尽情欣赏它的美就可以了,而不要总想着去占有它。对此,克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看见一幢漂亮的房子,它结构合理,有着精致的窗户,漂亮、整齐的花园,它的屋顶和天空融为一色,墙壁结实而稳固。你观看它,然后生出一种感受。你触摸它——或许你并不能事实上触摸它,而只能用你的眼睛去触摸它——你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你闻到香草及修剪过的草坪的气息。你为什么不能到此为止呢?”

《超越孤独》读后感(三):拒绝什么就会加强什么,接受正面的暗示!

每次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都会感到有一种很超然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智慧所带来的魅力。即使是通过书来认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我也能够想象的到,如果真的可以与克里希那穆提见面,当肯定会被他所带有的那种平和的磁场所吸引吧。

我们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对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产生某种认同,这种认同有可能是来自于权威,也有可能是来自于你内在想要获得愉悦感的这种欲望。你越是认同一个人或一个物品,就会越是喜欢他,你便是把自己交给外在,由外在控制你,从而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很容易便会觉得焦虑和无助。在你认同一个事物的过程之中,你会想要让这种愉悦感能够保持永恒,这样的想法就是欲望,它会使你产生恐惧,焦虑和不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有人反对你所依恋的那个物品或者人的话,你就会因为想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感和愉悦感而去反对另外一个人或事物,冲突和矛盾便产生了。所以说我们可以发现,依恋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个东西,是我们产生痛苦的一个根源。在我们去依恋,认同某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与外在产生了分离,我们自己就与外在产生了对立,在这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之内,那这个空间之外,如果有其他的人来进入我们的空间或者是想破坏我们所建立的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的话,我们就会去产生防御行为,那么这个时候人更多的会产生孤独感。其实人的孤独,实际上是由自己的这个行为所产生的,他自己因为想要去维护自己的认同的东西或者人,但与他人产生了冲突使他觉得被孤立,产生自我的孤独感。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通过一种平和开放的对话方式,使我们明白孤独感是由我们自己去引发的。实际上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我们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之中。我们因为喜欢某样东西,然后就会被某样东西所控制。我们拒绝什么,就会加强什么。我们不喜欢什么反之这种东西就越深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想什么就会获得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你说我非常喜欢米饭的时候,你的头脑中出现的是米饭,但是当你说我不喜欢米饭的时候,你的头脑中出现的仍然是米饭,所以不论是你喜欢和不喜欢,只要你想到什么,你的头脑之中便会出现什么。这些都是由自我产生的,自我是痛苦、恐惧和焦虑的根源。自我的存在是非常神奇的一个东西,我们人可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们存在自我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法说爱他人的状态,因为我们一旦说爱,我们的自我便产生。自我一旦存在爱便消失了。如果我们想要去爱一个人,我说我爱你,实际上是因为我需要你,或者说你能给我带来愉悦的感觉,那么本质上还是因为我喜欢这种愉悦感,所以我爱你,那么它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我们并不是要去拒绝自我,而是要去放开自我,而选择过在当下。这个当下并不是说要自我去成为什么的当下或者是想要得到什么的当下,或者是想要变成什么样自我的当下,他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最真实的状态,我们只活在当下真实的那一刻。这一刻,你没有欲望,没有认同只是存在着。当你真正地活在当下的时候,那个时候头脑中是宁静的,你的周围没有任何的权威声,也不会有任何的欲望。因为你没有欲望所以并不会被欲望所控制,不会被欲望所控制或是没有认同感,就不会被认同感所绑架而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产生孤独感,所以整本书《超越孤独》,实际上是在说我们要避免对周围事物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我们用通俗的话讲,我认为应该是一种执念和欲望。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不产生执念和欲望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把自己陷入一个冲突和分离的状态,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也不会感到不安全感和焦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