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100字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100字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一本由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一):孔子与吉登斯的对话

对于“人存在性”等深层次存在性问题的回答,古今中外的学者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吉登斯:在诸多不同的互动情境中保持稳定的行为举止恰恰就是保持自我身份认同感连贯性的主要手段。孔子: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吉登斯是从正面的角度论述,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而孔子是从方面的角度讲述,自我身份认同不能规定固守“既定的本质”,在不同的场景中的人的不同表现,不是分裂固有的本质,而是丰富原有的自我。自我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这一思想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思想有些相异。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二):论证框架整理

看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配合着《现代性的后果》,大概理清了吉登斯的大体思路。但是他的想法实在是渺如烟海,很多值得启发的细节点比如对私人关系的新阐释,对于福柯身体控制的论述批判,以及羞耻心和自我身份构建等,需要细致地深读。

不管怎样,用了两个星期终于告别了吉登斯,近期不太想在见到他,让我放脑子缓缓……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三):反身的反身,还是自我

现代性的出现以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为标志,监控制度是体现之一。现代组织最重要的特点是制度反身性,这是由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脱域(象征标识如货币以及专家体系)构成的抽象体系。与传统社会稳定自我相比较,现代社会对自然、未来的殖民,时空全球一体化,使得自我认同凸显,更多的选择性中做出决定日益与自我身份认同挂钩,日常生活领域的安全感换取的代价是做出重要性代价时不得不面临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发展为一种纯粹关系,因为缺乏外部指涉机制,这一关系纯粹而不稳定。日常生活规划、身体的反映、心理治疗、风险投资等均是现代社会反身性的证明。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在生存上更安全便利,原先诉诸宗教、巫师的事情现在交由专家作为权威,但事实上,越是在具体细微的专业领域,各专业内部大多莫衷一是,因此现代人可能保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对权威的完全信赖,另一种是固执坚守个人生活方式。而即时每个人都会参考专家意见,在最终做出决定时,往往与自己之前的特定生活方式保持一致。

福柯对疯人院的研究主要从理性监禁视角,吉登斯认为精神病院、医院、性、纯粹自然界在现代社会都被人类进行封锁和管理,自然的社会化、性脱离生殖目的作为单纯享乐体验、医院将人类的生、死、病与正常人区隔,精神病院将疯癫移除人类视野。我觉得吉登斯对此的论述与福柯并无本质的不一致。生死爱欲被封存在人类生存的死角,而正是在这些地方体现人类的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在面临重大人生变故时同样的不堪一击。

我认为,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制度的反身性,简单来说即是控制和管理,将一切都纳入管理的领域,在这里风险投资的例子可以确证之。人们将信任交付专业领域,专业人士与决定者共同承担风险,控制体现在全球性与对未来的监管预测上,风险被纳入监管,而无论怎么监管,任何细微的疏漏所造成的危险都是全球性的。

现代人是内在矛盾重重的,消费文化的绚烂刺激起巨大的消费欲望,衣服的选择透露出个人的基本品味和生活方式,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此同时,过剩的刺激又使人忘乎所以沉浸于靠外在的修饰标识自身身份,自恋主义文化猖獗,个体内在越发空虚。

现代世界是统一的,全球化融为一体,又是破碎的。生活在现代性中的人几乎都身兼多重身份,需要在不同场合领域下展示不同的角色。吉登斯认为针对这一点尽管有争议他更赞同这是表现整合的。最终,吉登斯提出解放政治i与生活政治i的概念。解放政治解放政治是比较激进的层面,侧重于争取权利的平等;生活政治是侠义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有关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吉登斯对现代化的未来保持希望,认为现代人终将会不断面对精神病、生死存亡中的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找到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席卷中主动迎接挑战。

