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独立之精神才有趣

对于我来说,有许多作者的名气和口碑早已经如雷贯耳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王小波就算是其中的一个。这次挑了一本他的随笔集《我的精神家园》来读,我知道这不是他最有名的书,不过从这些文字来看,一定可以大致地认识一些作者的思想与风格,也一定可以作出自己的喜好与判断。

本书挑选都是王小波生前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的短文,这些文章简短、有趣、富有寓意,耐人寻味。作者经常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启发读者,不经意间关联到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一经这样的对比,故事就更显得生动了;他的语言中还有些无奈的幽默,不能算作是讽刺却很能发人深省,其文章的话题是很多都是国人身边习以为常的见闻,经过作者的文笔,仿佛替大众大声喊出了久藏在心底的呼声,是真实又触动人心的,也很痛快,这些可以被称为陋习的行为或者沉闷无趣的大环境常常是为人不齿的,但看多了又容易导致公众的麻木,只有少数心地纯正的人才会大胆地站出来去指出,并呼吁大家要走出这样的泥潭;作者从文化的层面上来引导分析,指出了假若要让生活有趣、格调高雅,必须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和个性的解放,在自由与放松的环境中构筑起精神的家园,才能使生活美好又多姿多彩。

王小波所成长的岁月和经历的年代虽然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他文字中的种种现象有些也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依然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那些人们不太愿意看到的现象依然还存在着,有些甚至还有大行其道之势,尤其是在当今商业化风行的社会,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这些是需要我们引以自戒的。比较佩服作者能够把那些模糊又说不清的荒谬之处以易懂好玩的方式来写出,让大家透过迷雾去看清事物的本质,在思考中辨明是非曲直,塑造具有良知的人格,为构筑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世界而不断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王小波所推崇的一些书籍、作者和小说艺术中的精品,也能看到是怎样的思想和力量影响了其思考的 方向,仔细收集便是一份不轻的书单,其中好像自己读过的并不很多,有一些也是慕名已久,却一直迟迟未行,看来读一本书有时会牵引出更多的读书欲望,从而去阅读与之相关的更多书籍,无穷无尽,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也深信只有独立之精神才是有趣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读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我读到了熟悉

有几位朋友都是王小波的粉丝,每每两个人见面都会因为王小波和他的作品争得面红耳赤。王小波本人早已逝去多少年了,但是他作品中的人物还依旧鲜活地存在着,还会有人记住他的作品记住那些作品中的人物……这就是一位作家的成功之处吧。

许是受了朋友的影响吧,我读王小波的作品虽然很少,但是这从不会影响我对他的喜爱。曾经的我甚至一直幻象着他的文字中一定也必定有一把刀,会在我措不及防的任何时候都能犀利的剖开生活、剖开世俗、剖开人性……. 让我也开始对自己对生命对世界表示怀疑,因而我对于王小波的阅读是有节制地阅读,不痴迷,也不拒绝。

不过非常奇怪的是,面对他的文字我总会找到与那些幻象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在针砭时弊的表达中总有温情的闪现,这个时候我会怅惘会感慨,会不知所以,有得意,也有失望。

它是我彼时对于王小波和他的作品的一点小小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让我开始尝试重新定义我脑海中的王小波,重新定义王小波那些极富代表性的文字。王小波对于鄙俗对于无知对于现实对于

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说过“杂文比小说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精神诉求”,想了解王小波呢,那就读他的杂文吧,《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一部能够真实地映现一个阶段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和帮助我们了解并认识王小波的杂文集,它主要收录了早年王小波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杂文作品,文章涉猎了譬如尊严、自由、居住环境、婚俗、乡土、同性恋、性,以及阅读等一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略有些沉重,但读来却很是轻松。

