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乱世读后感精选

乱世读后感精选

《乱世》是一本由黄孝阳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读后感(一):向作者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深夜读完 <乱世>。傻了。一部真正的汉语当代杰作。开始,惊叹于文笔的老辣锋利、考据的扎实、学养的丰沛,尤其是中国寓言式的结构设计,一个比卡夫卡城堡更具本土感、凶险性和泥渊涡漩般的民族性。正是心目中当代写历史小说的典范样本,即:在哲学视野的观照下,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审。

然而,更大的震动来自于尾声与跋的连绵解构、对故事和历史的确定性,善良而真诚地戳穿和击碎。最可贵是,碎裂后并没有废作瓦砾,而是散为星斗。这是一场美好而辽阔的解放。看到尾声的尾部,眼泪差点涌出,看到了天问的屈原、幽州台的陈子昂、山海关的海子,那个孤独星球上等待落日的小王子。。。

在诗性越来越稀薄的今天,仍然有这么一颗执著、纯正、炽烈、睿智、丰盈的文学之心,真的是一种奇迹。

我爱夸人,有时难免浮夸,但这次的赞美来自于真心实意,震动之余,不得不感慨。

《乱世》读后感(二):猜不到结局的小说

小说结构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环又一环,可是却不是最后一个最小,而是发现还有一组套娃等着你。人物千头万绪,虽然有英雄情节,但又带着荒诞的气质,又有蜀中小镇特有的诡异气氛。不像中国式的小说一样,开始就能猜到结局,结局非常意外,很惊人,喜欢挑战的可以试试。

作者对中统、军统下过很大功夫,看完了书,对上个朝代,这两部门也算了解的很多了。作者传统文化研究的很深刻,川剧、古文、佛经、诗词都很懂,引用很多。文中虽然引用的都很自然,大概也能猜出什么意思,但是很较劲的我,还是希望能够细致了解,又是百度,又是查书好几次,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小说节奏感很强,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一边读,一边替抗日英雄操心,每个人物还都是多重身份,看着像好人又不像是好人。就像书里说的,现实不是修禅,众多的人物,像错综复杂的网,把每个人都网住了,包括读者,也深陷其中。

扣一星是因为注释太少,结局又太意外了,关键时刻戛然而止。在结局之后跳出来写另外一个故事。。这种叙事结构,小说的安排第一次看,还是很有收获的。

《乱世》读后感(三):世人畏果菩萨畏因

很久没怎么看书,发觉看书的速度都变得慢了些。

但这本书拿起来,就便不愿放下。

首先很喜欢这本书,或者说这部小说。

理由如下:

1:首先是喜欢书里面的语言,故事中人半文半白的语言。假如没有点文学基础,有些还是不能理解的。会引用一些类似《大宝积经》,《管子·牧民》《乐府诗集》等里面的文字。作者用的游刃有余,实在是佩服。

例如:刘无果在第一次去找县长李鸿远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完全是以半文半白的语言进行对话,一迂一回,一来一往,都不曾证明回答对方的问题,却其实已经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就像刘无果心里所想的那样:李鸿远话语里不带一个骂人词,但怎么听都不是味道。

2:其次便是喜欢书里面的对景或对物的描写。比如对于窗外一只鸟的描写,是这么描述的:屋外晴空浩荡,没有云,一只鸟,不知是什么鸟,就父爱青色中一动也不动像是嵌在上面一样。又比如写阳光,说道阳光跟牛皮拧成的鞭子一样,抽的人鬓角发汗。

3:再其次就是故事的本身。从开始的楔子就开始让人有点琢磨不透到底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再到开场的平白直叙,紧接着到被所谓的秘书长抓起来之后做的那个梦,让人一直都很紧张。再到后来的更高潮。故事精彩的同时也亦引起对事情的思考。在民国,一个人,与一万四千八百人相比,谁更重要?或者说是对谁来说,那个比较重要?不管是在民国还是在现代,人都必然活在这些个问题的某个回答中。

喜欢这本书的同时,总归有些不喜欢的地方:

