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房间里的大象的读后感大全

房间里的大象的读后感大全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本由[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一):必须有人第一个说出来

1. “集体沉默”现象,是指明明大家都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却集体保持沉默。 2. 集体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文化习俗造成了某些禁忌。比如,谈“性”是羞耻的、要给别人留“面子”。第二,权力控制了信息。如果说出来会被权力伤害,人们选择不说。第三,别人沉默引起自己沉默,自己沉默又加强了别人沉默。 3. 集体沉默的后果:第一,沉默意味着逃避矛盾,那么问题会恶化得更快,将来爆发时伤害更大;第二,个人会对现实产生扭曲的认知,认为问题真的不存在;第三,群体会相互猜忌对方“到底知不知道”,总感觉对方有“隐瞒”,于是破坏了集体凝聚力。第四,沉默时间越长,越难打破沉默。第五,瓦解人们道德感。 4. 打破沉默的方法:必须有人把它说出来,且引起所有人的正面回应。目前没找到成熟的机制保护第一个说出来的人,也没有方法保证说出来一定会有正面回应。我自己提供一个说出来的理由——没人这么做但你这么做,你就是最稀缺的最有价值的。当然,风险自己承担。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二):沉默是金

2019#阅读记#《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为英语谚语。 大象被用来比拟某种巨大,因而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 房间里的大象则表明,尽管人们无法否认该事实确凿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依然刻意回避,故作不知。 对这句话最好诠释的故事,应该就是《皇帝的新装》,大家对如此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只有没经过社会历练的孩子才敢说,皇帝什么都没穿。 在中国古代有个“指鹿为马”的故事,也差不多意思,近现代历史,二战的屠杀犹太人、鞭打老师校长和知识分子、对身边朋友显而易见的问题从来忽视不见不说……这种情况就太多了~不说不听不看的三不猴,就是我们社会规则所要求的基本规范。 作者用7个章节阐述了这种集体性的合谋的沉默所产生的原因、环境、以及结果。 书很薄,我看得比较艰难。因为自己就是合谋沉默的一员,不论事关社会还是生活。 各种问题心里都知道,看着书也能很快一一对应上生活中的案例,但是即便如此,细细思量,我也会尽量保持现在的状态,而不是去打破沉默。 因为此,这本书不好评价,我知道他说的都对,但没办法去做到。 这是一本关于“沉默”的书!看完,我更清楚自己是用什么心态保持“沉默”。 推荐阅读:⭐⭐⭐⭐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三):沉默的大多数

1、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刘瑜说,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2、沉默有可能源于善意和礼貌,也有可能是出于怯懦和恐惧。 3、合谋性的沉默让我想起公司的大象。有一堆名字看起来就知道是boss的裙带关系,大家只会在私底下谈论。某天,来了个新同事,一介绍名字,大家又意味深长的相视而笑。 4、合谋性沉默还存在在朋友之间。某朋友被劈腿,一直说没事,看起来也积极向上能量满满。在朋友圈伤感和悼念,我们这群人从不回应。这聚会时,大家把酒言欢只字不提,分明看见一头巨象在身在其中。 5、文中提到,沉默就是认同。一个母亲佯装不知道她丈夫侵犯她女儿的事实,她就通过沉默助长这一恶行。想起电影《素媛》和《不再沉默》,沉默有时候就是犯罪分子的帮凶。 6、下午看电影《傲慢与偏见》,对伊丽莎白的喜爱正是她的不沉默。当达西在雨中强势表白,她质问他,他拆散她姐姐简和宾利的感情是不是因为她们家没有钱、不是上流社会等原因。她勇于把这个大象公布于众。 7、打破沉默三部曲:认知到承认。把大象暴露出来。说出来,看见它,听它说。 8、尽管沉默无处不在,自己也是一个沉默的人。但是,从今天开始要自我觉察,也要有去看、去听、去说的勇气。

9、阅读感受是本书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是为什么会存在“房间里的大象”(此处借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有点意思。)二是如何打破沉默(这部分涉及的不多,没有讲透彻的感觉)。观点和论据反反复复出现,一度看晕。倍感逻辑性和严谨性有待提升。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四):读后感