因为在我不断在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来来去去的过程中,他平实的语言和表达让我看见一个豁达本真的王小波,他针砭时弊的灵睿和诙谐也让我感受到他呼之欲出的思想和思考。这些作品尤其突出了王小波式真诚而诙谐地表达思想的方式,尽管这是王小波时代的精神世界,与摩天轮一样不停旋转的现代人此时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的距离,但是生活的乏善可陈和这世界的光怪陆离、以及生活赋予现代人的焦虑似乎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我读到了熟悉,似乎那也是我的精神家园,他记录了我的生命历程,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历史。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成长的印迹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每次吟诵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我都能感受到一股内在的力量,激发出自身对自由的渴望,自由既是哲学、法律概念,又是自我意识形态,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王小波,读懂自由”书腰封上的宣传语,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跟随王小波的思绪,解读他的自由观。

本书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收录了九十年代一些报刊杂志的短文,短小精炼,寓意深刻。他诙谐的谈笑,我们的生活;幽默的讽刺,我们的恶习,深切的关注,特殊群体,从平民的角度入手,书写百姓的苦与乐,展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穿行,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

掩卷沉思,每位作家的文风,与他的经历有一定关系,柏杨、李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的文笔,偶尔能激发人们内心愤怒情绪,感性的看待问题;王小波针砭时弊,温和的批判,能够让人理性的思考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民众的幸福指数,不是很高,人们不停的刷微博,抱怨生活,个人欲望越来越多,焦虑、浮躁掩饰着生活状况,阿Q的精神胜利法,大行其道。无独有偶,王小波的作品,让我反思精神自由,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不是疯狂的索取,而是自我探索,思考存在的价值,做一个利他的人,可谓助人者自助。

读他的文章,感受诙谐与幽默,“合唱团中一位七十多岁的的老太太,按西洋唱法的要求把嘴张圆,放声高唱‘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得她的假牙就从空中飞出,在空中一张一合,做咬人状,飞过乐池,飞过我们的头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 读他的文章,感受真实与勇敢,东方人对性认识,一直比较忌讳,他撰写文章阐述观点,对同性恋进行研究,这种气魄非常人所及;读他的文章,视觉和思维上的冲击,把部分国人的劣根性一览无余,还原到生活中的一幅幅场景;读他的文章,我恍惚中看到了个人的成长,从杂乱无序的童年开始,进入个性开放的青年,走入日趋包容的中年,步入辉煌的老年,一步步前行、成长,日趋完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让生活有趣点吧

说起王小波的作品时,很多人都会用到一个词“有趣”。什么是有趣的作品?我想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但对我来说,标准很简单,就是能让我读了之后就放不下,读完合上书后,能让我回想,而且还会想得出神,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想再读的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就有这样的魔力。如李承鹏所说:“他能把人伦和逻辑说得跟山恋水草般有趣”。这好像也是王小波本人所追求的目标,在《我的精神家园》的序中,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在书中谈到自己的《黄金时代》、《寻找无双》等作品时,仍然时时强调这一点。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杂文集,在这部不算厚的小书里,王小波谈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并对自己一些作品的作了个简单的介绍、解读。谈了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通过他的所见所闻、他的幽默调侃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想。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已经距今已有些年头,但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譬如在《个人尊严》、《居住环境与尊严》中谈到的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中则将老寓言用新角度为一些喜好喷着口水、指点他人的人或团体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以前读张爱玲的小说,觉得写得很真实,但是却谈不上喜欢。找不着原因。在《关于幽闭型小说里》,王小波倒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真相,原来,她的小说读了让人心烦、心死。我很赞同王小波的这段话:“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喜好,王小波说这事儿也不是针对张爱玲说的,他觉得,如果一个人成天把自己的不幸反复咀嚼,自艾自怜,那跟死人也没什么分别了。这不是他的原话,但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王小波会总说到“有趣”这个词,哪一类的作家的作品在王小波看来是有趣的呢?他提到了卡尔维诺。王小波作品中几分寓言式的荒诞,想来应该是受到了卡尔维诺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还收录了王小波为李银河的书《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与《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两书所作的文章,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性在中国是一个被避讳的话题,但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的什么,被久久压制的最终结果,不是爆发就是死亡。还记得李安的电影《喜宴》吗,在喧闹的中国式婚礼上,看着起哄闹新人的醉熏熏的来宾,李安转身说了一句话:“你正见识到中国性压抑了五千年的结果。”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不谈,它就不存在。很多时候,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王小波的书,喜欢的人特别喜欢,甚至有人自诩为“王小波门下走狗。”原因各异,共同点是觉得他的书有趣。一些故事,如果发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有些令人厌烦,也可能会让人觉得沉重,而王小波将这些故事写下来时,却有办法让读的人轻松起来(当然,我认为王小波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这种风格)。而不喜欢的人,则相当厌恶。某友,对王小波敬而远之,问其原因,不答。但暗自揣测,略知一二。王小波的名,现在可以说不知道的人不多,他的书也用不着我推荐,但我还是想说,真值得一读。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黄金时代的暗角,世纪之末的反思

