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通读者》读后感精选

《普通读者》读后感精选

《普通读者》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通读者》读后感(一):随感,不是书评

1、给伍尔夫非本书之外的立场+1,给显而易见的翻译不佳-1;给绝版+1,给买到的二手品相不佳而且臭(?!)-1

2、可能是没有读过书里评价的一半作者的原因,还是伍尔夫文笔确实不咋地?看书的时候总是看了下页就对上一页的内容毫无印象。雁过不留痕都比这留下的痕迹重

3、感到了作者对简奥斯丁的真爱。多恩和笛福那两篇也不错

(21.3.28)

4、看巴黎评论,卡波蒂说“从听觉的角度衡量,弗吉尼亚伍尔夫从来没有写坏过一个句子”——wow!我要再看一遍这本书……

(21.3.31)

《普通读者》读后感(二):读后感

之前接触过伍尔夫《一件自己的房间》和《到灯塔去》,没想到第一本看完的是她的随笔读后感。读这本书有种穿越的感觉,看伍尔夫如何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和了解她那个时代的著作们。她更倾向于对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对于哲学提到的次数很少。她对于不同作者的解读方法,也有她自己的特色。更有趣的是,在她写作和阅读的那个时代,很多大家还没有成为一个公认的大家,她还讨论了近现代作家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知名作家,而不是被批评家讨论之后就岌岌无名。她提到《尤利西斯》时,它还是一本有特色的新书,这太奇妙了。伍尔夫特别喜欢日记类,她看了很多早期的女性作家的日记作品。对于过去那些女性作者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格外关注。她还简单地提到了如何去阅读,当然了这件事情她的看法也是,尽量去理解感受,然后通过现实去感受全文。伍尔夫在文中真的亲切的像一个普通读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评判了当时她接触到的一些文章。虽然很多她看的书,已经很难在这边找到资料了,但是看她的解析就有种听朋友讲了一遍的感觉。希望能够像她一样,看很多很多的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一部分。

《普通读者》读后感(三):寻找读得下去

绝大部分提及的作品都没有阅读过并不清楚背景的情况下,依仗作者的文字得知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的故事。设想阅读时是不是已经酝酿了一篇作品,只待读完时补完所有的感受。

朋友提过一个疑问:阅读文学是没有意义的,他做的阅读都是工具书,因为那样能赚钱。话糙,但钱也要赚。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

对于读书的“偏见”是做不到,由此很久都没有拿起书。但也不是说拿起了书就能“读得下去”,会不自觉寻找一些指引,好给自己一个安心,好说服自己这是一本想读的书。

按着可循的信息,试图铸造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是必定不顺的一件事情。但也不是特别难,踏出第一步尝试,尽管脑中还是模糊的想法。由一本书带引去下一本书,去书店翻一翻,也可以依赖平台查一查。

过去的阅读方式限于一些情境,而现代的阅读无疑是被慷慨祝福的,投入一点点注意力就能寻到。也是被控制的,链接是脆弱的,随时会消失。

在平凡,琐碎的日常中,普通的一个读书的人,到底经历过那些“高光时刻”在不为人知的深夜里,在拥挤的公交上,在一个没有结束期限的封控当中。

眼前的这本书将会带来什么,我们是不会完全知道的。跟生活将会带来什么一样,未知就算买了保险还是会有很多意外在那里。

读书,我不需要任何“奖赏”,写这些文字仅给未来的自己回看的时候留个梗概。

《普通读者》读后感(四):跟随伍尔芙重新认识英国作家

伍尔芙说自己是普通读者,这无疑是自谦的。凡对英国文学略知皮毛的读者,不妨跟随伍尔芙,用她锐利的眼光和绝美的文笔重新一窥划过那时那刻那片星空的闪闪繁星,那些名字依旧璀璨,而伍尔芙不逊于其中任何。伍尔芙的见解和文字都太好了,以下均为摘抄。

乔臾:讲故事的人除了对事实有不可名状的兴趣外,还必须有讲故事的技巧,不过分强调或激动,否则我们会囫囵吞枣,混成一团;他必须让我们停顿一下,给我们一些时间思考,环顾四周,但又总是能诱导我们往下看。

蒙田:讲述自己,追踪自己的奇思异想,给出整个灵魂的图像、重量、色彩和边界,包括它的混乱、多变和不完美。

笛福:他属于那一类伟大的朴实派作家,其作品建立在对人性中最持久、尽管不是最诱人的东西的了解上。

简奥斯丁:生机勃勃、不可抑制、有充沛的创造力,如果活得长一些的话,她无疑会写得更多。界限已经划定,月亮、山峦和城堡在那一边。但她有时候会不会想越一下界?她会不会开始,以她自己那愉快的有才气的方式,考虑来一次探索之旅?