本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人和集体生活中的共谋性沉默的,房间里的大象,一个英语谚语,用来表示大家都知道却不提及的事。腰封上写着,这是"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作者据说在学院生涯中受到了什么集体沉默事件的委屈,于是努力解剖这头讨厌的大象。

和许多学术论文一样,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搜罗出许多例证,试图给他们一种合乎逻辑的排列。出于对讨论主题的兴趣,你满怀期待的往下看,最终却得不到比几句话就能概括的观点更多的启发了。好在这里的例证还算有趣,文章也短,读来不会有太多怨言。

讨论中有几处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一是我们投射注意力的方式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认知系统像一个滤网般,把对此系统来说无用或不合常理的信息筛掉。另一个是权力在沉默和否认中的作用。它不仅包含更大的可关注视野,还包含控制他人可关注视野的能力。这两种作用的综合,让许多情形介于"视而不见"和"心照不宣"之间。对某些社会事件之集体沉默,恐怕是一大部分人天真无辜、毫不知情,而一小部分人才闭目塞听、避之不及吧。

尽管打破沉默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作者号召大家还是应当把大象从房间里请出去,并且预言大象被众人认真凝视后体型会缩小。这么做虽然困难重重,却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过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应该首先让无意识的大多数明白,那儿真的有一头大象呢?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五):《房间里的大象》

当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它的选题很感兴趣:沉默。

尤其是,因为“说话只要一个人发声就可以,但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所以笔者选择立足于社会学,而非心理学去论述这个问题的这个推论尤得我心。

沉默这个行为其实很常见,常见到我们有时可能忘记这个行为本身。

就像呼吸,除非呼吸特别急促之时,一般我们不会意识到自己不间断地在做呼吸这件事。

笔者说,当我们在回避尴尬、恐惧之时一般会选择沉默,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我们之所以想要回避这些是因为“合群”的需要。

书中多次以《国王的新装》这一童话故事为例,几乎所有人面对国王的不存在的新装都选择了沉默。

这类愿意遵守“默认规则”的人常被称之为“世故”,显然并非贬义词。

我也常被社会教育这些更为“聪明”的处世之道,不得不承认想要获取游戏资源的话遵循游戏规则是最保险的办法,且事实上在大部分遵守规则时都获得了正向的反馈,因而也日益学会这些“规则”。其实小时候看这部童话的时候,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说不出口,现在却很明白了,也就是本书说的我选择与一些大象相处了。

这个大象暗喻巨大而无法回避的真相,而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尽管无法回避,但人们却能相安无事与之共处。

其实总的来说,大概分成三种情况,不知道房间里有大象、知道了大象的存在但与之相处、或是知道了并将其赶出。

第一种其实幸福感是最高的状态,但不由得让我想起《黑镜子》里面一个无敌军队的故事,所有人都控制让其以为自己正在消灭异形,也因此战斗力饱满,而有一个军官程序出错导致回想到了真相即自己杀害的并非看到的异形而是无辜的人类,那份痛苦和崩溃可想而知。延展来说,从这一点或许也能一部分解释人为什么不愿意走出舒适圈,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什么要知道?去破坏自己已有的幸福呢。但我想说的是,我承认不知道会更幸福,但“万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本能却很可能让我们无法永远不知道,也就是很大部分的人都始终要面对各种“知道了”的状态。当然,这个也因人而异,大概欲望与祈求会将每个人引领到各自最想要到的地方;

第二种其实是最常见的状态,不予戳破并与之相处的原因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受利益所驱使的,保持这种状态对己大多时候都是甜头多于恶果的,除非回避的是严重利益攸关的但若是此也可能已经做出第三种选择了。在我看来,这种选择本身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应该以上帝视角褒贬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在做这个选择并清晰原因,并确保这个选择的结果与自己想要的相符,足矣;

第三种其实有点英雄主义的意味,这个选择不容易做,当然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我看来不算因为很可能还未完全“知道”,值得佩服的是确实“知道”并有勇气、能力和担当去承受后果之后作出的选择,现实中其实很可能被赶出去的不是大象,而是做了这个选择的人。而目前来说,我想我能做到的是,确定个人的社会底线并在这些事上不要沉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