P2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P102“我所说的一切,无非是提醒后到达这个路口的人,那里绝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你可以做出选择。”

《关于格调》P14 言及改革开放之初热恋男女不说“我爱你”而说“I love my motherland”:与其说是“格调高雅”,不如说是被之前二十年文艺表达的“正确性”规范。正确未必真诚,真诚未必正确,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告白男主也常有以组织借代男主的表达策略。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所以优秀,便是在正确与真诚之间选择了后者。爽朗地叙写人伦之常,又有何辜?

《关于“媚雅”》:友尝作“高雅不堪”云云,一笑。

《盖茨的紧身衣》:文章发表于1996年,说“估计要不了二十年,科学就能把它(VR紧身衣)造出来,而且让它很便宜”。佩服其识见力:如今已经二十年,VR方兴未艾。

P32 小说与电影:或可借鉴莱辛的经典理论——小说是时间艺术,而电影作为连续运动的画面,乃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结合。小说不会限制读者的思考时间,而电影需要控制节奏。私认为韩寒前些年的《后会无期》便是犯了以小说法拍电影的大忌,以至于当时和我一起去看的一些理科同学直呼没看懂。

《关于文体》:主要说的是语言风格,王小波自己的文字是真诚而坦率的,当他说恶劣的文字给他的感受是“假如我不识字,感觉会更好”,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都会拍手称快。但可惜的是,九十年代以降,恶劣的审美趣味愈演愈烈,我一直觉得这和中学作文训练密不可分:一代人的文字趣味因凑字数而冗杂空洞,又因堆砌华而无实的辞藻与名言变得苍白。从这一点说,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读读王小波,不管喜不喜欢。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同样十分喜欢卡尔维诺,王小波这些话也与我所感略似。卡尔维诺的小说充满奇绝的想象,王小波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所学习——体现在《寻找无双》这样的小说中。但私以为王小波和卡尔维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王的小说常常因想要表达的东西太过热切而主题先行(尽管从前文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对此表示反对)。

《个人尊严》:王小波的反思在某些方向的确先行于时代。想到今日之小粉红,再看此文,一声叹息。之后数篇有关“尊严”的杂文亦然。

《工作与人生》P123:观点无大碍,例子不恰当。《活着》,所谓“活着”,是生存的底线,极言生活艰难,绝非满足于“活着”。

性学诸篇略。(主要是没啥好说的。)

域外杂谈诸篇略。(也主要是没啥好说的。)

腰封上,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道出真相的孩子,个人十分赞同。王小波并不专业,杂文中错漏很多;他也并不深刻,同样的问题在今日之微博、朋友圈中会有更深刻而具体的分析。何况,二十年已经大大磨损了他的先锋气息。但他曾在精神领域给人们造成过巨大冲击,他以自己的真诚与爽朗,带动大家思考、说出真相,并让那时的中国人去想象新世纪的图景。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