夏洛蒂勃朗特:作者牵着我们的手,拉我们走她的路,让我们看她看到的东西,从不离开片刻,或允许我们忘记她。最后我们深深地沉浸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天才、激情和愤怒中。

多恩:他要缩小,要具体化。他不仅看到损害美丽外观的每个斑点和皱纹,而且带着极大的好奇关注他自己对这种对比的反应,急于把两种冲突的观点并列在一起,让他们去发出不和谐之音。

乔治吉辛:吉辛保持孤立,自我中心,是极少数相信脑力的小说家之一,他让笔下的人物思考。

托马斯哈代:他既是诗人又是现实主义派;既是乡野丘陵忠实的儿子,又被书本知识带来的怀疑和失望所折磨;既热爱旧式生活和纯朴的乡民,却又注定要亲眼看到他祖辈的信仰和血肉化为透明轻薄的幻影。

最后,伍尔芙谈到如何读书:只要拜访一个个朋友,一座座花园,一处处住宅,我们就可以从英国文学的一端漫游到另一端,醒来发现自己又回到现在。实际上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忠告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本能,用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能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普通读者》读后感(五):此读者非同一般

《普通读者》这本书是伍尔芙的一部散文随笔,作者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一些作家及其作品作了简要评论,文笔犀利,行文洒脱流畅,渗透着作者独有的见解与幽默情趣。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收获的不仅是伍尔芙对于一些重要作家的独到见解与评价,还有其背后旁征博引的阅读量与思考程度之深。此普通读者非同一般的读者,这也是从伍尔芙身上我所要汲取的关于如何阅读的方法。

本书大致分为:名家名著、文坛钩沉和书信日记三类。对于名家名著的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位阅历学习程度不同的读者眼中的名家名著各有不同,但对于伍尔芙的解析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本篇序言中,伍尔芙将读者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她引用约翰逊博士的话说:“我很高兴能与普通读者产生共鸣,因为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学究教条之后,一切诗人的荣誉最终要由未受文学偏见腐蚀的读者的常识来决定。”当然这句话真的有讨好读者的嫌疑。

显然,一部作品的诞生以至畅销跟读者有着很大关系。就像我们今天市面上摆的各种畅销书一般,越来越来越商业化的书店丢失了书香世界应有的氛围。相比言几又,中信书店等网红打卡书店,我更喜欢万圣书园,豆瓣书店等让人产生浓郁的求知欲望的感觉。店面上摆的书体现一个书店的品味。一进门你看到的便是琳琅满目的“鸡汤类”书籍,这样的书店无疑也是在讨好部分读者的兴趣。近年来“知识付费”的浪潮汹涌而至,人们更热衷于通过一个简单的APP获取更多的知识,殊不知这些知识是经过别人过滤掉的二手知识。这样的二手知识一经他者过滤后再经过主观选择最终人们收获的也是一些知识的“残渣。”知识付费的受众群体一般是没有过多时间且求知欲望强的上班族,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要高于普通人,且愿意花费金钱去购买这些课程,来满足自己以及他人的双向需求。但我们需要看到的弊端就是我们是否同时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我看来,我想要得到的是通过自己阅读的一手知识。将时间花费在互联网课程的时间估计也足够我们能阅读一本书。知识付费的听众和阅读书的读者都是一样的。大家的求知欲望之所以强烈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知识的获得自己进行“利我”的思考,做出比较正确理性的选择。但是既然选择“知识付费”人们就必然要承担二手知识获得渠道的偏颇性以及被他人“洗脑”的风险。

读完《普通读者》我们会有这样的认知就是伍尔芙的读书之多,读书之广,读书之深。这也是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原因吧。书中引发读者的乐趣还有就是作者在讨论某一作家时所谈到的关于这个作家的生平轶事以及八卦。书中作者所提及的观点也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作者谈到的“散文是一种增强的生命体验——每个感官都保持活跃,沐浴在愉悦的阳光中。”散文是生命的自然流动的观点是我所认可的。在谈及我喜爱的作家简奥斯汀的时候,我从中了解到简奥斯汀的一些八卦。但作者谈及的更多的是她的才情。在这里甚至在全本书中我感到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俯瞰这些名家著作,而是将自己设身处地的去想当时作家之所想,用心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在写简奥斯汀的这篇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女的傲气与才情,一如她的《傲慢与偏见》一般,她的生硬、刻板与沉默寡言,她不动声色的讽刺。在对日常生活的质朴叙述中,她选取的也是质朴的人与故事,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真诚地书写生活。

在知识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如何保持住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系统学习的能力是必须的,就像《普通读者》这本书一样,在伍尔芙写来这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随便写哪一个作家都信手拈来。系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是我要学习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