个人看这本书启发还是蛮多的,比如专业性与自我认同、权威与依赖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必然会给与专业性一定信任,但是要做好这种所谓专业性让人失望的准备,一味的认同权威,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何种领域里,反应的也是人格依赖性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同时又是这种精心设计的,自然社会化、道德封存化,社会全球化,人们卷入更深入的漩涡中。对人性的问题避而不谈,只关心日常饮食和风险控制,本质上是不和人性的。我想这教会我们的一点是极端的控制是吓人的,不如加点自由。不盲目诉诸权威,允许一些人生的无常进入生活,允许这个世界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可依赖,确定自我身份认同但不为了单纯的自恋丧失自我。佩服吉登斯的一点是他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信手拈来,他有这样的认识,但更强调了一个人的本体安全感是由在基本信任建构的,这种基本信任来自于童年父母教养。并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加以传承延续。基本信任脆弱的人,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必然被席卷,而日常行为规范的保持或变化,也许一个人人格开放度有关。一些的真相是在这,道路怎么走还得看每个人自身。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无疑是对现代性的后果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本书中,他尤其关注从个人层面出发去应对社会问题,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道德场域,内在指涉系统及其内部的道德问题。 开宗明义,吉登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现代性的极盛时代。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共同作用下,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不断发生作用,这其中包括主要的三个因素,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制度化反身性。时空分离使得社会关系联结的条件发生变化;脱域机制由象征标识和专家体系构成,使得互动摆脱了场所的特殊性;而制度化反身性则定期把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情景中,并成为社会生活组成和转型的构建性要素。 在这三种机制的作用下,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由此会产生全球化与地方化,资本与抗争,政治与监督,危机和环保等一系列的冲突。而全球背景使得自我与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了联接,因此探究自我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在个体自我的发展的轨迹中,吉登斯引用大量心理学的观点(包括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等),大致探讨了信任在儿童早期的形成机制,信任在社会互动过程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焦虑。

存在性问题事实上是在回应个体的安全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基本参数。主要的存在性问题有四类,有关存在和本质存在的问题;有关有限性和人类生活的问题;他者经验的问题;自我身份认同的延续性问题。

个人有关自我发展的规划包含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亲密关系和个人与身体等多个维度,这其实是在回应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包含了个体的权力,性别差异等等。

有关风险章节的大致逻辑是,现代性发展使得个体暴露在更为明显的风险只下,个体通过命运或者信念或者知识的方式为自己构建一套象征体系,通过这套象征体系来构建保护壳,从而形成认识与参与社会的一套经验,用于保护自身的安全。

为了保证个体的安全,将一些经验与日常生活隔离开能够有效地减少个人焦虑,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体。这些被隔离的经验包括:癫狂,犯罪,疾病与死亡,性,和自然。由此,个人退守到私人领域,抛弃过去与未来,只专注过好当下。

但吉登斯指出,这种退守当下的方式只是让个人不接触风险,并不意味着个人不面临着风险的危险。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视作个体的保护壳,给个体提供安全感。而另一方面,这种狭隘是对和自身不同观点的严重拒斥。

由此,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面临着两难的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统一与破碎(指自我反身性过程吸纳了诸多背景事件和传递性经验,而其具体进程亦需要经由此形成),无力与获取(现代性赋予我们更多基于和选择,难以选择和抓不住基于形成无力感),权威与不确定性(没有诸如宗教的统一权威,个人经验的不确定),个人化经验与商品化经验(自我与虚假自我,也就是做自己还是迎合商业时代的统一标准)。

当然,个体对此并非是无能为力的,在吉登斯看来,任何有关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都是政治层面的问题。政治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政治以民族国家为决策单位,而广义的政治则是一切决策。

现代化的基调似乎是压抑的,无论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牢笼还是马克思看到的异化,这些问题催生了对解放的需求。

从政治层面上看,解放包含三个意义。其一是将社会生活从固话和传统习俗中解放出来,其二是减少或消灭剥削、不平等和压迫,关注权力和资源的差异性分配。其三是遵循由正义、平等和参与规范所提倡的形式规范。

从个人角度出发,吉登斯倡导一种生活的政治。也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源自选择自由和生成性权力(即作为转换能力的权力)的政治决策。其二是形成一种在全球背景下能促进自我实现且在道德上合情合理的生活方式。其三是在后传统秩序以及存在性问题的背景下形成有关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伦理问题。

吉登斯对存在性问题的归纳对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任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女性节食为例,这其中既包含着性别间的权力不对等,也包含了个体对身体的权力与商业化完美身材的冲突。