比如书中引用一些现代的冷笑话,总让人觉得很突兀。但或许这也是作者的另一番新意吧。

此书可所谓是:人生如梦,争夺名利归泡影;法界唯实也悟虚幻成大觉。一个无因,一个无果。因因果果,世人畏因,菩萨畏果。

《乱世》读后感(四):减分的作业本

辞藻华丽,构思看的出来作者也是很用心思的。

一个故事中的故事的结构,通过图书编辑与“我”的讨论,引出了南坪这个小城的故事。单这个故事,确实感觉挺精彩的,整个看故事的过程我脑内了一帮老戏骨精彩万分的演了一出话剧,非常享受。情节不断反转,也留了很多悬念,蒋白到底有没有死,李鸿远到底是什么身份什么立场,最后南坪有没有守得住都没有交代。

南坪这个小城也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永远只在对话与回忆中出现的刘无因,存在感却强大无比。整个事件的起因推动都是因为他。他似乎无所不知睿智非凡,为了某种伟大而重要的原因选择自我牺牲。(但为什么而死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为爱自杀的王培伟,舍己救人的杨二少年。

也许篇幅过短,有些情节很仓促,人物也不是特别丰满。但是对白精彩非常,非常加分。

必须要说的是最后的作业本,按照情节,应该是写了这篇小说的那位女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一个作业本,第一二小节的语言及行文还是很符合这个人设,但是写到后面越来越OOC,语言风格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轻的贫穷的女作家,而感觉像是本文作者中途跳出来说自己想说的话。这种感觉非常不好,作业本严重降低了女作家的存在在故事中的真实性,从而也影响了前面的所谓由女作家写作的南坪小城的故事的观感。没有这个作业本或者使得这个作业本更符合虚拟女作者的人设会好很多吧。

《乱世》读后感(五):像雾像云又像风

看书的简介,平淡无奇,于是意兴阑珊地翻开书, 顿觉自己是多么的浅显无知,书的内容简介又能反映出什么呢?

读完楔子再读正文,正如坐过山车一样,在最高处兴奋到了极点,突然停电,内心跌倒了谷底,一瞬间经历了火与冰之间的转换。楔子诙谐幽默,典型的两个人在耍嘴皮子,看得自己是雀跃不已;转向正文,突感沉重压抑,让人心揪在一起,无法喘息。处处阴谋,梦境与现实无法分离,魔幻与现实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难辨雌雄。

沿着正文看去,却越来越困惑,这本书的作者黄孝阳难道是一个佛家弟子吗?随处可见的经文;亦或是作者是一个诗词大家,书中人物信手说来的诗词令我辈望尘莫及;亦或是作者是一个能工巧匠,能够将那么多扑朔迷离、头绪繁琐的事情串联在一起而不散……

作者对语言能力的驾驭,非一般人所能比,平淡无奇的文字经作者漫不经意的组合后,却似有了鲜活的生命,如“初夏时节,这段山路竟是绿的不像话,像几百只野猫子的眼珠攒于一处。幽绿的光线穿过浓密树荫,又如同一根根跳动着的针”,这样的景色我们都曾见过,但是却很少能写的如作者这样透彻,只一句“绿的不像话”就将初夏山路的颜色道尽,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之深。除此之外,从书中的人物对话等来看,作者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和诗词修养、佛学知识。随着情节的拓展,让我不知不觉学到了诸多知识,如果说书的标题是《乱世》,以便彰显此书的主题,那么窃以为,乱世这个词其实还蕴含了这本书中含有大量的知识,语言的、诗词的、佛教的、军统中统的、人心的等等,读来无一不让人惊异,能将如此众多的知识不着痕迹地嵌入书中,确是大大地不易!

说实话,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以为它的张力太大,其中每一个人物都需要我们细细去揣摩,但似乎并不得要领;看惯了一眼就能猜透结尾的中国式的作品,突然看这样一部千头万绪、人物难分正邪、结尾戛然而止的著作,确是让人伤脑筋,但恰恰是这样的书读起来才不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而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读久了千篇一律的描写乱世时的著作,不如换种口味,给自己的阅读生涯中填上厚重的一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