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100字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100字

《困窘的潇洒》是一本由刘克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一):想了解历史,就去了解那个时期的文人生活状态

图书馆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看到作者在杭州任教,就借来看了。

对民国时期很多大师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此书通过研究书信为起点,很好的将那个时代很多文人的社交关系和派系影响串联起来。

爱情生活,经济因素以及琐碎的日常琐事,帮助我们细致的了解那批文学及国学大师。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二):了解过去的故事,就如了解现在的你

对于民国时代的鲁迅,蔡元培,胡适,徐志摩等等的信息知道的少之又少。仅仅知道的那些也只是从课本中得来的。所以这本书难得的好书。让我对于他们更多些理解,多些沟通。

此书的信息量极大,要耐心看才会吸取很多好的东西。

在他们的私人来往信件中,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对当时社会,人情的态度以及寄望。像个旁观者阅读他们过去的生活,就像越来越了解那个真实的他们。感觉真好。

我记得之前我有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看一本书时,会因为书中一句话,一个注释,会想去了解更深的信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注释会写的特别清楚,会让我更有欲望去为了再次了解其他的信息,去翻读另外一些书。

谢谢作者的用心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三):鲁迅的日常

小学和初中就在背“鲁迅,原名周树人,大作家,大教育家”,学过的课文是《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风筝》《少年闰土》,小说《朝花夕拾》是学校强制要求买的,而后这种被灌输的学习到了高中就直接买了《鲁迅全集》。直到脱离整个应试教育,才有机会看看闲书,了解鲁迅的日常生活。但是为时未晚,当初只知道“我以我血荐轩辕”誓以笔杆子为利剑,热血豪情的鲁迅,生活也如常人,“需要向人诉说自己的苦闷或者烦恼”。

“日记、书信既是私人化的记录,同时又是开放性的文本”,作者搜集的资料很齐全,日记里边“无事”出现的频率等,日复一日的生活,这与他写出我们已经熟读的白话文有什么关系呢?

“文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可以随时从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反观自身及其所处的生活,并把它们提升到诗意的层次,给无聊的生活增添几分亮色。”

胡适,罗振玉,陈寅恪,吴宓,梅光迪,熊十力,王国维等等文化名人,他们的生活也许就与我们一般。当然,没有手机电脑,医院酒吧等等,可供他们消遣的方式,除了写作,教书,交友,写信,这些外,操劳生计同样也是他们要关注的。

作者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研究,到了“专”上。专是什么,专注,专心。我很佩服书中所摘录的数据,所交代的繁琐的日常,“蕴含着了解文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线索”,而且读来并不枯燥,就像是他在你面前跟你讲,你所读的鲁迅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事。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四):讲述过去的故事

通过鲁迅、吴虞、胡适、梅光迪、吴宓、王国维、陈寅格、罗振玉、章太炎等人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讲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文化、穿插其中的故事。看这本书,就像听一位老人娓娓道来那些过去的故事。

比如吴宓儿时的一副对联很能反应那个乱世的哲学和处世的态度:“业能养身须着意,事不干己莫劳心。”独善其身,看似容易,实际真的做到不容易,要不怎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自我管理看似最简单,其实最难。就像小时候我们读书,爸爸妈妈总会说,把基础的学会了,后面就简单了,万事开头难。也是因为那个乱世,让陈寅格和吴宓都希望能够“立身正己,因应咸宜”。

而从蔡元培看北大,又是跟小众的秘辛。日语系的周作人,中文系的“三沈二马”,教育系的蒋梦麟都有困窘中的无奈,又有特有的潇洒。

夜饮广和居的周氏兄弟,有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周氏兄弟之间,又有怎样的兄弟之情,而兄弟失和之后,又有怎样的情愫,在文坛上对各自地位的看法,周围朋友、师长的相处,从这些书信点评中,可以看出他们因为立场和性情不同,选择不同路的必然。

而徐志摩的日常生活,又有诗人无奈与窘迫。胡适的日记就像是包罗万象的杂记,带着时代的特色的大杂烩。

不过这本书得到我好感的,依然是注释,对于近代文学不熟悉的我,通过这些注释,看到了这些文人们的作品、成就、那些浩瀚文海的记录。

《困窘的潇洒》读后感(五):生活中打磨出的金蔷薇

终于读完《困窘的潇洒》,其实单就其内容来看,并不难读。因为只是在分析民国时期那些文人的日常生活,而我也是个猎奇心与八卦心强的人,一开读便不能自拔。只是书中引用了很多那个时代充满古色古香的信件与日记原文,虽读不惯,却也不愿跳过,以致读书速度大大的慢了下来。读着他们的信件、日记,总是想象自己也身处其中。像从图书馆拿下一本有些年头的书,书后有那些曾经的读者的记录,我们的生命因这些文字在时间的支流中与他们奇妙的汇合。

在没读这本书的时候,顶多知道一个鲁迅因为出版商付稿酬不算标点,而戏弄对方的故事。何曾知,他还因为版税的问题,与林语堂发生过争执。他俩的作品,大家都是熟知的。可我从未想过鲁迅跟林语堂有过什么交集。哈哈,他们居然还都是如此较真儿的人。话说回来,单凭作品和一些简单的作者介绍,真难琢磨出一个丰满鲜活的人儿出来。

真的,谁会想到那个弃医从文的文学战士鲁迅,性格多疑;郁达夫写《故都的秋》背后花钱大手大脚还嫖娼,却不惧怕世人知晓;渴望预见丁香一样女子的戴望舒则是个以死相逼求爱情的大麻子。谁又会想到,鲁迅因为好友的几次嘱托,逐渐走出原来的“枯坐终日”的状态,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胡适与几位好友的游船活动竟是促进中国白话命的导火索。

他们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和我们一般的困惑与痛苦,例如鲁迅的婚姻、朱自清的不得志、王国维的疾病;更有甚于我们的痛苦,即民国时代的大动荡。然在家事国事的困窘仓皇中,他们以敏感的心捕捉生活之意味,并以此为生。他们就像《金蔷薇》中的金匠,将生活中的沙聚集起来,经过层层筛滤,终于得到自己的作品。

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再他们精心筛选之时,那蔷薇的颜色也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就像作者在后面的文中说的“当我们追溯杭州、西湖与民国时期浙籍文人之关系时,会发现每一位文人身后,都铺满层层历史的痕迹,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文学创作填充了风花雪月与柴米油盐的真实。”

回到书本身上来,个人认为总体的讲述很详细,分析很透彻。所有引用皆有出处,这点做的尤其好。只是“卢梭的疼痛与吴虞的悲凉”这部分每段都有生硬的转折,还有点跑题……让我觉得跟书整体气质不符。

抛去这一点点不爽,我决定有时间再读一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