读吉登斯的感受就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问题,并在其框架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自考。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五):那个“我是谁”的问题

晚期现代性的世界中,“地方性知识”在其字面的意义上消失了。现代的通信科技使我们得以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信息量,同时也改造了时间范畴与空间范畴影响我们生活的方式。我们占据着一个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却可以接触到无限的世界和空间里的知识,我们在身体上与前现代人类处于相同的处境,而在精神上接入现代的神话。我们可以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而对世界另一边的某些人充满牵挂;我们也可以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一部电影浏览完别人的一生。我们依旧决定着自己的“生活”,但是也可以不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时空的分类造成了人类生活的多端性。

随之而来的,也是仅仅通过这样的通信技术得以可能的,是“脱域”,也即抽象体系拥有了全球性的宰制力。我们都信奉各个领域中的专家知识,医学的、物理学的、经济学的、神学的,这些经过论证的抽象知识进入了我们生活,造成了一种冲突:我们开始要面临不同的标准。仅仅是专家知识的内部就存在着各种冲突,在启蒙精神的影响下,我们都知道知识是可被证伪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但我们仍旧因为其“科学性”而通过这些抽象知识来组织自己的生活,并以其取代了在前现代生活中地方性的权威知识——巫术、宗教、传统伦理等等,我们在思想上与自己的家庭、社区、城市甚至是民族脱嵌了,一套更庞大的、更严谨的但是具有可错性的知识代替了原先的区域性的、综合性的、不可证伪的知识。我们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基座、将决定自我的种种条件分门别类进行拆解、将权柄交到了专家的手上。

在晚期现代性中,我们都被纳入了“制度反身性”中。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的推进,无论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类、还是自然中的动植物,都可以被视为一组组数据而添加入科学体系、政府机器的方方面面中。制度是涵盖一切的,其通过材料的添加来使自己在程度上变得更加坚固、更有控制力,但这种坚固并不是真理的坚固,而是权威的坚固——更进一步说,也是不同权威之间冲突的坚固,这种坚固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确信,反而为生命带来了背景的嘈杂。

这一切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同呢?所谓自我认同,追根究底,即是“我是谁”的问题。是否能够进行一种连续的自我叙事、是否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义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妥善地进行自我认同,否则其就会堕入虚无主义,甚至引发精神分裂等等神经官能症。而在现代性的构成框架中,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进入不同的角色中,而抽象体系的指导也并不构成道德上正确的意义——我们陷入了焦虑。焦虑意味着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日常生活在种种惯例之中,而现代性使得这些惯例变得可以剥除、犹疑不定,启蒙精神赋予我们的自由、那种质疑一切的权利反过来开始折磨我们自己,在理性的审视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遭遇了休谟问题,对于我们存在其中的世界的框架缺乏基础的、必要的信任。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泰然地继续生存下去,我们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沉溺于电视剧、游戏的虚幻世界中,通过改变生活的认知重心来从被编辑过的文学叙事里获得那种现实中无法企及的连贯性;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服从某一种权威,忽视权威体系之中的冲突和内在的不确定性,使用一种盲目的信仰来接受一整套关于世界的规定和解释。我们面临这样一种境地:仿佛再不把自己交付出去,焦虑就将灼穿一切。现代性世界本身也乐得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愚弄——它将疾病、死亡、罪恶、反常封存进了医院、监狱、精神病院等专业机构中,将可能引发我们对于人的社会存在之本源的那些问题统统以科学的方式隐藏起来。

现代性世界的维持依靠的是人类的装聋作哑。科技伦理、核战争、气候变化、世界末日,潜藏在现代性中的存在性问题使得那些愿意将其纳入自己的风险评估体系中的人夜不能寐,但是丝毫侵扰不到自愿生活在惯例中的芸芸众生。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我发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也有了新的可能的方式——生活的政治。生活的政治意味着面对晚期现代性中的种种问题,做出符合自己的道德伦理准则的鲜明的决断,并且依照这种决断去进行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到对世界的反馈中,从而完成从自我到世界的反向投射。这种政治方式不必然引发一种阶级之间的对抗剥削的解放运动,但是必然导向一种得来不易的自我解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